刘佳
摘要:通过对单一砂体构型单元精细表征、构型砂体分类评价和构型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等开展研究,建立中厚层河道砂体顶部水淹较低、中厚层河道砂体夹层上下水淹较低和分流河道间薄层砂反韵律上部含油饱和度较高三种剩余油模式。
关键词:储层构型表征;剩余油;砂体分类评价。
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导致储层内部形成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造成剩余油滞留地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S1块扇三角洲中高渗储层开展储层内部构型表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单一砂体构型单元精细表征
在复合砂体内部识别四级构型单元,首先需要借助岩电模板识别单一砂体,以不同砂体成因为基础,划分构型层次,明确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泥3种主体单一砂体构型单元及特征,建立其在空间的分布模式,确定构型单元的相互组合关系,实现密井网条件下8级单一构型单元精细表征,进而确定单一河道(或单一河口坝)边界的识别标志,然后按照“侧向划界”的思路,根据构型单元划分标志和规模,识别井间构型单元边界,并将边界进行连接。
同期连片状复合砂体主要为各种8级构型单元侧向拼接而成,根据不同构型单元的组合关系,将拼接模式分为4种。通过8级构型表征,分析单一河道砂体层内非均质对剩余油控制作用,正韵律和含夹层反韵律顶部剩余油仍较为富集,坚定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信心。
2 构型砂体分类评价技术
由于储层在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从而导致储层质量在空间上具有不均一性。不同的构型单元,其储层质量差异较大,将储层质量划分与精细的构型分析结合的意义重大。
(1)储层质量分级标准
不同吸水程度的孔隙度、渗透率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孔隙度及渗透率与水淹强度相关性很好。但有效储层的孔隙度分布区间很小,微小的误差会大大影响储层质量划分的准确性,因此选用渗透率作为储层质量划分的参数。利用取心井和生产动态综合分析,建立储层质量分类的划分标准。
Ⅰ类储层:K>150×10-3μm2。该类储层主要为砂砾岩、粗-细砂岩,质量最好,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要特征。孔隙发育,以粒间孔为主,结构类型为中大孔-中细喉较均匀型,压汞曲线呈座椅型。分析认为这类储层注水见效快,并且其内部比较容易发育高渗通道。
Ⅱ类储层:50×10-3μm2<K<150×10-3μm2,该类储层主要为砂砾岩、粗-细砂岩,属中-高孔、中渗储层。孔隙发育,以粒间孔为主,结构类型为中孔-中细喉较均匀型,压汞曲线呈似座椅型。是剩余油分布相对富集的部位。
Ⅲ类储层:K<50×10-3μm2,该类储层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以中-低孔、低渗为主要特征。孔隙发育差,以粒间孔为主,结构类型为中孔-中细喉不均匀型,压汞曲线呈直线型。分析认为这类储层物性较差,连通性差。
(2)储层质量差异分布特征
利用测井解释得到渗透率参数,根据渗透率截断值对单一砂体内部的韵律层段进行储层质量划分。从单井储层质量划分成果看,不同的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差异大。Ⅰ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中心部位以及坝主体;Ⅱ类储层多分布在坝缘、河道间砂和复合河道的叠加部位;Ⅲ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砂岩尖灭线内缘。
3 构型单元与剩余油分布
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砂体外部几何形态顶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幅度(油层微型构造)等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2)砂体厚度变化及连续性、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对地下油水运动的影响。如沿边滩滩脊的长轴方向砂体连通性好,孔渗性好,易水淹,而在边滩的短轴方向上由于滩脊和凹槽相间排列,砂体连通性受到凹槽的分割,孔渗性变化较大,水淹程度相对较弱。在井网相对较稀的情况下,砂体的延伸方向及展布规律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
(3)砂体内部结构,包括垂向上的沉积层序、夹层分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例如河流相储层具有典型的向上变细变薄沉积层序,中、下部为高孔高渗段,易水淹,而上部成为剩余油富集部分。在总体上呈向上变细变薄的沉积层序,内部由于夹层的分布形成复杂正韵律模式,对剩余油分布和油井生产有很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沉积储层类型的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尽相同。以河流相和扇三角洲相为例进行说明。
河流沉积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河流沉积砂体中,曲流河道砂体展布呈蜿蜒的条带状,辫状河道砂体网状交织,渗透率同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注入水也是沿主河道厚砂体主流线方向快速突进,水淹程度高,而河道边缘薄层砂体渗透率相对低,水淹程度差。因此,平面上河道边缘砂体中剩余油相对富集。纵向上,河道砂体粒径具有下粗上细,渗透率下高上低的特点,砂体上部或顶部水淹程度低,但辫状河道砂体的水淹程度明显好于曲流河道砂体,因此,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辫状河道砂体的上部和曲流河道砂体的上、中部。
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纵向上反韵律和反复合韵律的砂体在水洗过程中,注入水沿中上部的高渗透段突进,随后由于油水密度差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注入水向砂体下部缓慢推进所以远砂坝水淹程度和水淹层砂厚度较大,但在底部仍有部分低渗带未能水洗或注入水波及程度低,因而可以成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正韵律,上部水洗程度低,水下河道间泥质含量增多,渗透率相对低,其上部和边缘微相带仍有部分原油尚未驱替,因而成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4 结束语
研究综合构型表征,储层质量分析结果,宏微观结合、动静态结合,建立三种剩余油模式:一是中厚层河道砂体顶部水淹较低,剩余油较富集;二是中厚层河道砂体夹层上下水淹较低,剩余油较富集;三是分流河道间薄层砂反韵律上部含油饱和度较高,剩余油富集。
参考文献
【1】张志攀; 张瀛;. 联盟油田沙一下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构型表征. 非常规油气,2017.
【2】李振鹏;渤海海域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以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 中国海上油气,2020.
【3】史长林; 杨丽娜. 浅水三角洲分流水道儲层构型表征与完井方式选择. 石油钻采工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