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你就“雷达”全开
——《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报道得失谈

2021-11-17 01:34王永芳
记者观察 2021年23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观众席开幕式

文 王永芳

《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是2019年10月长江日报军运会开幕式报道中角度比较独特的一篇新闻作品。当天网上发出后,各大网站转载,引发对武汉人文明素质的点赞和好评如潮。该报道获评2019年度湖北省好新闻二等奖。

作为这篇通讯报道作品的编辑和采写指挥人,本文作者回顾新闻稿件出炉经过,梳理采访写作的得失,总结出几条新闻报道经验:作为新闻人,到了事件现场,必须“雷达”全开,尽可能地多调动所有感观和手段,多获取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另外,当所有人都盯住C位焦点的时候,你不妨180度转身看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常常会有不一样的新闻发现。

一 亲历“武汉人教科书般地撤离”

在武汉举办的最盛大的体育赛事——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报道准备过程中,长江日报迅速排兵布阵,采编人员按战时状况重新布局,我作为采编中层,主责城市形象宣传报道,要研究、策划、调配记者,统筹相关报道。

军运会在武汉举行,我们的新闻报道,一方面当然是宣传精彩赛事,另一方面也是不能缺少的,那就是宣传精彩城市。在军运会的高光时刻,武汉的美丽、文明、友善、高质量发展要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报道触角要从赛场上延伸到城市之中,我们的新闻要用鲜活的事实展现城市的精彩。《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就是这样一篇展现城市精彩的主题报道作品。

10月18日晚上举行的军运会开幕式举世瞩目,当天下午,我从长江日报新大楼赶赴武汉体育中心。因为安保和交通管理、人员分流需要,武汉智慧地将离体育中心最近的地铁站口封闭,我们按地铁有序指引,从距离武汉体育中心一站路的站点下地铁,一路步行到军运会主媒体中心,再过安检到军运会开幕式主会场。

下午四五点的武汉体育中心,人潮如织,上万名演职人员、1500名志愿者、上千工作人员当天早上已就位,数万名观众、各国军运会官员、运动员在下午不同时间段陆续入场。我看到的现场人很多,井然有序,数万人在吃晚餐,地面仍干净整洁。我还跑去隔壁演职人员休息的体育场馆走了一圈,现场人头攒动,演职人员大清早就赶来做最后的排练,晚上要靠他们奉献给世界观众精彩的表演,这会儿他们正坐在各自的体育馆看台区域吃饭、休息,现场人很多,也一点不喧哗,不时有环卫人员来更换快装满餐盒、矿泉水瓶的垃圾袋,现场干净、安静、有序。

下午5点多,我来到主会场媒体区域,刚坐定,接到报社调度同事的电话,军运会执委会临时通知要采访,一时间文字记者调派不过来,我要紧急去采访开幕式现场三位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

没准备,没吃饭,赶紧上。

采访的三位志愿者“小水杉”各有生动故事,我迅速挖掘采访完,在分媒体中心写稿。发完稿,赶回观众席,我的座位已被别的媒体人占据,开幕式各国运动员正在入场。

可能志愿者的采访稿件只是应急,可贵的是,对三位“小水杉”的采访和开幕式来回路上的所见所闻给了我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当天深夜开幕式结束,我和身旁观众亲眼看见大家自觉收拾座位上上下下的垃圾,放在军运会组委会为观众准备好的帆布袋中带走;亲历数万人有序排队步行至一站路外的三号线和六号线地铁站,丝毫没有滞留,更无拥堵。一路上,各方工作人员有序、礼貌地导引,几万人迅速、安全地撤离,我们深感这个城市在大事应对上的从容和智慧,也感谢英雄的武汉人民忠于职守、默默奉献。

到了现场后的所有这些积累和马达全开,为第二天推出的报道《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武汉人教科书般的撤离》做了必要的准备。所有统筹的稿件第二天下午发出,紧张的24个小时可谓种豆得瓜。

