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
胆小内向学习差,时时刻刻黏着妈。他是有自闭症吗?不是!
【案例】
儿子胆小内向学习差,是不是有自闭症?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安静、能坐得住。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以为他的学习肯定没问题,可我错了。
老师反映,他上课虽不调皮捣蛋,却心不在焉。放学回家,我问他课上到哪儿了他知道,可老师强调多遍的拼音字母的正确书写方式他却不知道,作业总是被退回重写。老师说他上课像在梦游。我相信老师说的,因为他在家有时也是这种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喊好几遍才有反应。
他极其内向、胆小。新学期开始,老师漏发了他的英语书,他也不敢跟老师要。后来我跟老师打电话,老师让他去办公室找其他老师拿书,他依然不敢。路上,碰到同学叫他他不应;在校,老师问他什么事或我要求他跟老师问好、说再见,他声音也极小。但他在家很活泼,说话声音大,跟老家的哥哥姐姐也能玩得很嗨。
孩子这样,我们有责任。儿子3岁前是奶奶带,老人常带他在楼下跟一群老太太聊天。旁边孩子们你追我赶,而我儿子则被奶奶抱在怀里。当时,我觉得这样不好但也没太在意。双休日,我带儿子爬山,去公园喂鸽子,可出门后他只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而不愿意跟同龄孩子玩,同龄孩子喊他他也不去。他对公园里的运动器材、孩子喜欢的运动,都不感兴趣,甚至连游乐场也不想去。
为改变他的内向性格,有时我会带他去同事家玩。同事的儿子比我儿子大一岁,很活泼。但我儿子每次去他家都很拘谨,赖在我身边不跟人家玩。有时我也邀请同事带孩子来我家玩,但因彼此都忙,不常有空,所以来往得并不多。
假期,我还约过几个家长带孩子一起到公园玩。孩子们手拉手玩游戏,我把儿子的手跟别的孩子的手拉在一起,他马上就放掉;别的孩子挤在一起拍照,他却腻着我。几次以后,其他孩子也不大愿意找我儿子玩了。
我家居住的小区西北角有块空地,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孩子在那儿玩。我让儿子也去玩,他不肯,我只好带着他一起去。为了让他跟小朋友一起玩,我带着十来个小朋友在空地上跑来跑去,像个疯子。他本能地跟着我跑,一旦我停下,他也停下,又赖在我身边。
按理说,上了三年幼儿园,总该有点进步吧。可从3岁到6岁,他除了生活自理能力有提高外,社会交往能力并无进步,在外面还是怯懦得让人心疼。
上小学后,有学习压力,有作业要写,没法再拿出大块时间专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了。可这样下去,要不了一两年,别的孩子就会觉得他怪,会瞧不起他甚至孤立他。一想到这些,我就发愁。
请问,我儿子这么内向,是不是有自闭症?我们该怎么帮助他、改变他?
【分析】
性格与生俱来,要接受、改善,而非改变
第一,内向不等于自闭。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障碍,一般发病于孩子两岁半之前。自闭症儿童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可你儿子和爸妈、老家的哥哥姐姐都能进行很好的交流,说明他只是性格内向而非自闭。
第二,气质性格是先天的。
我们常说某某很外向,某某很内向,这通常是指人的气质性格。
心理学上,把人的气质性格分为4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4种特质各有优劣。
多血质——
优势:活泼而不冲动,重大局,不贪小利,不感情用事,有沉稳的领导者气质。
劣势:情感丰富,易浮躁,粗枝大叶,精力易分散;思维活跃,有时对问题不求甚解,投机取巧;适应能力强,但关注点变换快,易“移情别恋”,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
胆汁质——
优势: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热情高涨;为人直率豪爽,表里如一。
劣势:脾气急躁,行事鲁莽,易因小事而发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感情用事,办事冲动,不计后果,事后又常常后悔。
黏液质——
优势:为人稳重,处变不惊,凡事三思而后行。
劣势:踏实却有些死板,沉着但缺少生气,行为稍显迟缓,思维不够灵活,易因循守旧。
抑郁质——
优势:洞察力强,抽象能力好,有艺术家的潜质。
劣势:缺乏安全感,有挑剔、悲观、情绪化倾向,遇事消极,容易一蹶不振。
心理学认为,性格大部分来自基因遗传,先天的占比很大,后天难以改变。就是说,一个抑郁质的人再怎么努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卻不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多血质的人。从描述来看,你儿子很可能是抑郁质的人。
【疑问】
为什么家长总希望有个外向型的孩子?
既然性格在出生时已基本确定,且外向内向各有优劣,那为什么大部分家长包括性格内向的家长也希望自己有个外向型的孩子?
