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琨,丁 劼,罗宜拙
(1.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2.宁夏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01;3.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有两合清代墓志,20 世纪 70 年代出土于银川平吉堡,志主人身份很高。其中一合为“清诰授光禄大夫云南提军右都督加二级谥明卿张公墓志铭”,志盖保存相对完整,志石断裂两截,上半截下落不明,仅存下半截。关于志主姓名、世系、生平等重要信息都缺失不全。另一合保存较好,为“清诰封一品夫人张母姚太君墓志铭”。卒读志文可知,姚氏为张氏继配,去世后二人合葬。这两合墓志是研究宁夏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但均未刊载公布,本文予以整理并作考释。
青石质,一合。志盖,长114厘米,宽87厘米,厚17厘米,左上角缺,竖行篆刻“清诰封光禄大夫云南提军右都督加二级谥明卿张公墓志铭”26字,凡5行,各7、6、6、4、3字,无边栏纹饰。志石,残长53至78厘米,宽88厘米,厚13厘米,阴刻单线边栏,无纹饰。志文竖行行楷阴刻,残存27行,残存行最多40字。
【志盖】
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云南提军右/都督加二级谥/明卿张公/墓志铭/
【志文】
╱省川贵兵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二级纪录三次眷弟杨名时顿首拜撰文/
╱侄子李景纲顿首拜篆额/
╱子起鹏等卜兆于堡之东北贺兰山麓版金墩,将于是年之六月甲申谷旦安厝焉,而预请/
╱辞,谨按:/
╱而显贵,以公贵,俱/
╱胆略超群,蚤失恃怙,不治家人产,弯弓跃马而乐与士君子游。不拘□小节,好为人急难,动辄慕古/
╱虏物,□被数矢矣,犹奋臂呼不顾,卒获其物归其主,亦不自见德。即其一班,已可识其生平大节矣。康/
╱公义勇,召置之麾下,从征滇蜀,每陷阵,公必先登,呼声震远近。军中亦号“小张飞”,以功给游击。劄后又/
╱三载即为/
╱以李抚军保,迁真定副总,于即开府湖襄矣。方是时,红苗负固箐密山深环,寇而攻□□三省兵湖襄为/
╱小寇,无以对君父,疏请效力从师,师抵镇筸。镇筸逼近苗巢,苗惧而号□。当轴虑苗情反覆不可测,留/
╱以公悉苗情,加公纪录,即移公镇镇筸。公拒镇相机度势,调制苗方略,上之大约,以苗情叵测施抚/
╱法之宜以当时议未果而寝。公叹曰:食君之祿而不忠君之事,焉用臣为遂疏请入/
╱苗叛服不常,公勒兵出其不意,搜捕凶顽,悉置之法,苗始畏服。后又行雕剿法,或剿或抚或擒/
╱母,及提军云南之命下,而苗攀辕号泣,塑像构祠尸詋弗替焉。治滇十余岁,殊勲惠政载道口/
╱用师西域/
╱请策应滇省出口兵,故滇兵往返,无草寇窃发阻挠粮运者,公策应之力也。事闻,/
╱殊恩异数从古罕见,非公义勇胆略,有以信于君而服于物,何以得此?呜呼!公亦人杰也。/
╱与伏没武侯后先辉映者。余又闻之,公镇镇筸时,故大司农赵公抚湖南,与前俞提军构/
╱捷者,公周旋嫌疑之际,内不忘君,外不忘友,不矜已长,不形人短,此自古人情所难而/
╱司农归而谓人曰:吾抚湖南七载,佩服而称知己者,张镇筸一人而已。呜呼!余方在/
╱定乃睹所谓桓侯者,公方周旋礼数。其相貌魁梧奇特,目巨声宏,迥非近世人,然犹/
