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明
(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我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人们对城市更新的认识也有新的变化。中央对城市更新的认识和推动,从棚户区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实施城市更新,正在不断深入。城市更新的概念于1958 年首次出现在荷兰。都市更新是一种对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造。它包括旧区开发、旧城改造、二次开发、土地性质与功能转换、工业区转型、工业遗产保护、港区与滨水区改造、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拆除、改造、投资和建设城市中的一个衰落地区,用全新的城市功能取代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它重新得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等的改造和延续,以城市设计推动场所精神、地域文化的保持与延续[1]。
城市更新是指在一个特定城市(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屋村等)按照城市规划和规定程序,实施综合改善、保存维护、拆除重建三类更新活动。其具体实施途径是:①改善综合整治工作。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沿街立面、环境整治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但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②机能变化。变更建筑物部分或全部使用功能,保留原有的主体结构;③拆除重建。在城市更新单元内,将建筑物全部或大部分拆除后重新建造,一般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造等手段难以有效改善或消除的,可通过拆除重建方式实施城市更新[2]。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由于片面的实用主义导致功能上缺乏整体联系和文化脉络,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空间。比如,旧城区商业步行街的主要街道两侧经常分布着主要道路和巷弄,而这些街巷往往狭窄,经常因为无法开展商业活动而被人们遗弃,造成空间浪费,甚至成为垃圾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民众出行体验。
近几年来,城市高架路如蛛网一般密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许多桥下空间变成了流浪者的家,卫生状况非常差,影响城市的品质。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高架路下覆盖空间的忽视,这些地区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遗留问题[3]。
现在正在进行的旧区改造,主要还是以涂脂抹粉式的立面整治为主,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一刀切的立面改造,说得通俗点就是“换了件衣服”,连外墙保温都没有改善。在施工过程中还影响居民的居住和停车,现场施工环境脏乱,居民出行不便;同时动态使用空间对休闲活动场地、宅边绿化环境等动态使用空间考虑不够,整治后空间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大多数城市都是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一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在中心地带会有一个历史文化中心,它既是城市的中心,又是传统城市结构的体现,是人们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疯狂扩张,导致许多珍贵的古代建筑被拆除。被破坏的文物和城市化畸形扩张,形成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缺乏人文气息,降低市民的生活舒适度。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空间之一,也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以现代主义为准绳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基本上是采用以实现各种功能要素为主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更多地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以人的活动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其主要内容有城市广场、街道、开放式的园林、开放式的景观空间。大多数城市的公共空间都是街道,而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也最突出。该部分的空间设计与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一致。设计过程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专业化,其工作的成效更加明显、效率更高。而且传统的建筑师以人文关怀为基准,其效果难以评判,在城市规划中逐渐丧失主导地位和话语权,逐渐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城市也逐渐成为一个功能至上、缺乏人文关怀的城市。在为人类服务的城市中,既服务于人的物质需求,又同样服务于人的精神需求,采用基于机器设计的城市规划流程,显然存在巨大的隐患。
自20 世纪50 年代兴起的城市设计,就其设计内容而言,是非常宽泛的。但是,笔者认为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对现代城市规划功能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弥补了城市规划在人文与美学方面的缺失,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中观层面。伴随着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的流行与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城市设计工作范围在逐步扩展,许多大城市都做了整体城市设计,但在这种大面积的城市设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初,我国的城市设计实践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开发区和新城的规划设计上。在我国城市由增量到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大量的城市设计也在城市更新中展开。它的设计方法也与以往以增量为主的设计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新问题,其作用受到质疑。就过程控制而言,目前的城市设计都是在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前期进行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力图将城市规划与建筑个体设计、景观设计联系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比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城市规划的问题。因为在规划的初期,城市设计没有介入,所以它只能在城市大的结构框架已经基本固定的基础上,对设计中缺失的人文关怀和美学诉求进行一些补救。它作为一个中间过程对城市规划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弱。同时,由于城市设计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个体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的控制力度比较弱,大部分还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形成充分有效的法律文件。
