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闽昌两地人才培养交流策略研究*

2021-11-17 14:18:17陈德金林君妮
海峡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昌都科技人才两地

陈德金 林君妮 杨 松

(1.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2.昌都仟佰度众创空间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西藏 昌都 854000)

1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逐渐增强,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战略,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抓住先机,2015年10月底,美国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日本2016年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德国2014年推出《新的高技术战略——为德国而创新》。而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重要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当前中美全面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锻造科技人才队伍,服务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实施人才战略,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逐渐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效能与比较优势不断凸显。尤其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好科技人才支撑工作。针对西藏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并于2021年7月前往西藏调研。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西藏昌都作为福建省对口援藏部门,加强闽昌两地人才培养交流,有利于推动闽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昌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 西藏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来,在国家重视人才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在人才的支持与推动下,西藏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学者围绕西藏人才培养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施晓良[2]指出,西藏本土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尽管近年来,西藏人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但大部分缺乏专业技能;此外,自治区内仅拥有4所本科高校、3所专科学校,研究生数量与规模均不足。徐梦瑶[3]指出西藏人才创业平台建设落后,科研工作相关环境相对简陋,存在软件、硬件均不到位的客观现象。张会庆[4]指出西藏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育人生态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人才培养评估模式僵化等问题。而关于提升西藏人才培养对策建议方面,张会庆[4]基于“三创”教育,建议通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构建“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改革等措施,培养西藏科技人才。尼玛扎西、高定国[5]提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核心——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培育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王湘宁等[6]基于三螺旋理论,提出以“产教一体、师资共享”的模式壮大西藏传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刘恒[7]提出更新西藏科技人才开发观念,制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打造西藏“科技人群”,促进西藏科技产业发展等方式开发西藏科技人才。马帅[8]、殷文婷[9]提出通过科学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与西藏需求相结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式,构建西藏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学者们对于西藏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相对较多,但主要探索高校院所如何培养人才,而对于已就业、在岗人才的培养交流和技能再提升研究甚少。

3 闽昌两地人才培养交流现状

昌都作为福建省援藏工作队对口地区,近年来持续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搭建昌都市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中介全方位合作交流的畅通渠道,围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业、高原优质建材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商贸物流业、高端服务业八大主导产业领域培养科技人才,建立本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长效催动力,助力昌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2016年,福建省援藏工作队、福建省科技厅、昌都新区管委会、昌都市科技局等在昌都共同建设闽昌众创空间,作为昌都市首个“双创”平台,福建省援助560多万元。并于2020年3月入围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成为昌都市首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20年10月成为西藏首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在推进闽昌两地交流交往过程中,人才培养交流成为重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人才交流培训活动常态化。自2017年以来,依托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援藏工作队、昌都市科技局、西藏昌都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协调,以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为抓手,组织实施西藏昌都科技创新人才福建培训交流班,累计组织昌都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致富带头人等6批次近200余人前往福建开展培训,逐渐形成人才培训交流常态化机制。二是人才交流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前往福建省有关地市、企业开展现场教学。尤其在2021年6月举办的“西藏昌都市科技人员创新方法培训暨赴闽交流学习活动”,以建党百年为契机,闽昌两地科技人员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前往福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参观学习,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三是人才交流培训内容多元化。根据参训人员工作岗位与知识背景情况,专门邀请了有关领导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员从各个方面进行理论辅导、政策解读、经验传授等,集中讲授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战略、创新方法、知识产权等主题内容。鉴于闽昌两地经济发展基础、创新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虽然人才培训交流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推进闽昌两地人才培养交流常态化机制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交流模式、提升培育交流层次等方面还值得深入探讨。目前昌都市青年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还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与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升级调整对青年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4 深化闽昌两地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福建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强闽昌两地协同联动,进一步推进两地科技人才交流交往交融,助力昌都市科技人才培养,服务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加强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与模式建设。

4.1 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模式

立足闽昌两地人才交流基础,着力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模式。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与源泉,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昌都市当前面临科技人才匮乏的局面,立足当地实际,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要推动尊重人才发展规律、优化人才集聚与培养成长支撑体系建设,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尤其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特殊支持通道,支持青年人才参与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加快青年人才成长。为此,着重拓宽科技合作渠道,昌都市可以聘请一流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广泛参与闽昌两地合作研究项目。派遣昌都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区外科研机构参与研究工作,办好区内的实验室,吸引区外一流科学家来昌工作;积极参与区外的科学交流活动,聘请区外专家前来讲学,为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提供条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完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渠道和层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全力打造机制联动、模式多元、平台开放、举措有力的高端人才成长地。

4.2 深化培训交流内容

积极开展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特别是针对科研人员与科技管理人员惯性思维问题,开设创新方法课程,开展创新方法体系培训,实现技术创新路径突破。着重开展创新方法培训,2007年6月,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院士在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信中,提出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2008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国科协等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制定发布《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自此,我国创新方法工作开启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快速发展的时代。立足福建省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积极加强闽昌两地创新师资合作,着重开设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培训班,通过创新方法的培训,使企业研发人员更好了解当前最前沿的创新方法及其应用,进一步拓展科研人员创新思维,利用新方法有效解决实际研发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企业培养创新工程师,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方法在企业的普及推广。

4.3 发挥平台载体作用

通过在众创空间开展人才培养,为昌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助力昌都人才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联合众创平台与福建、西藏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知识分享和资源配置优化,将知识、行动、资源、绩效等方面整合,实行系统性的互动和优化合作。提高科研服务地方、服务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产学研用整体联动机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技术难关、新课题项目,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破解难题,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昌都科技人才两地
脚下较量
智族GQ(2023年9期)2023-09-28 08:34:07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 11:06:24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艺术启蒙(2021年6期)2021-08-03 00:40:13
论昌都“卓舞”音乐特征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10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8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49
昌都市灌溉地麦类作物增产栽培技术
西藏科技(2016年8期)2016-09-26 09:00:22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西藏科技(2015年3期)2015-09-26 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