╱喜得与公共事,乃得悉桓侯心也。而果其忠耿亮节,与物推诚,如皎日秋霜,乃/
╱二日戌时享七十寿元配/
╱姚夫人出,次起鹤、起鹔,俱侧室李孺人出。女四:亦俱李孺人出。孙男四:承/
╱曰旗,副都统前云南永北镇总兵吳公讳坤女;起鹤、起鹔,俱幼未聘。长女/
╱临戎服物,豚鱼示信,顽苗化服,长城永镇,滇海遽歿,卜建幽宮,千载/……。
(注:“╱”表示每行所缺文字不详,“/”表示志石中换行,下同。)
青石质,一合。志盖,长94厘米,宽81厘米,厚17厘米,竖行篆刻“姚太君墓志铭”6字,凡3行,行3字,无边栏纹饰。志石,长93 厘米,宽82厘米,厚19厘米,单线阴刻边栏,栏内阴刻云龙纹,志文竖行行楷阴刻,凡23行,满行21字,共425字。
【志盖】
姚太/君墓/志铭/
【志文】
清诰封一品夫人张母姚太君墓志铭/
大清雍正九年岁次辛亥二月初九日刻藏圹中。/
国子监率性堂肄业期满咨部候选儒学教谕癸卯拔贡。/
昌平晚生王之维顿首拜撰并书。 (钤印“王之维”、“克张”)
清诰授光禄大夫云南提军右都督加二级谥明卿张公墓志铭拓片
清诰封一品夫人张母姚太君墓志铭拓片
因张氏墓志缺失大半,首先要考释的是志主名字和身份。姚氏墓志中言张氏谥“勤果”,但同谥“勤果”者绝不止一人。谥号是古代对有名望的人去世后追加的封号,清代主要依据品级和品行,一般是一品官才有资格得谥。(1)按:谥号的取字,常见的有“忠、孝、纯、诚、文、端、恭、献、成、宪、宣、昭、明、哲、度、武、烈、勇、壮、刚、果、威、恒、毅、正、肃、简、靖、节、平、贞、思、慎、定、直、毅、勤、襄、景、敏、达、通、恪、悫、懿”等,是依据各官员的生前操守选取合适的文字,以概括其一生的功绩和品行。“光禄大夫谥勤果张公”者,《清史稿》列传有名张曜者,为清末名将,字朗斋,祖籍浙江上虞。官至河南布政使、山东巡抚、河道总督,加封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1]但卒读其生平,发现此“勤果张公”非本墓志的“勤果张公”。张曜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治葬于杭州凤凰山麓”,“配一品夫人蒯氏”[2],与本墓志所载均不同。《乾隆宁夏府志》卷十三“人物”载:
张国梁,本名谷贞,避世祖庙讳改焉。为人好勇略,喜任事。初从将军赵良栋入川平滇,以功授游击衔,甚为良栋所倚重。历任湖广、襄阳、镇筸总兵。三征红苗,草薙禽狝,不遗后患。后升云南提督,十余年,兵畏民怀。洱海水溢,捐金都兵修浚,民庆安澜。征西藏,帅师策应,甚著方略。祀云南名宦祠。卒,谥勤果。[3]
这段记载中的人物张国梁,与墓志文所载人物生平事迹、谥号甚合,应该可以确定,墓志铭的主人就是张谷贞(张国梁)。关于避讳改名是在雍正皇帝即位后。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禛”音“贞”,故避之。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能止于此。从志盖刻文“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云南提军右都督加二级谥明卿张公墓志铭”来看,谥号似作“明卿”,而非“勤果”。仔细观察志盖各行文字,布局应是有规律的,除首行“皇”字高出一格,其他各行首字应该是平齐的。但第四行“明卿”上方空两字,而所空二字正处于“谥”字之后。很可能是志盖刻写时谥号尚未赐得,特意留有空白以待将来补刻,而事实上至下葬时也未再补刻;“明卿”应是其字或号,这也符合墓志首题的一般规律。