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设计及平战转换模式的初探

2021-11-17 11:47高宇
装备维修技术 2021年39期

摘  要:通过对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的规划和针对可接纳传染性疾病医疗建筑平战转换的设计,论述了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平战结合,不仅满足其周边近期的医疗需求,还应兼顾平时医院运营和战时应对疫情的高效医疗模式。

关键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平战转换;医疗建筑

1.项目背景

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针对此次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这次抗击疫情实践,在文章《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从四个方面对“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出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传染病預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宜昌市根据“应收尽收,应治就治”原则,诊断收治过程中,各医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紧急升级改造了发热门诊,优化了病区通道,升级了供氧能力及采购呼吸机设备。但受限于传染病救治业务用房规范化建设和相关设备严重不足的困境,在传染病人收治以及重症患者诊治方面,严重限制了救治传染病人及危重病人的能力。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在摸排市直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医疗救治、疫情防控、卫生应急能力及水平的基础上,本着集约、整合和补齐短板的原则,提出了9个市直医疗卫生机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的建设请示。其中包括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区内新建一栋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46686.17平方米,共计床位数400张。

2.医院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解放路2号(东侧为解放路、南侧为湖堤街、西侧为隆康路、北侧为二马路及延伸段),在依托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新建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设立一个平战结合的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新建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建筑面积46686.17m?,床位数400床,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9202.9m?,地下建筑面积7483.27m?,地下2层,地上19层。

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充分考虑平战结合,不仅满足其周边近期的医疗需求,还应兼顾平时医院运营和战时应对疫情的高效医疗模式。

3.总体规划

严格遵守基地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条件,合理利用院区现有资源,使整个区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发展。设计尽可能节约土地资源,整合用地条件,使得设计井然有序、紧凑严。

注意功能分区,严格划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内部机构特征,整合相互之间的关系,科学的规划,合理的组织,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安排好整个区域的总体规划。

符合医院的流程需求和应急需要,以科学的功能流线、合理的功能布局,创造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医院诊疗空间。保证院区内外交通顺畅,避免流线交叉和对周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

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完成后,院区形成以门急诊住院楼、住院部1号楼、辅助楼和本期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为主体的布局模式,四者通过连廊(远期规划)和功能单元紧密联系,各医疗功能、空间形象及机电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医疗体。

4.建筑设计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三峡西陵峡东口、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宜昌古名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巴楚文化的发源地。本方案建筑的造型设计根植于巴楚文化,以传承、创新为依托,旨在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本土资源,并强调建筑的节能性、环境性、地域性进行设计。

本工程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建筑与原有建筑成围合式空间布局,裙房临近院区现有建筑,便于与现有医疗功能衔接,形成完整合理的功能布局方式。

4.1立面设计

建筑外装饰采用与院区原有建筑相协调的窗墙体系设计手法,立面分隔、材质和色彩均与原有建筑相统一,通过立面的错动,使得建筑更具有灵动性,同时与医疗建筑的建筑属性相关联,更好的从建筑形式上反映医疗建筑功能的有机连续性。同时,窗墙体系更便于节省投资。

立面主要色彩为浅米色,主体墙面及窗间墙部分采用浅米色铝板材质,玻璃为深灰色高透LOW-E玻璃,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具有亲和力,使患者及医护人员获得强烈的归属感。主楼的标识位于主入口雨棚上部,具有明显的标识性。

4.2平面布置原则:

(1)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住院楼部分患者区域与医生区域明确分开;与机电及结构专业配合,做到各净化区等用房避免无关水管的进入;各机电专业机房的布置须与声学专业及业主紧密配合,保障会议等区域的声学环境。

(2)空间布局:要注重自然通风采光,提高建筑品质、节约能源;公共空间的设计注重公共通道宽敞、交通流线短捷,适当布置患者休息空间,提高环境品质。

(3)内部流线组织:患者区域、医生区域分别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及竖向交通;各功能区域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院区场地与主楼二层影像中心通过室外连桥相联系,方便院区门诊楼与医技功能区域的联系和使用。

