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子
讲完故事熄灯后,4岁的儿子很快睡着了。听着他柔和、均匀的呼吸声,我想,如今的他终于有了安全感。
我第一次出远门,2岁的儿子哭着在后面撵我,我母亲拉都拉不住。从那时起,我特别害怕看见儿子的眼泪
儿子2岁多时,睡觉总要拽住我的胳膊,枕着我的手臂才能入睡。我的手臂发麻受不了时,我把他的小脑袋轻轻移到枕头上。可他一旦醒来,立即到处摸,直到碰到我的身体或抓住我的头发,才能再次入睡。晚上还好,我会一直陪在他身边。白天我要忙生意,常在他午睡时离开。开始,他醒来会哭,我没在意,认为他娇气、黏人;后来,只要我一起身他就会醒,哭着不让我离开。我很苦恼,以前孩子没这么黏人,现在越大越不懂事了。
儿子过3岁生日时,我去书店给他买绘本,也给自己买了一本《读懂孩子的小情绪》的书。书中有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帮助孩子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情绪行为背后的原因,第二步是针对特定问题对症下药。”
我仔细回忆了儿子的成长过程:
儿子1岁半以前,我和丈夫每天陪在他身边。晚饭后,只要不刮风下雨,我们一家三口一定会出去走走。那时,儿子爱笑,极少哭。孩子1岁半时,我因故辞职,独自带他回了老家。孩子爸爸送我们到机场,当时还不会说话的儿子拽着爸爸的衣服不撒手。我告诉儿子,春节时爸爸就会来看我们的。他这才撒手,却一脸不高兴。
回老家后,我父母帮着照顾孩子,我做点小生意。开始生意不好,我还有时间陪儿子,半年后生意好转,每个月我都要外出学习或做活动,即便在家,也要操心生意上的事,只能把他丢给外公外婆。
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2岁的儿子哭着在后面撵我,我母亲拉都拉不住。从那时起,我特别害怕看见儿子的眼泪。每次外出学习,我总趁他睡着后悄悄离开。似乎也就是从那时起,儿子动不动就哭,晚上非要枕着我的手臂才能睡着。
想来,儿子是怕被父母抛弃,内心没有安全感吧,只是因为小,不会说,所以只能用哭闹来表达。
明白这点后,我很心疼。我和丈夫都爱儿子,怎么会抛弃他呢?我想让儿子知道,无论我们离他是远是近,他都是我们的宝贝。
我当即给丈夫打电话,告诉他儿子的现状,并和他商议,以后他无论多忙,每天都要与儿子视频聊天,哪怕说些我们大人认为的“废话”。
我也与母亲讲了儿子的心理状况。母亲有所感触,说起她所在学校里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上五年级,成绩挺好,但为人蛮横,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她玩。上学期,该生与学校门卫发生了冲突。因为她没戴口罩,门卫不让她进校,她就怼门卫:“不戴口罩不让进?老子偏要进!”结果,门卫通知班主任来领学生。班主任拿了一个新口罩赶去,做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改改自己的坏脾气。她却答:“我忍了很久,现在忍无可忍!”在学校,她哭没人敢问,她笑也没人敢问。老师说:“你父母是爱你的。”她就咬牙切齿:“爱我?不给我饭吃就是爱我?!”其实,也不怪这女生。父母在她3岁时离婚,母亲远走,她跟着父亲生活。可父亲除了上班就是打牌,她放学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处找父亲,最后在茶馆找到正打牌的父亲。后来父亲外出打工,把她交给姑姑。姑姑念及她身世可怜,对她百依百顺,致使她养成了霸道、自私、叛逆的个性。
母亲讲的例子,让我意识到长期忽视孩子的情绪后果严重。父母不能因为忙工作忙挣钱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渴望与需要,他们的小情绪需要得到及时的回应。
孩子爸爸会给孩子打视频电话,我会抽时间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或者带他出门玩,儿子终于慢慢开朗起来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儿子,我停了原来的生意,开了一家美容店,请了一个店员,自己尽量不出远门。店员有个女儿,与我儿子年纪相仿,常来店里玩。于是,我去店里时把儿子带去,让他俩一起玩。晚上回家,孩子爸爸会给孩子打视频电话,我会抽时间陪孩子玩玩具、做游戏或者带他出门玩。
经过我与丈夫的共同努力,儿子慢慢开朗起来,不再那么爱哭,但每次听说我要出远门,依旧会不开心,会哭闹。
春节到了,丈夫从广州回来,除了做饭,就是陪儿子用“蘑菇钉”摆弄26个英文字母。没想到,儿子一下子对英语着了迷,每天吵着要看英语动画片、唱英文歌曲。我计上心来,给三岁半的儿子报了一个幼儿英语兴趣班。从那时起,儿子上完课回家就拿着书读。
一天晚上,我陪他一起读英语,故意读错。儿子笑着说:“妈妈,你读错了,应该这样读。”然后,他把正确读音读给我听。
我也笑了:“对啊。儿子,你好棒啊,书上的、动画片里的,很多英语单词妈妈都不会读你却会读,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你一直在学习,而妈妈没有学习。如果妈妈想和你一样厉害,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你说,是不是?”
儿子想了想:“是。”我趁热打铁:“但妈妈的学校很远,每次学习,来回需要4天。不过,你放心,妈妈只是出去学习,不是丢下你不管。妈妈不在家时,有外公外婆陪你,行不行?”儿子点头:“行。”
我伸手抱住儿子:“儿子真乖。妈妈过几天就要出去学习了,你在家可以不哭吗?”儿子点点头:“可以。那你放学了,要赶紧回家。”“嗯。”我郑重地答应了。
3天后,我离家学习。到車站后,我打电话问母亲,儿子发现我不在有没有哭。母亲说没有。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外婆说,以后睡醒了,你可以大声叫人,家里一定会有人在的。儿子明白了这一点后,内心终于有了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亲人的陪伴和情感的积累。
一个月前,顾客约我谈产品,走得匆忙,我没来得及跟儿子说再见,毫无疑问,他醒来大哭。母亲听到孩子哭,走进卧室:“妈妈有事出去了,外婆在呢。来,乖乖,外婆抱抱。”孩子在外婆怀里待了两分钟就安静下来。母亲拿起衣裤指导他穿衣服,然后问:“告诉外婆,你哭什么?”孩子眨眨眼,没说话。母亲又说:“你怕妈妈丢下你吗?其实,外婆告诉你,你聪明、懂事,妈妈怎么舍得丢下你呢?妈妈去店里一会儿就回来。妈妈不在家,外婆在家;外婆不在家,还有外公在家呢。以后睡醒了,你可以大声叫人,家里一定会有人在的。只是别再哭了,爱哭的孩子不漂亮哦。你已经4岁了,要勇敢一点,知道吗?”
孩子点点头。
说来也怪,此后儿子午觉醒来不再哭,会自己穿好衣裤,笑眯眯地下床。
如今,在我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终于克服了恐惧,不再拉着我的手臂当枕头,也不再动不动就哭了。他的内心终于有了安全感。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