从残存志文来看,指称墓主人时或言“公”,或称官名言“镇筸公”、“张镇筸”,姚氏墓志文中以谥号称“勤果公”并未出现。赐谥是一项极高的恩遇,并非常人所能有,如此殊荣不可能只字不提。残存张氏墓志中,其生卒年信息亦缺,据《清实录》可知卒于雍正元年(1723)[4]。志文云“享七十寿”,可推知其生于顺治十年(1653)。姚氏卒年比张氏晚八年,此时张氏已有谥号,所以姚氏墓志中皆以“勤果”称之。下面结合墓志和史料,对志主生平事迹梳理如下:
志云“公义勇,召置之麾下,从征滇蜀,每陷阵,公必先登,呼声震远近。”清康熙年间,宁夏涌现出一批著名将领,很多是在赵良栋麾下跟随征战屡获军功成长起来的。三藩之乱时,赵良栋为宁夏提督,平定宁夏兵变后,又领兵进取四川,夺取成都,进军昆明,一路势如破竹。张谷贞随赵良栋出征,冲锋陷阵,有“小张飞”之称,为赵良栋所倚重,因功加游击衔。“(康熙)三十五年(1696),大兵征噶尔丹,诏良栋率宁夏火器兵二百巡塞外,谷贞自备鞍马,随良栋效力。授直隶蓟州城守营都司。三十八年(1699),迁紫荆关参将。四十一年(1702),迁真定副将。”[5]
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十日,由直隶真定副将升为湖广襄阳总兵官[6]。时红苗剽掠,吏部尚书席尔达等率广西、贵州、湖南各省兵会剿,张谷贞奏请效力。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月二十一日,调任镇筸总兵官[7]。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月二十六日,因湖广提督俞益谟与偏沅巡抚赵申乔互相参劾,康熙帝认为有乖大体,讳贻误地方,俱离任候审,由张谷贞署理湖广提督印务[8]。是年五月,入觐康熙帝,赐孔雀翎、鞍马及馔鲜等[9]。
康熙四十九年(1710),镇筸边外红苗为乱,时任湖广总督鄂海令总兵张谷贞等“召苗目宣谕,毛都塘等五十二寨、盘塘等八十三寨,先后薙发归化,上嘉之。”[10]康熙五十年(1711)十一月,任云南提督[11]。“(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不严拿卦匪陈四等,议革职。特旨宽免,降一级留任。十二月,赐《平定朔漠方略》一部。五十四年(1715),赐《周易折中》一部。五十七年(1718),军政自陈乞休。得旨:张谷贞人才壮健,效力年久,简用提督,整饬营伍,声名素优,著照旧供职。”[12]
墓志云“用师西域”,是指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兵大举征西藏。是年三月,张谷贞上疏言“云南之丽江、中甸一带地方为西藏通衢,最系紧要”[13],经请命驻扎防守丽江、中甸[14]。志云“请策应滇省出口兵,故滇兵往返,无草寇窃发阻挠粮运者”,即其驻扎策应之功。据《乾隆宁夏府志》,其间治理洱海甚有功,“洱海水溢,捐金都兵修浚,民庆安澜。”《碑传集》“杨凝斋先生名时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大理府洱海,滇中巨川,其尾为沙石壅积,民数被水患。奏请疏洩,并立期五年一修,费皆官出,后人奉为式焉。”[15]杨名时为云南巡抚,张谷贞为提督,此一事二人共有功。