职业建筑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进行建筑个体设计时,都会接到上位规划中关于土地性质、占地面积、容积率、控高、密度、绿地率、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和个数、用地红线和建筑退线等控制指标。为了达到这些控制指标,建筑师除了要遵守这些高层规划对建筑的控制指标外,一般也要遵守一些建筑的设计规范,如日照要求和防火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限制了建筑个体设计的大致布局和形式。除上述规范和规划指标外,还没有从规划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提出要求。然而,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个体建筑共同塑造形成的,并不脱离地块内的建筑独立存在。事实上,建筑师在完成这些规划条件和规范规定后,也会考虑功能、美学方面的问题,但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很少注意建筑外轮廓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作用。事实上,城市公共空间并非主动设计的结果,而是被动产生的。自觉的个体化设计导致城市公共空间下意识的设计,是目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城市中心街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绿化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城市绿化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建筑地块绿化;②城市公共空间绿化。小区层面上,主要分为地块绿化和道路绿化两种类型。小区内地块的绿化,由上位规划指标控制,通过绿地率来实现;一般公共空间的绿化,特别是道路绿化,一般以行道树为主,沿街还有一些集中的绿化带,基本是以观赏为主,只起美化作用。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并增加了绿化覆盖率等功能。作者认为,目前中国城市街区层面的绿化过分强调增加绿地覆盖率的功能,这导致大量的绿化只能看不能入,绿化功能单一,没有给城市提供适宜的优美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土地利用理念的束缚,封闭的管理体制和院落文化等,地块绿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大。
广州市猎德村改造——旧改第一村。
改造功能:城中村改造。改造方式:拆除重建。
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启动改造的城中村,猎德村位于珠江新城中部,2007 年10 月,作为广州市第一个旧城改造项目的猎德村开始拆迁。整项工程历时3 年,到2009 年底基本完成,见图1。
图1 广州市猎德村改造
设计策略:按照“市、区两级领导,以村为执行主体”的总体思路,摒弃政府单方面主导拆迁的做法,通过整体改造、拍卖部分旧村土地融资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坚持以“村民得到实惠”为原则,按照“村内拆迁”的原则,通过“拆房换地”的原则,通过整体改造、拍卖旧村土地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以“村民得到实惠”为原则,以“村为执行主体”的原则,对大多数村民拆迁补偿和长期稳定分红的政策进行补偿,并通过“拆房换地”的原则,对大多数村民进行拆迁补偿。
上海市愚园路“微更新”——城市街区更新的典范。
改造动能:活化街区改造。改造方式:综合整治。
在20 世纪20 年代,愚园路是上海一条老街道。2015 年,为了恢复愚园路的精致街区形象,激活愚园路的商业价值,长宁区将“愚园路历史风貌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为愚园路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历史风貌保护区”。
设计策略:对愚园路的改造,摒弃以往大拆大改的做法,在绝大多数保留其功能、城市肌理和建筑的同时,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微更新”方式,在街区的景观、商店、文化设施等层面进行更新置换,并选择合适的巷弄节点进行重点更新。重视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共建社区。
淮海街改造——赋能“老街新生”。
改造功能:城市街道改造。改造方式:综合整治。
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淮海街于2010 年底通过全国特色商业街专家评审,被评为国家级著名特色商业街区。
设计策略:在智慧街道、市政管道、设备设施、景观小品、建筑立面、店招形象等方面,以“让道路变成街道”为核心理念,将淮海街打造成宜游、宜商、设备设施、景观小品、建筑立面、店招形象。其具体内容包括调整道路断面、改造景观空间、打造智慧街道、提升街区品质、改造街道立面、增加垂直店招、设置外摆区、升级品牌形象、重新设计和植入文化元素、科技赋能等。
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和产权清理。实施产业升级,业态融合,积极寻求合作企业。不刻意追求仿古,更新历史脉络,塑造未来商业模式。发挥政策优势,创造全新的产业格局,提升单位土地效益,提升社区环境品质。达到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产业规划的精确定位。改革计划编制方法和管理机制的实施。执行阶段,建立统筹协调平台,完善计划实施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
(1)团队合作。配合策划、招商、运营团队,结合项目特点,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2)塑造品牌形象。设计应与场地地形及景观特点相匹配,打造地标性建筑,增强人的记忆,强化品牌形象。
(3)特殊设计。针对业态的功能需求进行专项设计。
(4)新旧相结合,文化、地域设计的原则。严控总建筑规模,尊重旧建筑历史肌理,保护历史建筑,重塑历史风貌,促进新旧建筑对话。严禁在空地及原地新建建筑,适当集中布局改造空间,融合区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
(5)强调职能和多元化。通过土地复用,打造集居住、商业、办公、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最佳的空间组合利用,适配多种实用功能空间和不同主题。
(6)坚持生态节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三种观念体现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思想,城市更新要求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协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7)用“针灸式微更新”取代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对街景、商店、广场、文化设施等进行更新、置换,并选择合适的巷弄节点进行重点更新。
(8)侧重于应用新技术。应以新科技推动城市建设的智慧更新,不断加强新科技在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结合城市更新的基本要求,城市设计阶段需要确定不同区域的工作目标。在系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建设工作就会协同进行。一般在整体设计阶段,都会把空间布局与功能拓展工作联系起来,而局部设计则是在原有的空间资源条件下,通过对空间功能的组织和引导,探索设计规划阶段所需控制的主要内容。各城市自身状貌及特色发展需求差异较大,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在考虑建设周期和资源条件应用的实际情况下,往往会以城市质量控制和功能拓展为主要目标,在实训工作阶段进行技术指导。结合周边环境条件,局部改造可以集中资金、物质条件,实现建筑结构优化和改造升级的基本目标,赋予建筑新的功能性和生命力。保护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或风景园林,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能给居民以足够的机会回顾历史,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建筑物内外的人工环境中可以自由使用、感知的城市空间,而城市设计关注的也是公共空间领域的设计。绿地系统、步行系统、界面控制系统、标志系统、环境小品系统以及空间肌理分析等要素和方法,在城市设计中都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控制。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由于追求较高的容积率,造成公共绿地比例往往偏低。在城市设计中,相对精细的空间设计有助于确定最低的公共绿地比例,并通过组织的公共空间体系来提供承载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而言,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有助于各类公共空间界面品质的提升,有效地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交往空间,使人们有较强的归属感。运用步行连贯性、标识体系、环境小品个性化等城市设计方法,为不同的城市更新区域提供不同的城市面貌,实现以城市更新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品质提升。
城镇发展阶段针对一些老旧城区的整治和治理,需要突出展示城市地区重点区域的特色功能。一般会保持原有的结构不变,随后将部分建筑拆掉,提升建筑物功能性等方面,随后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保留或修缮,此时可以与城市建设阶段的规划工作紧密衔接。具体实施阶段通常要求分区域开展相关工作,以对应城市更新阶段的不同方式,顺利达成城市全面改造与管理的目标,并结合地区发展特色需求,集中展现城市发展的不同文化特征和产业发展实际。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并确保其实施效果。以城市更新为背景的城市设计是城市更新的关键,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是营造优美城市环境的重要保证。城市更新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城市设计策略将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