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琪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已逐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型的移动终端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各个行业伴随着技术改革的发展均取得不错的收益,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现如今,在智能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编辑工作中开始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对于现阶段广播电视台的编辑来说,怎样把握住机遇面对已经到来的挑战,并且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合理加入新媒体技术,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阐述了在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的变革,针对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编辑记者工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技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0.033
随着互联网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一种新式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传播诞生。这种新式的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模式的发展形式,相关新闻编辑者的工作也增加了诸多要求。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新闻编辑者必须要与时俱进,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加强个人的工作意识,促进传统新闻编辑模式的发展与变革,增强个人對工作的适应能力。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诸多媒体平台的信息量过于饱和,用户能够得到的信息量多到爆炸,因而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耐心,并且对最终获取的信息质量要求更高,这些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都会给广播电视台的编辑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广播电视台的编辑工作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改革固有的工作方式,促进新媒体技术与日常编辑工作的大融合,为广播电台增添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受到的影响
现阶段,媒体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舆论传播媒介,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安定与发展。目前,伴随着我国的新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媒体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就必须要做好市场机制的完善工作,创建出一个科学先进、健康安全的舆论环境,从而增强新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新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信息覆盖范围较广,信息存在的时效性较强等等。所以,为了促进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实现现代媒体的运行需求,就必须大力推进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变革。新闻编辑从业者的日常工作主要有: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传播等等。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新闻信息和后期服务的质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对新闻方面的有关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因此,当今社会的新闻用户更加重视获取信息的质量,以及新闻自身的实效性与社会价值。因而,对于工作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下的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深刻的认识与分析当前生活的时代,在提高个人工作素养的同时,也要确保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追随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情势,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力创新。总而言之,新闻编辑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时刻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背景,并且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与淘汰,始终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带动整个新媒体行业的发展。
2. 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者的工作现状
2.1 工作形式不够开放
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虽然面临着来自新媒体发展的巨大挑战,不过其巨大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仍然可以影响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工作成效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节目表现形式和质量。随着新闻媒体传播途径的不断增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信息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广播电视台节目的时效性将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对于广播电视台的看法和接受认可度。那么,如何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就是编辑工作面临的最新挑战。现如今,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若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依然按照传统的采访和编辑方式进行工作,那必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虽然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尽量做到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进来,但事实上,很多广播电视台记者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并不深刻,因而也无法灵活的使用新媒体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技术的作用。所以,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增加了一些新媒体技术的元素,没有完全改变旧有的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
2.2 责任较多,任务艰巨
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众多媒体平台,增加信息的获取来源渠道,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方便对普罗大众的信息供求。在此基础上,做好信息内容的筛选工作,确立针对性较强的节目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为大众还原出最真实的新闻报道。在了解大众心理偏好的同时,也要注意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发挥出媒体舆论的正能量作用,给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节目。近几年来,诸多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都可以在工作中紧跟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脚步,做出相应的改变与革新,从而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与赞扬。像是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进行编辑内容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新媒体背景下的观众需求,深层次发掘相关信息的内在本质,让观众可以获得最具价值的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新闻信息往往更加快捷,新闻的时效性也更强,与此同时,也会给从事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的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挑战。
3. 新媒体技术介入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应对策略
3.1 整理编辑好相关的新闻信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动起诸多媒体齐头并进,所以,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开始趋于多元化,各种新式新闻素材的收集方法也开始层出不穷。那么,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要想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实力,有关工作人员做好新闻的编辑工作就十分重要了。进行新闻编辑工作前,应该对获取的新闻内容做好相应的整理编辑工作,清除掉无意义的多余信息,杜绝出现信息堆积的现象,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实力。工作人员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该优先选择的新闻内容是用户们比较关心和重视的新闻事件。针对决定要发布的代表性新闻事件,也必须先进行编辑整合,等信息采集工作结束以后,工作人员再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3.2 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的互动性设置
目前,很多媒体形式都能够为用户与媒体之间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一点优势,显然广播电视新闻是不具备的。因此,如果想要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实力,有关工作人员就必须改变现状。第一,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工作理念,重视媒体与用户间互动性的提升。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创建自己的官网,在官网中设置能够接受投稿的模块。后期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时,可以将这些投稿作为新媒体技术下的采编依据,从而增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另外,也可以加入电话热线的方式增加广播电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也要加大重视电视新闻观众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用户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相应的反馈。在增强观众新闻体验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使用廣播电视新闻媒介的乐趣。
3.3 科学且合理的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
3.3.1 确保发布新闻的准确度
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新闻编辑的准确度。在新闻编辑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能够使用高端的技术手段检测到观众的浏览信息,从而解析出观众观看信息的侧重点。对于新闻编辑工作来说,迎合受众的偏好是非常重要的。从事编辑工作,必须满足观众的爱好与需求,发展成为广受群众喜爱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工作人员采用新型信息技术获得受众信息浏览取向后,必须及时的判断出该用户对新闻需求、信息偏好的类型,然后以此作为参照依据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
3.3.2 掌握数据间的关联性特征
开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时,有关工作者应该要学会巧妙的利用关键性数据,从而增强编辑工作的精确程度。对于关联性数据的解析,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获得的信息。相比于实际新闻阅读状况,了解到新闻和观众之间的联系。合理使用这些关联性数据,增强新闻编辑工作的准确度。在新闻从业者得到关联性的信息后,基本上就可以制定出主题。然后相关的工作者针对主题进行拓展发挥,丰富和增加有关的电视新闻编辑内容,从而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
3.3.3 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性
近些年来,各式各样的网络网站与社交平台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这些媒体平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新闻用户的实时信息,在后期的信息推送工作中,可以为相关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增强用户体验感。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媒体平台多样化与广泛化的特点,更好的开展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增强新闻推送的准确度。新闻工作者通过媒体平台获得精确的新闻内容与备受关注的数据信息,然后记录与分析新闻的内容和受众群体。将这些记录的数据作为参考内容,工作人员们就可以根据观众的偏好和取向,编辑相应的信息内容,使参考内容与新闻编辑工作高度融合,相互作用,从而全方位的提升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提高广播电视台的竞争实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给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进行编辑工作时,需要针对相关用户获取信息的喜好、习惯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这些因素作为判断依据,从而有针对性为受众提供感性兴趣的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兴事物,新媒体的诞生无疑是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不过,伴随着危机一起到来的还有很多机会,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才是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融入新媒体技术探析[J].记者观察,2020,No.500(24):144-145.
[2]李晓明.探讨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融入新媒体的有效途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0(07):67-68.
[3]白托娅.浅析广播电视台编辑工作融入新媒体的有效渠道[J].记者观察,2020,No.478(02):143-143.
[4]代丽敏.融媒体时代下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策略[J].传媒论坛,2020,v.3;No.56(08):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