清世宗雍正皇帝践祚后,张谷贞(张国梁)虽已年迈,但仍不失信任和倚重,对张的身体状况十分关注。雍正元年(1723)二月在朱批高其倬奏折中说,“提督张谷贞以老辞职,朕已优谕留任,不知伊之精力若何,犹健旺否?因系一好提臣,甚为惜之。若露有衰迈,光景至难以支持时,汝等密奏以闻,毋致遗误重任。”[16]雍正元年(1723)五月二十日,高其倬奏言,“臣等看得提臣张谷贞在滇十年,居官甚优,且久经战阵,兼有胆略。圣恩留之在滇,于营伍实有裨补,即一应军务臣等与之共商,亦受其益。至其患病,因禀赋素壮,饮食每多脾气,今春正二月间,饮食少减,身上无力。自三月中旬以后,饮食渐加,精神渐复。目下可以支持,嗣后身体如何,臣等不时缮折具奏。”[17]此时的张谷贞已是弥留之际,但还竭力上疏擘画边地用人之事,分析新例之弊,请求依照旧例[18]。这也成为他的遗疏。是年“八月,卒。奉旨:‘张国梁久镇岩疆,劳绩茂著,和辑兵民,声名甚优。忽闻溘逝,朕心深为悯恻。应得恤典,著察例具奏。’”[19]据《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同年九月二十九日,“予故云南提督张国梁祭葬,谥勤果,赠右都督”[20]。雍正皇帝不仅赐祭葬还御制碑文,收录在宁夏地方志中:
御制云南提督张国梁碑文
朕惟任重封疆资壮猷于将帅,宠宣纶綍沛渥典于臣工,惟保障之久勤,宜恩施之诞被所以风有位,示来兹也。尔张国梁,矢志恪恭赋资果毅,初奋身于营伍,早奏绩于行间、上谷、恒山,屡分麾于近甸、三湘、七泽,两作镇于南邦,属滇海之要区,膺董戎之重寄,成劳懋著,眷顾攸隆,奄逝遽闻,轸怀良切。龙章日丽,定美谥于生平;马鬣云峰,峙丰碑于奕世。于戏!抒诚宣力威名,尚播严疆;念旧饰终锡命,增光泉壤。昭垂无斁,永贯宏休。[21]
碑文中对这位封疆大吏给予了很高的褒赞,可谓恩义兼隆,荣哀备至。墓志云“将于是年之六月甲申榖旦安厝焉”。张谷贞安葬时间应该是雍正二年(1724)六月。葬于平羌堡(今银川市西南四十里平吉堡)东北“贺兰山麓版金墩”,姚氏墓志作“板桥墩”。姚氏为张谷贞(张国梁)继配,宁夏镇北堡人。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六月十二日,卒于雍正八年(1730)十一月二十日,葬于雍正九年(1731)二月九日,得寿七十四。因其夫而贵,诰封一品夫人。墓志主要总结了其内助淑德、抚养子嗣、为母慈惠等德性。
“红苗”是对盘踞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之隅所居一族的称谓,因衣带尚红而得名。所居地险,寨落甚多,性黠刁悍,肆意暴虐骗害,边民深受其累,为清廷之大患,多次搜剿,叛服无常。俞益谟《办苗纪略》记录了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月抚剿红苗的历史。据卷八“出师文武官员衔名”,张谷贞头衔是“镇守襄阳等处地方总兵官”[22]。此次对红苗的行动短短两月内就完成了,采用的是抚剿结合的方法。临行前康熙帝下令,所到之处先晓谕归诚,“若冥顽不悛,即刻期三路进剿扑灭”[23]。张谷贞(张国梁)墓志中云“或剿或抚或擒”,与此相合。俞益谟在《抚剿红苗记》中评价了主要官员的特点和功绩,如总统将军席尔达是“神明庙算、底定大功者”;徐九如、图思海、朱满“协赞宣猷、悉协机宜者”;喻成龙“筹军足饷,能使官兵用命,开诚布公,能使苗土输心者”;赵申乔“倡抚宣谕,使苗效款者”;而张谷贞等人则是“调遣有方,将士勠力者”[24]。所谓“调遣有方”者,在其《恭请效力起程疏》中可知梗概,“窃臣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十七日准湖广提臣俞益谟咨文,为钦奉上谕事,檄调臣标并兼辖均房、襄城守营官兵共六百八十员名。臣即挑选委令右游击张国统领,星夜前进讫。”又于是年十二月十三日,奉谕旨“挑选襄城守营守备孙可宗并本标官兵五百员名”,亲自率领星夜兼程赶赴镇筸,以备调遣。[25]次年正月大兵抵达镇筸,虽然此时苗已基本归服,但他驻扎干州弹压两月亦有功。