因为外向的好处显而易见。
我曾偶遇一个6岁男孩。他主动跟我攀谈,并给我展示他的变形金刚。当时,我带着我4岁的儿子磊磊。小男孩看到磊磊,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给他玩,解释说:“变形金刚你还不会玩,小汽车适合你玩。”拿到玩具的磊磊别提多开心了,“哥哥、哥哥”一个劲儿地叫。
外向,有时就是“人格魅力”的代名词。这么个小人儿,就无惧向陌生人展现自己,我暗自惊叹。再看身边的磊磊,居然隐约也有了焦虑。看,即便是我,一个标准的内向性格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开朗外向的特质。
然而,“希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先天的东西,我们无力改变,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可偏偏有些家长试图改变孩子,逼迫孩子主动和人打招呼或在公众场合大声呵斥紧张、退缩的孩子……家长这么做,其实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我不喜欢这样的你”“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这对孩子来讲,太残忍了。孩子会想,自己为什么会让父母不开心呢?是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热情打招呼”或“踊跃表演”,就能让他们喜欢自己呢?
成年人做违背本意的事,尚觉“压力山大”,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他感受到的,恐怕是无尽的恐惧和孤独。
一天我在餐厅吃饭,邻桌的妈妈撺掇一旁的女儿:那边坐着一桌外国人,你不是学了一年英语嘛,去打个招呼,锻炼锻炼口语。小女孩不愿意去,妈妈挖苦她:“哎呀,你真是个胆小鬼……”说得小女孩都快哭了。
我在一旁听了挺生气,当然是生小女孩妈妈的气:你行你上啊!先不说打扰别人吃饭礼不礼貌,就说让孩子跟外国人没话找话,好像你小时候能和外国友人谈笑风生似的。拜托!别难为孩子了。
我也是家长,明白家长对孩子的那份期许,但请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孩子太小,没有能力分辨对错,只会全盘接受父母的负面评价。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不断被父母纠正、被同伴嘲笑,他会感到自卑,会忘记自己性格中还有优势,会痛恨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人。自卑会给他的内心造成冲突,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等到了那时,你不仅无法拥有外向开朗的孩子,甚至会失去原本正常的孩子。
其实,外向内向都有好处,只是外向的好处显而易见,内向的好处需要时间来发现,如此而已。这决定不了未来的成败,倒是家长对内向孩子的“贴标签”和“强迫改正”行为,会毁了孩子的自信和平静。
家长要记住:内向只是性格特征,绝非性格缺陷。
【支招儿】
对内向者要温柔以待,给足安全感
既然家长不宜强迫内向孩子改变性格,是不是就由他去呢?当然不是。有园丁照顾的花草肯定要比无园丁照顾的花草长得更好。孩子不管内向外向,都需要父母的关爱,而内向的孩子因其精神力量的弱小更需要家长的怜爱和保护,具体做法如下:
1.要粗线条一点
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活得很累,如果父母再高标准严要求,会加重其思想负担。内向的孩子敏感、细腻,对他要粗线条一点,让他多看看周围,多看看外面,大气一些,别钻牛角尖,以免更敏感、更较真儿。
2.不可用愤怒的态度对待孩子
对内向的孩子大声说话,会让他感觉像在受审。他脸皮薄,被瞪一眼也许就会哭。如果有人用愤怒的态度对待他,他会立刻把自己包裹起来,关闭心扉,好多天不跟这人说话。他很敏感,你傷他一次,他绝不给你机会伤他第二次。内向的孩子同时也很拧,会默默坚持自己的主张,除非你能说到他的心坎上,才有机会再次打开他的心扉。
3.要温和地表扬孩子
表扬内向的孩子,要温和不张扬。因为他害羞,脸皮薄。还有,表扬时最好能提及细节,因为内向的孩子最关注细节,所以特别希望表扬者能看到他的用心之处。
4.引导孩子表达自己
对内向的孩子,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耐心。如果他有足够的安全感,是愿意表达的,且表达能力没有问题。对内向孩子,要从小不断地跟他说话,给他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参与话题讨论等,注重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家长不懂这一点,给内向的孩子报体育班、乐器班。这些班练得多、说得少,并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5.不要催孩子
内向的孩子做事节奏会慢一些、被动一些。可他一旦做出决定,肯定是想清楚了的。大人在帮其解决问题时,不管多着急,也不管说了多久,如果没有真正说服他,他是不会做出最终决定的。他的拧劲儿也正在于此,所以不要催他,催也没用。
6.给足孩子安全感
内向的孩子多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由于内心敏感,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怕被人拒绝,所以才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玩耍等。因此,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多陪他游戏、读书等,并积极给予正面反馈,让他感到自己做得很好,你对他很满意。
7.鼓励孩子发展同伴关系
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朋友玩耍,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同伴交流,家长可事先在家对孩子进行角色训练,教给他一些人际交往的小技巧,增强其自信心。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