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人物报道中的细节运用

2021-11-17 19:12王晶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20期
关键词:真实细节

王晶

【摘要】在电视人物报道中,细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递信息、展现人物个性特征、深化主题。在报道中选取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加作品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让人物可信,报道客观。而捕捉细节没有捷径,需要记者的专业精神,走近现场,深入现场。

【关键词】电视人物报道;细节;真实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0.062

人是最美的风景。作为榜样,能够激励无数的人,而一个人命运变迁,又是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生动解读。如何能够在电视报道中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是众多媒体工作者的追求。有一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滴水折光、小中见大”,电视人物报道的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可以说细节是人物报道中的灵魂。

1. 细节在电视人物报道中的作用

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在电视人物报道中,细节,是让人物迅速鲜活起来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足够的细节描述,就没有人物立体的形象,没有细节,报道的感染力也无从附着。一篇好的电视人物报道,首先人物的形象要树得起来,这就需要人物有个性、有特点,而在不长的节目时间里,能够让报道的人物形象鲜明起来,最有用的手段就是选取合适的细节。好的细节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2. 如何在电视人物报道中运用细节

细节是事物发生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生动真实细小的环节,这样的细节有很多,但是如何抓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细节并运用好,是需要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穆青曾说过:“在外国记者一些成功的报道中,我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了,一个是评论,另一个就是注意抓细节”。

电视人物报道中,可以运用的手段有很多,有画面、解说词、同期声、字幕、音乐等等,这些手段都是可以用来展现细节。

2.1 用现场同期声细节表现人物

同期声是电视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记者在拍摄中同步记录的声音,这包括画面的背景声、记者出像、有针对性的采访等。没有背景声的画面缺乏现场感,让节目“失真”,没有采访同期声,一篇人物报道也是不完整的。

所谓言为心声,好的人物采访同期声能直截了当表现被报道对象的特质。比如,我2015年拍摄的电视新闻《王德林:“一加”就是一个“干”字》,时长4分钟。当时常州首个民间助老助残志愿者组织发起人王德林被江苏省推荐参评全国道德模范。按照要求,这条新闻还要和全国各地被推选的典型人物报道一同在央视展播,那么如何让对这个人物不了解的观众在短时间里被其事迹感染,我们就用了不少同期声。这条新闻的第一个镜头是王德林在床上接电话的同期声,紧接着又用了采访同期声。

电视新闻《王德林:“一加”就是一个“干”字》(片段)

【同期声】(电话铃声)喂你好我是王德林。

【解说】上午9点,王德林床头的电话又一次响起,打电话来的是一位刚到常州工作的小伙子,希望加入王德林发起的一加爱心社当志愿者。

【同期声】(接电话同期声)

平时有空吧?

【解说】这是王德林当天接听的第6个电话,最早的一个是在5个小时前。

【同期声】一加爱心社发起人王德林

凌晨4点,接到一个电话,因为家庭的不幸,家庭的破裂造成他心理上的痛苦,像这种电话它是不分时间的,特别是晚上。

【解说】王德林今年48岁,从小跟随父母援藏,7岁时遭遇车祸,导致胸椎6以下瘫痪,左肾、脾脏和大半个肝脏被切除。1983年他随父母回到常州,这张床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2019年,我拍摄的电视长纪录片《家在两岸》,获得了当年江苏电视社教节目二等奖。片子记录了一位90岁高龄的常州籍台胞周纯娟的两岸生活,通过展现老人充满活力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两岸一家血脉相连的主题。片中有一段是老人回到常州后特意去了她年少时读护士学校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其中用了一段老人和几位年轻护士的现场对话。

电视长纪录片《家在两岸》(片段)

【同期声】护士們与周纯娟对话(走在医院里)

周纯娟:所以现在他们问起年龄,我就说,别问了,我永远19岁

护士:你说你是90后,你就是90后。

周纯娟:对,我现在告诉他们不要问我年龄了,我永远19岁,不长了!

护士:快点,加吧,拉(进来)。

【解说】告别时,大家决定建一个微信群。

【同期声】护士们和周纯娟

周纯娟:(微信群)叫白衣天使团

众护士:好!来了,很多花。

周纯娟:我也可以来一个,随便来一个这个吧,好,给你们,谢谢!

