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面推进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探索和研究,已经成为每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的基本共识,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课堂教学被动灌输,理论和实践分离教学,评价模式固定等等,使得最终的教学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还需要中职计算机教师积极的强化问题意识,全面的结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的分析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强化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为每个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有效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中职计算机教师积极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全面的沿着正确的教学方向指引,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和优化,进一步破解教学瓶颈,补足教学短板,完成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课堂需要,助力每个学生信息综合能力和信息综合素养的更好培养。
一、转变教学思路,强化合作学习
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在课堂一言堂,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这种忙碌的现状并不能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益的有效化提升,反而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如在一节课中学生甚至没有进行过一次对话,没有回答过一个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参与感不足,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需要教师认真结合教学现状,积极地转变教学思路,并通过有效的强化合作学习来不断破解教学瓶颈,进一步让不同学生在课堂更好的参与进来,继而实现有效教学实施。
例如,在教授《修改图形》模块内容时,教师不妨认真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个人学习基础,并引导学生进行互补性和民主性小组结合,同时以民主的方式选择出本小组的组长。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讨论任务,如讨论图形的平滑、伸直和优化;讨论如何扩展和填充图形;讨论如何将线条转换成填充等,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些内容开展自由式与开放式讨论,同时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如对于图形的平滑、伸直和优化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解疑答惑,并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以更加积极地姿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成果的分享和交流,進一步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路,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继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升。
二、实现理实一体,培养综合素养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学实践中,全面的将理论和实践进入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给予学生更加全面化和高质量的教育,还需要中职计算机教师进一步强化认识,全面的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的在教学中实现理实一体化,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和信息综合素养的全面化培养。
例如,在学习《创建骨骼动画》小节内容时,对于理论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该节课的具体知识点框架组成进行清晰化呈现,如了解“骨骼工具”和“绑定工具”的使用、掌握骨骼动画创设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对理论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化把握。同时借助PPT课件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借助具体的案例为学生进行辅助讲解,有效的破解学生理论学习瓶颈。对于实践内容,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呈现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步骤,并积极地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上机操作,并通过课堂巡视的方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化解决,继而不断破解学生学习瓶颈。
三、实施多元评价,助力改进提升
积极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效的借助多元化评价来促进学生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样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计算机教师的推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突破口,而从目前的评价组织和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评价形式固化、评价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需要中职计算机教师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推进多元化教学评价实施,更好的来反映学生在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情况,有效的把握学生学习瓶颈,继而助力学生改进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认识和操作桢》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回想自己在课堂的学习情况,并说说自己学习中取得了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同时说说后续的改进方向,教师则要给予学生引导,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指引改进的方向。教师还可以借助师生互评、小组轮流评价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好全面化的课堂评价。
综上所述,每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都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全面理解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全面按照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的对策和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转变教学思路,强化合作学习;实现理实一体,培养学科素养;引入多元评价,促进改进提升,从而真正的借助良方妙药来为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注入源泉活水与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基于创客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 97-98.
[2]古丽妮沙克孜·阿吾提.中职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1(2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