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保护: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最佳方式

2021-11-17 01:33李富
记者观察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农耕整体文化遗产

文 李富

我国现代化到今天,作为我国根与魂的、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及其遗产如何更切合实际地、更经济合理地保护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绕不过、摆不脱的重大问题。那么对农耕文化及其遗产如何进行保护传承?在总结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归纳出农耕文化保护的最佳方式是整体保护,因为整体保护可使农耕文化各个类别都有自己的展示空间,更利于发挥其对促进传统文化复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必然性和历史规律,分析保护传承的最佳保护模式,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启示。

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是现代化的必然规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属于农业文化。农耕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传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就是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遗产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最初指前人留下的“有形遗产”,今天则扩展为历经长期积淀,代代相传的生活传统、特征及品质,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综合体系。

农耕文化发展几千年,在国家治理、思想教育、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以及文学文艺、建筑园林、医药养生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突出的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如何把农耕文化及其遗产更切合实际、更经济合理地保护传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摆在国家及各个地方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条件。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迎来了繁荣兴盛的伟大时代。

整体保护是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最佳方式

最早提出“整体保护”的应是梁思成和陈占祥,1950年2月,为完整保护北京古城而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方案提出“北京为故都及历史名城,许多旧日建筑已成为今日有纪念性的文物,它的形体不但美丽,不允许伤毁,而且它们的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文物环境,正是这座名城壮美特点之一,也必须在保护之列,不允许随意掺杂不调和的形体加以破坏。单霁翔讲,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城市(村镇)大多是按规划整体建造的。城市(村落)是完整的生命体系,它有内涵、个性,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文化空间、生态环境密切相连。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文化遗产依赖于背景环境而存在,如同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一样,树木失去了土壤,就失去了生机,就会变为孤立的“盆景”。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真实性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就是将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体现历史原貌。吴良镛认为,“从城市价值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高度结合,这在世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是很独特的。就居住环境来说,应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药、卫生、游戏、娱乐、旅游等活动组织各种不同的空间,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古城(村落)文化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对于一个拥有完整传统风貌的城市或村落,如果仅仅注重保护单个建筑或院落,就割裂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肢解了文化空间、历史文脉,严重降低城市或村落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因此,必须对古城或古村落实施整体保护,有效保护传承好各类载体上的农耕文化。而目前现状是,大部分城市只保留一些单体文物,或历史文化街区,而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湮没在现代商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另外,还要注意整体保护的方法路径。对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修旧如旧”,按照传统办法实施修复,即梁思成、罗哲文、郑孝燮等倡导的“四原”(原形制、原技术、原材料、原工艺)方法、浑然一体地进行保护修复。从结构上看,传统建筑构造多用砖木结构,这种结构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多,特别是气候条件破坏力很大,长时间会沉降严重,造成屋宇残破不堪,难以保存,如不加修复就会彻底毁灭。而西方建筑高大雄伟,取材以石头为主,被自然力、人力破坏较小,即便残缺断垣甚至露天保持原状,也给人一种沧桑、残缺之美。西方建筑往往是单个的、高大雄伟的,如多少教堂孤立在原野之中;而中国建筑往往是以四合院为母体,中间再点缀一些较为高大的建筑,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群体建筑,给人一种浑大厚重深远的美感。外国单体保护因构架完好,修复可以做到可识别性,而中国传统建筑是群体性的,它的毁损也是面积较大的,必须是“修旧如旧”、浑然一体地修复。我国传统建筑修缮屡见各地史志,时隔不久就会有进行维修加固、落架修缮或重新修复等,许多重要的建筑就是这样才保护传承到现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事例很多,如2019年开始建设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就是对长城、大运河、长征文化的整体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施整体保护的也不少,如《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17年2月,国家文化部已批准设立晋中、徽州、热贡、羌族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福建、安徽、江西、青海、四川等17个省(区、市)。“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遗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以上事实说明,整体保护是农耕文化乃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的最佳保护方式。

通过农耕文化展示展览,促进保护传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农耕文化不仅要“保起来”“护起来”,而且要“展出来”“活起来”“用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当下、走进亿万群众心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起来,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努力做到生活化、情境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需要。人文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讲特色创精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十分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旅游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体验。实践中,文化和旅游怎么融、融什么,需要破解“两张皮”的问题。一些地方受国家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启示,将传统文化载体如古城、古村落等,采取整体保护的方式,完整展示古时农耕文化的活态环境氛围,像一幅复活的“清明上河图”一样,让游人若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魅力,体验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弘扬正能量,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全球文化旅游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这样,通过农耕文化整体保护所形成的文化旅游业态收入,可以大幅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费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济增长、民生事业改善的良性局面。

猜你喜欢
农耕整体文化遗产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Tough Nut to Crack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老圃作品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