称自己永远19岁、长期居住台北却对微信运用得十分熟练,寥寥数语,两个细节,就展现出了一位90岁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显示出了人物个性。

2.2 用资料细节表现人物

电视人物报道的跟踪性和叙述性较强,人物报道不可能都是现在进行时,常常要倒叙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如何运用新闻的手法自然地介绍过去的情况,曾经的一个个还留下痕迹的细节,适当地表现出来,才能令人信服地让人物形象树起来。

常州有一位优秀的妇科肿瘤专家俞小元,她得知自己确诊恶性肿瘤后,并没有告知同事,而是一直工作到住院前一天。我接到报道她的任务时,她带重病坚守岗位的事迹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那么如何真实客观地展示她在岗位上的高度责任心?

电视社教专题《我和我的患者》(片段)

【解说】这是5月21日俞小元住院的病历,而就在住院前一天的5月20日,她还主刀做了三台手术。

【字幕】

2005年5月20日

早上6:30处理引产急诊

上午8:00--8:45剖宫产手术

上午9:25--10:30全子宫切除手术

上午11:10--下午1:00全子宫切除手术

【解说】那一天,一切都和往常一样,手术台上的患者、并肩工作的同事,都不清楚身边从清晨忙碌到下午的俞小元,也是一个刚被确诊的重症病人。这些经常与恶性肿瘤打交道的同事们,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都觉得非常震撼。

【同期声】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蒋英第二天自己要去做手术了,心里是怎样承受的一个心理?

病例、工作安排记录,这些细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印迹,因此让这段过往展示的细腻又客观、也因此让受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位医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感受到她的爱岗敬业。此片播出后收到十分良好的反响。

2.3 用动作细节表现人物

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要抓取人物的“行动”。他说情感是无法固定下来的,它犹如流水一来就去……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一个生动的关键细节往往可以精准地传递出更多信息。2017年,我参与制作了电视访谈《改革守望者——吴敬琏》,用了一个细节展示了这位时年87岁老人与时俱进、关注新事物的特点。

电视访谈《改革守望者——吴敬琏》(片段)

【解说】记者走进这间不大的办公室时,吴老正拿着自己的平板电脑,在安装智能语音输入。

这条电视访谈获得了2017年江苏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在电视新闻《王德林:“一加”就是一个“干”字》中,有一段画面是王德林趴在床上,一手拿着一次性医用针头稳稳当当地扎进另一只手手背,为自己输液。他每个月至少要挂一周的点滴,为了节省每次10元的注射费,几乎每次都是在妹妹的帮助下自己打吊针。自己给自己熟练扎针、调节滴液速度的特写,非常有说服力地展现了王德林倾尽自己的精力、物力奉献助人的形象。

3. 细节描写的误区

3.1 失真夸张的细节不可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人物的报道中,在细节的选取中,同样是条铁律。但是,在一些人物报道中,还是能看到夸张地表述人物超长的工作时间、非人般的工作状态、以及夸张的同期声描述等等这些细节。这种不真实的描述伤害了报道对象,也显示了记者的不专业。

3.2 细節罗列、选取不当

细节要有典型性,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要选择能传递信息、展现人物个性特征、深化节目主题的细节。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让细节以一当十地说话。

4. 细节捕捉没有捷径

那么,记者在采访时如何才能捕捉到生动感人、典型的细节呢?站在高山上也许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物面孔,也捕捉不到有价值的细节。细节的得到首先是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简单地说,细节捕捉没有捷径,深入现场,深入采访一线,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处处留意。

“细微之处见精神”。记者只有勤跑、勤问、勤看、勤记,才有可能捕捉住人物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口说无凭,画面是要说话的,而拍摄下充满细节的画面,记录下动人的同期声,除了走近人物,难道还有其它办法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记者在现场最基本的姿态。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说过“记者就是行动着的职业,行动的目标就是现场”,新闻人物是具体的,只有深入现场、仔细观察、切身体验,才能准确把握细节,精彩地再现场景,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5. 结语

我在采写人物报道中有一个朴素的衡量标准,就是被采访对象看了片子不觉得尴尬。为什么,因为至少说明选取的细节是真实的、是得当的,没有夸张的成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人物报道中选用细节也必须遵循真实二字,在这之上,才有技巧。

参考文献:

[1]《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美]威廉·E·布隆代尔

[2]《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3版)作者:[美]希拉·柯伦·伯纳德

猜你喜欢
真实细节
细节描写很重要
细节取胜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