张谷贞(张国梁)墓志中提到“雕剿法”,其他文献中或作雕剿、雕剿、雕勦。俞益谟《办苗纪略》中多次提及雕剿,如卷二“红苗狡悍”云:
议得红苗狡悍,罔遵教化,惟惧兵威,难以恩抚。今日者普剿为上,雕剿次之。普剿,需用楚、蜀、黔三省官兵大加搜戮;雕剿者,如其出犯官兵,乘其不备,直捣其巢,一年如此数次,丑苗自应敛避。[26]
该文是游击张德功关于抚剿红苗的认识、建议,所谓“雕剿”是与“普剿”相对而言的一种作战方法,前者是动用大规模兵力主动出击搜罗式剿灭,后者是相机乘虚剿灭的方式。俞益谟在“民苗启衅由”中则说: 彼时协将衙门得以耑主其事,查系苗虐,或为准理,酌委弁兵驻于境界,遣一抚苗弁目前去各寨声言攻剿,即为献出。或追之不献,则将最恶之寨,出其不意攻剿一二,苗自贴然畏服,名之曰“雕剿”。[27]
这段将“雕剿”说得更加具体,委一弁兵事先探明底细,对有意归诚和冥顽拒抚者俱在掌握,然后选中“最恶之寨”,出其不意而一举扑杀,如鹰之攫物。“雕剿”得胜,将大大提升威慑力和官兵自信心。应当说,“雕剿”法并不是张谷贞(张国梁)的发明,在他之前的数次剿苗行动中惯用的手段。如顺治十四年(1657),吴长春领兵直捣苗巢,苗怵惕不敢肆。至康熙八年(1669),王雄以剿苗被参拿论处后,无人再言雕剿之事。这助长了红苗之势,更加猖獗。后来有王素徐进朝兵临苗境用雕剿而被掳,又有刘士(王素)用雕剿而贻误战机,再有沈长禄用雕剿致大败。一时,雕剿之法可行与否成为争议。康熙四十二年(1703)至四十三年(1704)的剿苗,集广西、贵州、湖南三省满汉官兵三万人直逼苗境,相机抚剿,是“普剿”和“雕剿”的有机结合。对此,俞益谟有自己的认识,“冀后之君子知人善任,毋视雕剿之必可行,亦毋视雕剿之必可废,神明变通,存乎其人,而边境有攸赖矣。”[28]他认为“雕剿”之法本身无所谓可行不可行,用兵贵在善于用人,懂得相机行事。
大约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清廷举兵抚剿红苗事基本完成,钦差、清廷大兵及绿旗官兵等俱遵旨返回。但归附苗人及剿除时遁藏之苗仍潜在,各官员纷纷上疏奏言善后良策。康熙帝采纳并下令部分官兵驻扎附近苗寨处所,以资弹压。按照湖广督臣喻成龙的照会,张谷贞率兵驻扎干州地方,在抚剿结束后进行户口清查,招集逃亡,安辑人心。干州为苗路扼要之地,至为关键,张谷贞驻守弹压,完成户口登记造册,使各寨苗人贴服。[29]调镇筸总兵官后,由于红苗的叛服无常,张谷贞的抚剿行动并未间断,这在《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一份康熙五十年(1711)奏折中有详细描述[30]。他亲巡边哨,查明逃遁潜藏红苗,对逞凶拒捕者追拿。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五月间,“标前营游击朱恩贵,探明四十六年回禀事案内凶苗龙四保等,潜回排楼良苗穴”,为了防止复逃或再勾联作乱,他带兵入寨擒拿,并追出“四十六年旧案内陷民杨国泰、钟玉甫等”,杀死逞凶格斗凶苗及龙四保等拒捕伤兵者。又查得旧案内应缉凶苗藏匿在枫木坪,此地险峻,官兵罕至。