(4)科室特征

a.门诊部

门诊部分为首层和七层,首层设医疗主街。病人从东西两侧主入口进入医疗主街,通过医疗主街上的垂直电梯,直接到达七层屈光中心。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诊疗单元做到相对独立,互不交叉穿越。医疗主街与各诊疗单元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空间内设护士台,通过电子叫号的方式通知到对应的诊室二次候诊,保证诊区内部的安静与秩序。为病患和工作人员分别设有专用电梯,沿医疗主街设各诊疗单元的候诊区,沿工作人员走廊设置医生和工作人员用房,达到医患分流的原则。医疗主街、病患等候区、医生办公尽可能的靠近外窗,保证良好的通风与采光。

b.医技部

医技部分为二层至六层,包含影像中心、灾备机房、P2实验室、病理科、手术部、DSA介入、中心供应等,患者区域与医生区域相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影像中心位于二层,主要包括DR、CT,MRI等检查设备,利用场地高差,通过室外连桥的方式直接与院区门诊部相联系,方便患者使用。

c.综合ICU

综合ICU位于六层,减少对其它科室的干扰,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医生的交通和区域完全分开,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d.标准层

标准层部分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布置的主要特点在于病患、探视者与医务人员的交通及活动区域完全分开,二者互不干扰。

病房布置在东向,医护用房置于西向。护士站位于中部,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监护视野。

各护理单元设有重症及标准病房。标准病房设有单人间、2人间、3人间。病房内每床墙上设综合医疗槽,内含医疗气体管道接口、吸引、电气插座、呼叫讯号按钮、床头灯等。每个护理单元设置1间无障碍病房。

e.负压隔离病房

负压隔离病房位于顶层,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区设置,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医生的交通和区域完全分开,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5.平战转换

新建医疗应急救治综合楼作为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充分考虑平战结合,不仅满足周边的近期医疗需求,还兼顾平时医院运营和战时应对疫情的高效医疗模式。

项目按照“三区两通道”的要求进行设计,同时在暖通系统、医用气体系统、净化系统、信息化、污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充分考虑“转换”设计和预留,“疫时”无需大规模改造即可迅速转换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可实现转换住院床位共123张:其中转换负压急重症监护床位10张、转换负压床位105张(含3床负压隔离);住院病区抢救床位8张;全楼除病区外可转换面积约8700平方米(包含发热门诊、P2实验室、手术部)。

建筑平疫转换模式设计:

a.感染门诊

疫情时收治病患,病患可通过此处分流,到达门诊部、留观、住院部等。

b.护理单元平面布置

“平疫结合”设计的核心理念是能够在疫情期间快速的将普通病区改造成为传染病标准病区,并严格执行“三区两通道”的设计模式,医患分流,洁污分区。

因此,住院楼标准护理单元在平时设计中将预留转换成“三区两通道”护理单元的设计条件,土建将需要转换的墙体做成预制构件。疫情时,首先通过拆卸预制墙体,在病房东侧改造出一条专供患者使用的患者走廊,形成“两通道”设计模式,其次,结合卫生安全等级将病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个区域,不同洁净等级的区域之间应设置相应的卫生通过或缓冲间,由此形成标准的“三区两通道”原则的建筑平面,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c.流线设计

疫情时,通过拆卸预制墙体形成“两通道”的设计模式,严格划分医护人员、洁净用品和病患及污物间的交通流线。

患者流线:平时设有两部污物电梯,防疫转化后,其中一部为患者电梯,患者由此到达各层患者走廊,经由外廊进入病房;

医护流线:医护人员经由独立的医护电梯进入清洁区,经过更衣及缓冲后进入半污染区,再经过各病房入口处增设的缓冲间进入病房。

污物流線:通过病患走廊,在污物间打包后,经由污物电梯送出病区,并由医院集中处理。

如此,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医患分流,洁污分区。

d.病房设计

首先,病房入口在平时设计中预留改造条件,疫情时,通过加建墙体形成病房入口处缓冲间供医护人员使用;其次,较传统病房相比, 病房入口处在平时设计中还需沿医护走廊一侧设观察窗和传递窗,避免疫情时医护和患者过多接触造成交叉感染。

e.建筑层高

战时传染病医院机电设备配置对建筑层高要求较高。

f.此外,在做到快速转换的同时,设计中应结合改造需求,避免改造时大拆大改,利用既有条件经过快速改造,即可满足标准传染病病房的使用需求。

6.结语

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战时应对疫情的高效医疗模式,充分考虑平战结合,注重战时转换的可实施性。同时,也要结合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在设计中具有前瞻性,努力创造一个功能合理、流程科学、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医疗建筑,力争打造科技医院、绿色医院、人文医院。体现医院的社会性、服务型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黄锡璆,许钟麟.《应急医疗设施工程建设指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1.01

[2]《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

[3]《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

作者简介

高宇(1987-),男,工程师,现任职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