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1-11-16 22:18周世英王天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0期

周世英 王天明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教师往往将本应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地用于讲解分析课本,而忽视了让学生充分阅读。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本文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做到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喜欢阅读,品尝阅读的乐趣,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优化教法;指导学法;培养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翻开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数的课后练习中都有关于“阅读”的训练,不是背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是自选喜欢的、自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根本,且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提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下便是笔者这些年来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寡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认知过程中必须要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花样翻新,让学生觉得每上一课,都有一种新鲜感,都有一种乐学的心理状态。如教学《观潮》一课,孩子没有看过涨潮时的景象,这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文描写涨潮来临的时候,先播放潮来时的声音,然后在“潮来了!潮来了!”的声音中,让学生观看钱塘江潮涨的视频,让学生看到江面中的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形成两丈多高的水墙向人扑来,让学生听到惊涛拍岸、江水奔腾的声音,让他们身临其境,全方位将自己投身宏伟的潮涨奇观。学生通过音、形和课文里的人流融为一体,理解课文,化难为易。再如: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到了描写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句子。当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白鹅了,他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惟妙惟肖地描写出白鹅的高傲。”最有趣的是一位小男生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三眼一板‘厉声叫骂‘架子十足这三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不仅写出了作者叫它‘鹅老爷的原因,也引导我们把白鹅吃饭的情景想象出来了,从而感受出白鹅吃相中的高傲……”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笔者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仔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狗、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小鸭……不光写了外形,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通过阅读后提问,创设良好的情境,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的朗读竞赛、即兴表演、分角色朗读、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擂台赛、童话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能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激活思维。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理,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主动阅读,从而更加坚定阅读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若不教给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茫然,久而久之,会厌恶阅读。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移,这也是阅读教学的任务。

首先,教授基本读记符号。比如优美词语加“……”,优美句子加“~~~”,疑问处作“?”,中心句划“≈”,分层用“|”,分段用“‖”。经常用,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教学质疑问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设疑”的读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把发现问题有机地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养成熟读深思的读书习惯。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设疑:文中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请体会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这三次提到“大年夜”,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再次,教会学生读书。要学生从“学会”转移到“会学”,必须教会学生读书,如教学《麻雀》一课,可具体指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归纳出学习方法。一是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二是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句(呆呆地、无可奈何、嘴角嫩黄、长着绒毛等);三是从关键词和句子中分析体会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试着用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学以致用,学生有路可循,有“教—扶—放”的过程,逐步实现了从“学会”向“会学”的转移。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不同类型的文章,教法、学法不尽相同,学了一篇文章,一个单元,教师要认真引导、归纳总结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积累的方法多了,在阅读过程中自觉的运用,会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学习起来,得心应手,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三、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重在把课堂上的阅读方法放在课后再练习。课外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侧重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花钟》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学习《巨人的花园》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军神》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刘伯承故事集》。

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高度,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四、读写有机结合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这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例如,《去年的树》课后习题“读了这篇童话,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教师可以结合这道习题和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合:“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堂上,将这两个地方有机联系和整合,抒写感悟的课堂小练笔便水到渠成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都可以安排这样的练笔活动。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你要把生动的、令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让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刺激学生的词汇储备,防止“令人心情激动的词”干枯。目前许多老师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还可以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和摘抄的交流展示、选择自己近期内最精彩的摘录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储备的词汇经常“离巢”放歌,进行有效的周转,把平时的积累变成语言和思想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动态的学习和生活才是“周围世界”真正的美。

总之,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进行閱读方法指导,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悦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学会表达,在阅读中学会做人,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丁晨. 以生为本,让阅读教学满足小学生内需[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06):23.

[2]韩雪屏. 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