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执笔:司徒 陈晓华
7月18日,一则题为“游客自发在怒江大桥上摆满‘祭品,过往车辆鸣笛致敬当年牺牲的筑桥英雄”的视频出现在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得“一秒破防”“泪目了”。
怒江大桥,是川藏线的咽喉要道。1950年,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彼时的西藏一条公路也没有,为了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等原始工具,一米一米地往前凿。在历时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险峻大山;横跨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前所未有。整个修筑过程中,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他们用双手硬生生地造出无数个“怒江大桥”,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这条从成都至拉萨,蜿蜒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被藏族同胞誉为“幸福的天路”。
回眸·把公路修到西藏去
关键词:无畏
川藏路修建,是从徒手敲石头开始的。
高原上施工条件特殊,工程艰险。塌方、泥石流、悬崖坠落、炸山事故、高原肺心病等威脅着筑路大军的生命,几乎每推进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一个排的战士,拴上绳子坠到半山腰的一块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整个排的战士,连着那块巨石直接滚到帕龙江里了。”当年参加川藏路建设的亲历者回忆说。
冬天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山上冻土的深度1.3-1.55米,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冬天的时候,战士们拿着钢钎凿路,手都粘到了钢钎上;战士们用走了几十里地运来的树枝,把冻土烧化了再打眼。尽管艰难如斯,但没有人有怨言。在怒江的崖壁上,筑路战士写下这样一段标语:同志们,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
关键词:坚韧
公路的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难。首先是在踏勘和测绘线路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必须从千山万水中找出一条合理的路线。当年18军的工程师、后曾任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余炯,留下了“万里徒步踏勘”的故事。
1951年,余炯任昌都至拉萨公路踏勘队队长,他率一行7人背着糌粑、帐篷,带着罗盘、计步器等简易工具出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蹚过冰冷的激流湍涧。冬季在摄氏零下30多度的山顶上,冰雪漫天、寒风刺骨;夏季在多雨的通麦、林芝原始森林,踩着腐烂的树叶,提防着老虎、棕熊、雪豹等野兽的突然袭击,忍受着蚂蟥、蚊虫的叮咬,坚持踏勘。踏勘人员有时靠在石崖下或躺在没膝的雪地里度过漫长的寒夜,有时白天累得疲惫不堪,晚上还得站岗放哨。他们所经过之路,没有地图、没有人烟,一度与司令部失联了4个月,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
历时1年3个月,他们翻越了60多座大山,徒步行程4000多公里,提出了7条比较路线。当他们完成任务回到昌都时,都已衣衫破烂、满头长发、面黄肌瘦。所历之艰险非言语能表达。
关键词:奉献
“支前模范”曲美巴珍是一位来自甘孜州德格县的藏族女同胞,在1950年解放军经德格向金沙江进军开始,便牵着两头牛、一匹马,同邻居们一起加入了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运输队伍。有一次她的牛累得走不动了,她就自己背着50多公斤重的驮子继续前进。她说:“解放军远离家乡和父母,千辛万苦到这里来,是为我们藏族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我们不能叫解放军挨饿。”从柯鹿洞到光通河的60公里路段崎岖险恶,稍有不慎,人和牛马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碎,然而,曲美巴珍和她的妇女运输队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们在这条路上来回跋涉,顺利完成了100多次运输任务。
据统计,在川藏公路筑路过程中,后勤运输27万余次,其中畜力运输占比82%、人力背运占比12%、航运占比6%,筑路工具3000余吨。
学生运用示例
“与我有关”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鲁迅曾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川藏公路就是在这种“与我有关”的信念下建成的。藏族同胞的幸福便利“与我有关”,因而解放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劈开悬崖峭壁;西藏地区的繁荣富强“与我有关”,因而勘探人员徒步4000多公里踏勘,找出最优路线;川藏线建设者的安全健康“与我有关”,因而藏族同胞们一路相随,运输物资。绝壁现天路,天堑变通途,“与我有关”的伟大信念汇聚成西藏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了“与我有关”的信念,才有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才有医生护士奔赴疫区,给患病群众带去希望;才有科研工作者埋头研究,铸造国之重器……人人认同“与我有关”,人人践行“与我有关”,共同成就了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民族精神。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叶美婷