他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八日,督官兵连夜疾行,“爬山越沟,涉水逾险,次日黎明直抵巢穴,一时出其不意,顽苗难以逞凶,遂俱滚岩而逃,当被我兵枪死数苗。又擒获旧案内首恶逆苗吴老上。自此,诸苗颇觉震慑”。从奏折中可知,他到任以后,镇筸上中下三哨苗寨,所到之处十有七八。对冥顽多事的枫木坪、排楼、良司门、前老婆潭、老菜溪、大老营寨、小老营寨、劳神寨、喇叭寨、亡脑寨、龙蛟洞等30余处苗寨进行攻治,“皆俱敛迹”。其中毛都塘一寨,山峻箐深,异于别处,常潜行出没作奸;又人多势众,临近各寨畏其强横,任其指挥。朝廷曾欲发大兵征剿,张谷贞回奏康熙帝不用大兵可治得。康熙五十年(1711)三月,他重新审视形势,认识到不及时剿抚将日生祸乱,“窃虑奸顽之辈,尚欲勾引幽岩深峒中向未招抚之苗,希图作祟;而初服各寨苗民,又恐复生反侧,终非永逸之图”。于是在这封奏折中,他提出“令标将备弁员探确内巢去路,督率官兵跟剿”。考虑到此寨居万山之中,四时常阴险,春天雨水多,山涨沟深,攀缘不易,不能轻举妄动,待天气晴干时进剿。康熙帝朱批“此折奏的是,须要小心,不可生事绕(扰)害良民”。进剿的结果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有记载,时为康熙五十年(1711)丁巳:
湖广镇筸总兵官张谷贞疏报,毛都塘苗人,蠢顽不驯,臣欲亲督官兵,入寨搜剿。先行具折奏闻。奉上□日不可扰害良民。臣遵圣训,督兵进剿。毛都塘苗人吴天星等,闻声震恐,俱已输诚向化。臣见蠢苗悔罪,仰体皇上好生之德,彻兵而归。[31]
墓志云“苗叛服不常,公勒兵出其不意,搜捕凶顽,悉置之法,苗始畏服”、“相机度势调制苗方略”等,大略如此。
在镇筸抚剿红苗的诸多文武官员中,墓志文中特意提到了“大司农赵公”,对张谷贞(张国梁)赞誉有加,并视张为知己。“大司农”为户部尚书的雅称,因掌漕粮钱赋。查阅清代户部尚书,赵姓者仅两位:一是赵申乔,一是《清史稿》的撰者赵尔巽。赵尔巽光绪三十年(1904)任;赵申乔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户部尚书,曾于康熙四十一年调湖南巡抚,参与镇压红苗之乱。因此,“大司农赵公”当为赵申乔。清江苏武进人,字慎旃,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河南商丘知县、刑部主事,浙江布政使、巡抚,以清廉受嘉奖。调湖南偏沅巡抚镇压苗民,《办苗纪略》卷八“出师文武官员衔名”中,赵申乔的头衔为“巡抚偏沅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使”[32]。后还京,任左都御史,官至户部尚书,卒谥恭毅。《碑传集》卷二十四有其传[33]。
志文中“俞提军”就是俞益谟,宁夏广武营人,字嘉言,号淡庵,别号青铜。官至湖广提督。事迹详见其所著《青铜自考》和《办苗纪略》等。《办苗纪略》卷八“出师文武官员衔名”中,俞益谟头衔为“提督湖广全省军务统辖汉土官兵兼军卫土司控制苗彝节制各镇总兵官左都督加三级”[34]。在镇压苗民起事中,攻夺天星寨等最艰险紧要处。
《(民国)朔方道志》有其传,“应募从征,以恢复云南功授守备,历贵州镇远副将。攻红苗,拔天心寨,升永北镇总兵。旋领镶白旗副都统,统师征西川苗,凯旋,加议政大臣。又统兵征泽旺。年八十致仕。卒于家。”[35]吴坤同张谷贞(张国梁)一道,率兵参加了攻剿红苗行动。天心寨、蛟龙洞等处,因极险极固,屡次抚谕并无意归诚。尤其天心寨,“为苗穴第一险寨”[36]。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二月十三日,在湖广提督俞益谟带领下攻取剿灭。同时,贵州提督李芳述派五路官兵进剿糯塘山、上下葫芦寨等处,镇远协副将吴坤领兵由兜沙两路前进[37],因剿苗有功升永北镇总兵。据墓志,张谷贞次子起凤娶吴坤女,结为姻亲。
