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每年发的教科书和我完成的作业本,再加上一些课外书,整理出来的数量是很大的。可惜那时家里没有书架,那些书本每过了一段时间,就要被卖到废品站。
我太渴望家里能有一个漂亮、高大的书架了——我想为那些被我视为珍宝的书本找一个栖身之处。家里没有买书架的打算,于是,我哥把一个旧的木箱子整理出来,变成了家里唯一的“书柜”。
这个木箱子很小,只能存放一定数量的书籍,所以里面存着的、或是新买回来的、租回来的书,都要尽快看完,否则就会被清理掉。
和很多人的童年相似,我在童年时期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在识字不多的阶段,我看得最多的课外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神秘UFO》以及《百慕大三角》。这类书籍除了满足我强烈的好奇心之外,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未知产生了一丝恐惧。
我读小学时,到学校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河流的分支。南方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河水经常暴涨,因此每回经过那段路,我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百慕大三角》里描述的那些离奇失踪的船只,以及突如其来的海底漩涡。我总害怕这河面某一天突然发生一些离奇的现象,怕自己哪天就不幸葬身河底。所以长大后我莫名喜欢上了德普,可能是因为在《加勒比海盗》中他饰演了滑稽的杰克船长,治愈了我年幼时的恐惧。
等年龄再大一点儿的时候,我受一些武侠剧的影响,开始对古龙、梁羽生和金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哥也是一个武侠迷,他从学校的旧书摊里租回了好多武侠小说,我也跟着读。
真正读懂武侠,绝不是在青葱懵懂的年纪。虽然不太记得当年看过的武侠小说里面的具体情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读过的道理居然慢慢悟了,知道了梁羽生在书中表达的 “以侠胜武”的概念,知道了古龙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也知道了金庸提到的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义。
也是在读武侠最疯狂的那年,我开始看《三国演义》。读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我狠狠地哭了一场。那个时候,我恨死了总是与诸葛亮作对的周瑜,也气极了不争气的“阿斗”。即使后来读其他书籍,了解到“曲有误,周郎顾”这种浪漫到极致的典故,也不能消除我对周公瑾的厌恶。
当然,周公瑾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有一部分是罗贯中出于个人的喜好添油加醋,但那种因喜爱书中某个人物,伴随他的喜悦而喜悦、悲伤而悲伤的共情,确实使感性一度占了上风。
14岁的时候,知道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以后,就深深地迷恋上他,甚至生出一种“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的强烈遗憾,甚至让我产生如果有机会穿越回三国时代,定愿“将身嫁与,一生休”这样迤逦的少女心思。读到诸葛亮在书中“死”后,我难过得无以复加。我觉得我最爱的人物已经在书中逝去,这本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三国演义》的后面几章,我至今没看完。
不忍看,满眼皆是不甘和怨怼。
《三国演义》这本书最初是我哥从他同学那里借的,后来书被我哥还回去了,我倍感失落。升初三那年,我爸在街上看到有人摆摊卖书,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但是他不知道他买到的是盗版书,里面的内容残缺不堪。
后来忘记是在哪一个假期,我哥把这个放书的小箱子拆了,从杂物房里找出来一些旧木板,一番敲敲打打后,做了一个有五六层高的简易“书架”。
等到我初中毕业时,那里面的书已经被我翻了无数遍了,但它们仍旧满足不了我对阅读的渴望。所以,当我升入到靠近市区的一所高中读书时,自然地成了学校附近那条老街旧书摊的守时客人。
我读高一时,在旧书摊租借一本书的押金是5元,期限是10天,逾期之后,租金每天按5毛钱算。这个价钱好多年都没有变过。因为学生时代荷包并不富裕,所以每每从这里租借了书籍,我都是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完毕,然后尽快归还。有时候,同学之间也会相约到这里租借书籍,一人租一本,为了省钱,大家就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几本书轮流阅读完毕。
那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是那些酸到掉牙的校园小说。时常有同学把小说藏在历史书或者语文书里,在课堂上背着老师偷偷地看。但最开心的一件事,却与书籍本身无关,是自己看过的书被翻拍成电影或是电视剧,又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爱豆参演了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小说。
高中生涯里,我还有过一段比较“疯狂”的阅读时光。
那时候我是寄宿生,寝室里每天晚上11点准时关灯,而且还有一个“凶巴巴”的宿管阿姨来查房,抓到寝室有亮光的,就要扣分。虽然我们那时几乎都带手机回校,但在寝室里充电极不方便。
为了方便读书,我们都买过一些袖珍的照明神器。我躲在被窝看书的时光不像别的同学那么多,让我追得欲罢不能的,只有当年明月这个可爱大叔的代表作。
在旧书摊里找书其实不易,因为书是零散地租借了出去的,很难搜罗全一整套。当年我从旧书摊里租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其中一册,几乎从翻开第一页以后,再也没停下来过。那一册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是首辅徐阶,他这一生牢记良知之学,在风云莫测的宦海中隐忍负重,即使身陷泥潭,亦能坚持初衷,不违背原则,最终另辟蹊径,实现报国济民、匡扶正道的理想追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于人性上也有着无数的缺点,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的同时又充满了矛盾。可是我仍能读懂他的隐忍,能读懂他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追求时对他人暂时的曲意逢迎,也能读懂这个刚从学堂进入朝堂且心思如白纸的学子,一步步位极人臣的艰辛,以及实现抱负的决心!
他的人生经历给予我心灵的震撼,时至今日,仍有余音。关于他的那段历史,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读到徐阶辞官归乡,功成身退那一刻,當年明月在书里这样写道:“四十多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一切就此开始,而现在,是结束的时候了。他推开了家中的那扇门。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回家了,终于。”
其实仔细算起来,时光并没有走得很远,只是读高中时经常光顾的那家报刊亭,已经撤走;曾经热闹的旧书摊,也由于种种原因处在萧条之中。
满怀深情地写下这篇文章,仅以此纪念我年少时以书为友的岁月。
正是这段岁月,让我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