实践是一种说做就做的勇毅。“勇”是战士手中的一根钢钎,凿穿坚石;“毅”是战士心中一团烈火,前行不辍。往日,有李大钊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求实精神,带领青年们推翻风雨如晦的旧时代。今时,有余炯为找到合理的筑路路线,亲历现场考察。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曾放弃;近万里的踏勘,他步履坚定。实践精神是他们心中不灭的勇毅之火。若非这些开拓者的勇于实践,坚毅有为,何来今日的幸福生活?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张晓丹
新生·雪域交通展新颜
关键词:变化
以川藏公路通车为起点,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由此结束。强大的物资支持通过川藏公路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随着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农场,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医院、第一个电站在西藏地区的相继建成,西藏经济社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处的二郎山曾经是川藏线上最为险峻的大山之一,二郎山隧道建成后,缩短里程25公里,缩短行程时间3小时,而且避开了灾害多发路段。隧道管理处处长陈勇常年开车行驶于川藏公路成都至康定段,见证了川藏公路路况的逐年好转。“从以前的泥土路到现在的柏油路,川藏公路越来越好走了!”
“忙碌”的川藏公路,多年来在车流量逐渐增大的同时,路况也不断改善。距离拉萨500公里的色季拉山口海拔4700米,山口西侧8公里的113道班可谓川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道班,他们负责西藏林芝公路的道路养护。113道班班长扎西次仁在这条公路上已经工作了10多年,年复一年,眼看着这条路从原来的土路到现在的柏油路,路上行驶的车辆也从原来的运输大货车,逐渐发展到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私家车……
川藏公路,宛如一条巨大的产业通道,为当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继承者
1954年修通的青藏公路标准很低,主要是尽快解决驻藏部队的供给问题。自1956年起,国家数次对青藏公路进行改造,如1974年至1985年,交通部调动两个工程兵团,共2万多人,用了12年时间,耗资8亿多人民币,将青藏公路建成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二级沥青路面公路。
海拔近4000米的折多山隧道施工现场,全长8415米的隧道已累计掘进2500多米。“折多山隧道经常发生涌突水、坍塌,施工非常困难。”折多山隧道指挥部现场代表何山玉说,因地质过于复杂,隧道尚未使用爆破法施工,只能用机械开掘,“对单端掘进超1000米的隧道来说,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何山玉今年29岁,在川藏公路沿线建设现场,有不少像他这样的“90后”。在“追梦”的同时,年轻的建设者也在继承上世纪那些筑路军人的“川藏精神”。
“先辈们那时用钢钎和铁锤开辟道路,牺牲了很多人,我们也要发扬这种不怕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川藏公路建设好。”何山玉说,未来折多山隧道通车后,原先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现在十分钟左右就能通过,“再也不怕大雪封山”。
适用主题:配角;较劲;交流;信仰;职业信仰;位置与成就;改变与坚守;个人与时代……
学生运用示例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改变,更离不开坚守。改变需要敏锐察觉时代需求,需要勇敢面对各种挑战;而坚守需要忍耐磨难与痛苦,需要坚持原则与立场。因为藏区百姓的需求,川藏公路从泥土到柏油,不断变化着,为川藏地区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动能。而交通四支队的武警官兵、尽忠职守的道班工人则坚守着,为川藏公路的养护保通任务默默奉献。如今,接力棒交到何山玉们的手中,他们将谋求改变与执着坚守的精神刻入基因,代代传续。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吴佳玉
在川藏公路的建设中,筑路战士们无惧牺牲,孕育出迎難而上、坚韧不拔的“川藏精神”。此后,一代代建设者继承并发扬这一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坚定信仰。在祖国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塞罕坝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当越来越多的90后追随前辈们的脚步时,这些精神便成为民族的信仰,如不息的火种,穿透岁月的迷障,点亮后来者的心灵。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妍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