杨名时,张谷贞(张国梁)墓志的撰文者,志文题署为张之眷弟。《清史稿》列传七十七[38]、《碑传集》卷二十四有其传[39]。清江南江阴人,字宾实,号凝斋。康熙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后任顺天学政、侍读,直隶巡道。康熙五十八年(1719)升贵州布政使,次年任云南巡抚。时清廷用兵西藏,大军驻扎省城,其留驻云南负责后勤保障供给、筹集转运军饷,纪律严明,民无所累。凡军民疾苦,或及时奏明朝廷,或变更法律规章,从不遗漏耽搁,恩情信义遍布。雍正践阼,晋兵部尚书,不久转吏部,又授云贵总督、仍管云南巡抚事。雍正五年(1727),因上疏中入朱批密谕获谴,后有朱纲以他案罗织罪名,革职。乾隆元年(1736),赐礼部尚书衔兼国子祭酒,仍直南书房,课皇子讲诵。同年病卒。朝廷遣官祭葬,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定。杨名时居滇六七年,与张谷贞应熟稔,为他撰写墓志文也是情理之中。
李景纲,张谷贞(张国梁)墓志的篆额者(2)按:在撰额者和撰文者之间似还有一行,可能是篆盖者或书丹者的题衔。因碑石断裂处下半截已无文字,详不可知。。李氏为清代八旗汉军世家,据《李氏谱系》,李氏原籍朝鲜人也,明初内附至铁岭。一世祖李英授铁岭卫指挥佥事。第十世李树德为李景纲之父,由佐领升山东巡抚,授福州将军,署镶白旗汉军都统。李景纲袭授佐领,雍正元年(1723)升授銮仪卫前所掌印云麾使。[40]志文中署其为张谷贞(张国梁)侄子。
姚氏墓志的请铭者“总戎公”,即张谷贞(张国梁)子张起鹏。《乾隆宁夏府志》卷十三有其传,“由白衣,国梁奏请入宿卫,赐孔雀翎。后补南营参将,以劲干称,超授真定总兵官。旋以事罢归,年未六十,优游林下,与郡中诸名宿琴樽往还。筑室贺兰滚钟口内,勒石曰‘张公山居’,游息其间,屏迹城市。”[41]
张谷贞(张国梁)墓志虽已残缺,字号、世系、事迹等信息不全,但参合姚氏墓志和历史文献,可以确定志主“勤果张公”为张谷贞(张国梁)无疑。张谷贞(张国梁)是清代宁夏涌现出的著名将领之一,相貌魁梧,目巨声宏,才略过人。跟随赵良栋进剿云南、四川等地,为赵良栋所倚重。康熙四十二年(1703)随席尔达、赵申乔、俞益谟等抚剿红苗,为镇守襄阳等处地方总兵官,调遣有方,声援及时。因红苗盘根错节,又转任镇筸总兵官进行善后和弹压,清查户口,招集逃亡,安辑人心。他采取雕剿和安抚兼济的方法。雕剿有别于大规模的普剿,是事先探明底细,选取冥顽最恶之寨,出其不意相机扑杀,如鹰之攫物。往往在邻近区域会产生较强的震慑力。他到任镇筸,攻治苗寨30余处,地方赖以安宁。因有功升云南提督,在任十余年。清兵征西藏,他驻守丽江、中甸一带通衢,保障粮运供给;治大理洱海水患,捐金修浚,民庆安澜,甚有政绩。康熙、雍正二帝都非常信赖和倚重,雍正践祚时,他已暮年,因边境地方重要仍挽留委以重任。雍正元年卒于任,死后归葬宁夏,谥勤果,赠右都督。雍正帝御制碑文,赐祭葬,荣哀备至。张谷贞(张国梁)和继配姚氏墓志,是了解其生平事迹的重要材料,也为研究清代宁夏历史人物补充了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