二 针尖捅破天,反映大主题的往往是小切口

第二天19日一大早,我在报社集中办公会上,接到总编辑指示,是否可做个稿子,关注开幕式后无垃圾。

太好了,我正是这么想的,我的脑子里还鲜活上演着昨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幕幕。我看到了观众席每个座位的椅背上,都摆放好一个白色环保布袋,里面有瓶装水、节目单、小面包、塑料膜雨衣、小国旗、荧光棒等物件,考虑得十分周全,这正是“小水杉”们从清晨忙到下午一个个分袋装好的成果;我看到了开幕式散场时,观众们自觉清理座位上下的垃圾;看到了整个武汉体育中心,整个一天热闹沸腾着数万人,但路面上也几乎不见垃圾。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在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细微处,在可见可感的干净清爽背后,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得以彰显。

6万观众散场不留垃圾,看得见的表象之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我迅速联系城市院战线记者陶常宁和财经院记者康鹏,与他们沟通、商量采访武汉体育中心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管环卫等部门,对垃圾产生、预防、清扫、清运、处理、应急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详细采访;围绕当晚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以及武汉观众的素质,全面采访还原。

之后,我又联系摄影部、评论部、新媒体各方,分头讨论布置采访报道。

因为有不一样的新闻发现,因为细致扎实的采访,才让读者得出“这一结果并非偶然”的结论,也才能自然地反映出一座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报道获评当日好稿理由:主题报道站位高,角度好,文章脉络清晰。

2019年10月18日,本文作者在武汉军运会开幕式现场

回头再来总结得失:一场视听盛宴之后,5万多现场观众、1万多演职人员,几乎带走了全部场内垃圾;退场步行区内600个垃圾桶,看不到“垃圾山”;6万多人同时离场,却如流水般迅速疏散……举世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散场,堪称“教科书式”。

但我们的报道,并没有在现场第一时间发出,而是第二天的“复盘之作”,这是较大的遗憾。

很多人都记得日本球迷在观众席捡垃圾的报道。2018年6月,世界杯首轮比赛中,日本队2∶1击败哥伦比亚队。除了球场上的胜利,日本队的球迷在场外也留下了暖心的举动——赛后在观众席捡垃圾,这令在场的哥伦比亚球迷赞叹不已,也引发全球媒体关注。

现场的哥伦比亚球迷说:看看这些日本人在做什么,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赢的原因。当时我看到新闻就感叹:仅仅几张照片和简单的文字,就清晰地见证了日本球迷的素质,全球传播,高!

我并没有想到,武汉人在军运会开幕式上也做到了这一点。可气的是,我自己在现场,看到了周围的武汉观众自觉收拾垃圾,可我当时只是感动,却忘了:马上拍下来!忘了现场采访几位观众!

第二天上午问前一天在现场的几位记者,也说,开幕式全程,观众都十分文明有序,6万人的大体育场,地上基本没有垃圾。“但我当时注意力主要在绚丽的舞台上,忽视了这一点。”

第二天,在报社领导的指引下,大家才回过神来,发现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新闻事实。于是立刻全面采访。原来,开幕式进行时,现场一个保洁人员都没有,因为他们的证件没有权限。因此,开幕式的整洁,完全依靠观众文明自觉。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场之前,下午3点左右,300名保洁工人已经对45个分区、近6万个座椅,一个个进行了清洁。开幕式结束后的19日,他们一直忙到凌晨5点才收工。早上8时,当运动员和观众走进武汉体育中心时,所见之处干净如新。

文明、整洁的背后,总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记者们在复盘采访的过程中也深受感动。没有第一时间鲜活现场报道的遗憾,只能靠深度报道来弥补。

重大事件发生,核心C位自然备受关注。有时候,我们可以180度转身看看。有思考、有见识地转身,经常会有独特的视角。欣慰的是,《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正是一个转身的发现,这样一篇略有些迟到的“复盘之作”,成为本届军运会少数被人们记住的经典作品之一。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观众席开幕式
赛场成考场
深圳湾体育中心
看电影
小心“飞人”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运动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