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空心化,是很多人谈论到的话题。
当然,这只是社会空心化这个大议题下的一部分。
产业空心化意味着一个地区已经站在了产业增长极的顶端, 靠输出智力、创造为主,以美国为例,向全世界输出技术、理论、创意等,互联网、医学、金融、房地产等。负面的影响,举例而言就是对于低水平教育人员会找不到工作,失业率高,出生率低,因为在这种地方只有培养特别出色的孩子才有出路,使得抚养孩子的成本高。
美国的造船业就是典型,失去了所有的民用船舶的制造能力,仅仅靠着军舰的订单苟活,甚至于制造军舰的大型龙门吊和港机全部來自于上海振华。
因此,像因为发展过快而导致的基础工业缺失等,也就是空心化社会的到来,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路上,需要重视的点。
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条件、政策与商业环境等,因此,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和分工的必然结果。
“产业空心化”是制造业发生了转移、外溢,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身区域内产业的升级造成的,从附加值低的产业升级为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创新等产业,并且随着财富的积累,人力成本上升,土地价值升高,所以在有限的区域内,只能保留高精尖产业,将制造业迁出。
如果说20世纪末人们对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担心可被认为是杞人忧天(因为美国、西欧、日本仍掌握着绝大多数工业领域的尖端技术,并通过长期的工程经验积累维持了其对大部分新兴国家在制造业上的优势) ,那么中国的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产业可能经历的另一种“空心化”(即过于偏向消费级互联网或应用性技术,而在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和底层技术领域空心化)则可能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危险。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降低并维持L型的走势,市场边界逐渐稳定,产业逐渐成熟,中国企业在收入增长潜力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必然更加注重内部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节省成本、降低费用,从而提高利润。当然,随着中国企业运行效率与工业生产效率和跨国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它们对信息化与互联网化的需求会逐渐积累且强化,而满足这种需求的投资回报率会越来越高,直到最终超越消费互联网,而那时,中国的企业级和工业级互联网必然会迎来发展。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到了那时,可能已经失去了在这些领域的赶超机会,而像传统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一样,需要付出与西方技术的代差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在这种场景下,中国在企业级和工业级互联网领域就面临着这种市场本身失效所带来的威胁。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房地产,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2003年房地产行业已经被确定为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开发建设等方面贡献显著。房地产行业承载着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和金融市场稳定等社会经济命脉。全国房价从普遍大幅上涨到现在平稳运行,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的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目标只是维护房价平稳上涨,房地产行业发展不能拖累经济增长已经明显。房地产行业一家独大,导致实体产业空心化。
高房价与高地价之间利益矛盾长期无法解决。高房价引起社会生活成本普遍提高,刚需购房者“负债累累”压力越来越大。全国房价持续上涨,引发市场暴利显现,就会导致社会实体产业空心化严重。
以产业、互联网、房地产空心化为实例,着眼更高的维度,为了防止社会空心化,必须在壮大实体经济上聚焦聚力,形成优质高效和多样化的供给体系,让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立起来、强起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赢得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无疑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
进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变,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变,改变了的是发展的内涵和重点。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源是撬动其他资源的首要资源,是最重要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前尤其需要大量创业人才、大量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技工队伍。
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既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既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这些要求,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目前正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继续向上跃升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受思维惯性、路径依赖、低端锁定和创新瓶颈等影响,在进一步发展中出现了转型升级困难,新旧动能转换处于胶着状态,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所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突破和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积弊和短板,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来推动发展。总之,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为实现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倒逼机制,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