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娜,张雪锋,毕美芬
(宁波市镇海区中医医院儿科·浙江 宁波 315200)
董幼祺
(宁波市中医院儿科·浙江 宁波 315000)
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ML)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是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疾病之一,7岁以下儿童常见,冬春两季多发。主要以脐周及右下腹疼痛为主,可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西医临床抗感染治疗对于有明确感染病因者疗效满意,但部分患儿腹痛持续时间长,易反复发作,长时间反复应用抗生素易产生耐药且副作用明显,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具有不可替代优势[1]。中医外治法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的优点,常常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优选。笔者临床艾灸神阙穴联合自制温脾止痛膏外敷治疗脾胃虚寒型ML患儿35 例,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9月—2020年10月镇海区中医医院儿科接诊确诊为脾胃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儿童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15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69±1.37)岁;病程3~17 d,平均(7.05±1.32)d。观察组患儿男21例,女14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6.74±1.23)岁;病程4~15 d,平均(6.85±1.2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儿科学》[2]以及《超声医学》[3]所制定。①在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后继发;②以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阵发性疼痛为主症,查体无反跳痛;③超声检查同一区域肠系膜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短轴>5 mm,长轴>10 mm,纵横比≥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4]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腹痛。①主症:腹部疼痛;②次证:面色少华,疼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细,指纹淡红;③主证具备,次证至少具备3项,参考舌象及脉象,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辨证为脾胃虚寒型;2)年龄3~14岁;3)在征得患儿家长许可后,同意参加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 1)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急性阑尾炎、胃肠炎、恶性淋巴瘤、肠套叠、肠道寄生虫等引起腹痛的患儿;2)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儿;3)未按规定坚持治疗的患儿。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颗粒(培菲康,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S10970105; 1g*9包)口服治疗,6岁及以下每次1 包,6岁以上每次2 包,均每日3 次,以10 d为1 个疗程;依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分别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艾灸神阙穴,每次30 min,每日2 次。观察组接受上述治疗,并于艾灸神阙穴后予自制中药温脾止痛膏外敷神阙穴,止痛膏由吴茱萸、干姜、丁香、小茴香、延胡索、白芷、山楂、乌药、贝母按3∶2∶2∶2∶3∶1∶2∶2∶1比例混合,研细粉过筛,蛋清调成稠膏状,制成1.5 cm×1.5 cm药饼,置于3 cm×3 cm纱布上,贴于神阙穴,保留4~6 h,每天1 次,若患儿有过敏现象可提前取下;连续治疗10 d。用药期间指导患儿家长注意患儿的饮食清淡,禁服刺激性、生冷食物,规律饮食,不可暴饮暴食;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运动锻炼提高免疫力。
2.2 疗效标准 痊愈:腹痛及相关症状完全消失,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正常;显效:腹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肠系膜淋巴结明显缩小;有效:腹痛及相关症状减轻,肠系膜淋巴结缩小;无效:腹痛及相关症状未减轻,肠系膜淋巴结无变化。
2.3 观察指标 1)腹痛状况评分:对腹痛程度(无、隐痛或轻微、疼痛明显、剧痛)、持续时间(数分钟、1 h以内、1 d以内、1 d以上)、发作频率(无、1~2 次/天、3~5 次/天、>5 次/天)按0、2、4、6分计分。2)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淋巴结长径、短径。3)复发情况:随访6 个月,记录复发病例数。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 见表2。
3.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超声检查结果 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腹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
3.4 随访6 个月两组患儿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停药后随访半年,对照组腹痛复发6例(17.1%);观察组腹痛复发1 例(2.9%)。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儿童时期淋巴系统功能未发育完全,免疫屏障功能较差,反复呼吸道或肠道的病毒或细菌感染过程中病原菌和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处,毒素刺激及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结肿大;另外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回肠末端的食糜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肠内毒素和病菌代谢产物的吸收,回盲部和回肠末端又分布密集的淋巴结,三者共同导致炎症发生。
肠系膜淋巴结炎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腹痛”范畴。本病的发病与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息息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至臻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尤其脾常不足;加之家长喂养不当,乳食没有节制,脾胃中阳之气不足,易感外邪;外邪侵袭入腹,中焦气机阻滞,中阳进一步受损,经脉拘急作痛;痰湿不化,胶阻于腹部,则淋巴结肿大。《诸病源候论》概括为“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治疗当温脾补虚、散寒止痛、理气消痰。艾灸借温热之力,可温通经络、散寒祛湿、通调腑气,内连脏腑、经络,外达肌肤,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疗效已得到认可[5]。神阙穴统领三焦,中医有“神阙主百病”之论,表皮角质层较薄,脐下腹膜静脉网分布丰富,易为药物渗透和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是中医临床敷贴外治法中最常见的主穴之一[6]。中药温脾止痛膏用药吴茱萸暖脾胃、散寒邪,助阳散寒止痛、疏肝降逆解郁;干姜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小茴香温中散寒止痛,且善理脾胃之气,理气和胃;延胡索活血化气止痛;白芷散寒止痛、消肿散结;山楂行气消积、健胃宽膈;乌药行气散寒止痛;贝母化痰开郁、消肿散结;上药外敷于神阙穴,通过经络系统、药物作用双重功效,可达温中助阳、散寒止痛、理气消积、消肿散结之效用。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既可缓解腹痛,亦可减轻淋巴结肿大。本文观察结果可见,治疗10 d后,艾灸联合温脾止痛膏外敷神阙穴,可明显缓解腹痛,缩短腹痛持续时间,减少腹痛发作频率,提高临床疗效;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改善呈一致性变化,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较对照组明显缩小;随访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中医艾灸联合自制温脾止痛膏外敷神阙穴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