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 张海建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分析,提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不能动态适应行业发展等误区,同时针对高度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评价环节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应具有独立、专业、透明、市场化等特征,具体包括:实时性监控、及时调整,全过程覆盖、确保质量,动态化指标、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关 键 词] 大数据技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5-0084-02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指出:“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進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万物互联时代,知识和技术不断迭代和更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否能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教育发展需求和人才输出需求,是评价其建设绩效的重要方面。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评价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找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差距和不匹配度,对专业(群)和课程进行动态调整,适应区域产业的要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挑战
(一)专业建设概念界定
与本科院校偏重于学科性的专业建设不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更专注于行业领域职业需求和岗位标准。目前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从内容角度提出的专业建设是指专业布局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革新以及作为其后续工作的一系列评价、验收等多方面内容;[1]以结果为导向提出的专业建设是为保障教学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建设目的。[2]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在强调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性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文讨论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是涵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过程性项目,包括专业的设置、建设、发展、评价、改进等全过程,并重点关注专业建设评价及其对专业建设的保障作用。
(二)专业建设面临挑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应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需不断改造旧专业、开设新专业,以迅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然而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迅猛发展不匹配的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相脱节,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3],专业建设易陷入产业调研不充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改革不深入等困境。如何实现“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专业建设起着核心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误区
专业建设通常以一个专业为核心,辐射一个专业集群,是综合了专业领域发展情况研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招生就业、经费使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每一个要素都深刻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目前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经验不断积累,成果持续丰富,但问题和误区也层出不穷。
1.盲目跟从,追热点、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的本质目标是建立人才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在专业设置与建设的过程中,不少院校更倾向于以招生入口为重点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短期收益明显,但长线发展不足。高职院校应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原有专业优势,明确发展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2.持续性关注不足,忽略行业动态发展。新的专业在设置和建设初期,高职院校通常较为积极进行行业调研,或通过第三方调查公司,完成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前景的调查,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但在后续建设周期中,主要精力通常集中在课程建设、校内教学改革等内容上,忽略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前沿的持续关注,缺乏对专业内涵持续的动态调整,导致专业建设周期还未结束,其建设内容已经与行业发展逐渐脱离。
3.缺乏特色,竞争力不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若要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品牌特色必不可少。专业设置数量不在多而在精,一个专业要成为龙头并引领一个集群,首先需要具备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标杆引发规模效应,同时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坚持高质量就业,强调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同一专业各院校竞争激烈,但专业建设方面各院校同质化日趋严重,要提高竞争力,需坚持从特色和内涵角度出发进行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第三方评价
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导向和指挥棒,应具有独立、客观、全面的特性。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匹配程度研究上,传统的高职院校自我评价已不能适应评价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正式将教育第三方评价纳入教育体制机制系统。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指引,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强化多方协同育人、协同评价。通过行业、企业、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衡量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水平,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目前专业建设第三方评价较多采用数据采集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覆盖面小、样本失真率高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第三方评价将有效解决传统第三方评价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第三方评价
(一)大数据技术
针对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准确性、复杂性等特征,张锋军将大数据技术定义为是数据科学领域内综合运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技术,对体量大、类型复杂的各类数据进行价值提取的技术架构或模式[4],相同的数据对不同的行业领域所具有的价值存在较大差异。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第三方评价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可靠的数据来源,加强数据分析,探讨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完善教学、培养、反馈渠道,建立常态化的“评估—反馈—改进”质量保障循环机制,是建立“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比关系的有效途径。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价,重点关注教育、教学等关键指标的趋势和走向,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趋势变化,同时通过关键指标数据的匹配和对比,能够快速发现高职学校自身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等进行对标改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个人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大幅提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使学校培养出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更适应区域的产业发展要求,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得到更进一步提升,从而助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建设第三方评价,应具有独立、专业、透明、市场化等特征,具体包括:实时性监控、及时调整;全过程覆盖、确保质量;动态化指标、有针对性。
充分研究及应用第三方评价体系,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进一步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专业建设良性循环,持续发展。通过大数据来开展第三方评价,能判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有效减少中间环节的影响因素,是未来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芳玲.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唐紀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11).
[3]魏纪平.基于FANP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群发展一致性评价[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5).
[4]张锋军.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通信技术,2014(1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