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川
用杭州话说“饭搭子”这一传统词语会带着些许的江湖气。最需要饭搭子的时候应该是大学时代,或者是刚毕业的单身族,等结了婚,有了孩子,家人就成了最固定的饭搭子(但是又不能再称其为“饭搭子”了)。所以,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能也就是同事,还能勉强称为“饭搭子”。
我们公司还是“80 后”“90 后” 居多,老外同事在的时候就会说“meal pal”, 只对中国同事说的时候就会说成是“饭饭小组”或者“饭友团”。像我这样的“70 后”虽然也加入了几个“饭饭小组”“饭友团”,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是觉得不就是饭搭子吗,取这么软萌的称呼没什么必要。
要知道,同事之间的饭搭子关系, 还有微妙的亲疏远近关系。
最远的,就是只搭快餐的中饭搭子。在写字楼里吃中飯永远是个头疼的事情,一是嫌外卖餐点的制作环境不卫生,二是因为疫情的缘故,导致很多外卖不能送上楼,一般都集中放在一楼大堂的自提柜,本来叫外卖是为了方便,现在依然得下楼,根据手机提示扫二维码取外卖,于是这个便利性的诱惑就少了。只搭中饭、快餐、面食的同事,那真的就只是同事了, 抱着中饭本来就是随便解决的想法, 所以搭子也是随便的。不求口味相似, 也不求对公司一些事情的看法相似, 甚至可能前一天刚刚有什么工作上的问题争吵过几句,第二天依然可以凑在一起吃个热辣的重庆小面,互相递个纸巾,感慨一下“太辣了”之类不咸不淡的话语,至少表面上是一辣泯恩仇,又可以继续做普通同事了。
中间的,是可以搭大餐、探新店的中饭搭子。从朋友圈或者各种平台推荐上知道某个新饭店、某道特色菜, 就会有同事在办公室里发出邀约。这种邀约一般都是公开的,好像是听到的恩仇,又可以继续做普通同事了。
中间的,是可以搭大餐、探新店的中饭搭子。从朋友圈或者各种平台推荐上知道某个新饭店、某道特色菜, 就会有同事在办公室里发出邀约。这种邀约一般都是公开的,好像是听到的都可以参加,但是实际上真的会参加的,往往总是固定的几个人——因为这不是公司楼下可以解决的一顿快速的、胡乱的、随意的饭,需要来回交通上的时间,需要在饭店等着上菜, 慢慢吃着聊着,颇多社交时间的感觉。所以得吃性相近又关系良好的,坐一起吃起来才有享受的感觉,要不然就是种煎熬。当然,这用的还是中午时间, 像我们这样的外贸公司,因为跟欧洲总部有7 小时的时差,下午上班时间规定是2 点,但是实际上一般都拖延到3 点多的,这样依然还是带着“用的是午休时间”的味道,所以只要“同事情谊已达,哪怕友情未达”也可, 这样的标准线就够了。
亲近的,那就会约晚饭、夜宵或者节假日出游一起“饭饭”了。
虽然常常有“毒鸡汤”教育我们, 同事间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很低,且有一定危险性,不过可能因为我们企业颇有点“资本主义大锅饭”的味道, 没有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担忧, 关系自然就容易相处。甚至,因为行业的选择,一个公司里可能有1/3 的人都是校友,于是带着校友的情谊, 我们有个三人组——固定的校友加同事饭搭子,搭晚饭,搭长假一起吃饭, 甚至会带上父母、孩子一起聚会。这种时候就可以搞大型活动了,像烤全羊、日料放题、户外烧烤、海钓、海煮……虽说休假的时候莫谈工作,但是偶尔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公司的一些政策达成一致的看法。有时哪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沟通多了, 也至少能多体谅到对方的不易。
所以,找饭搭子其实跟找朋友是同一个道理,如果能找到求同存异、不过分挑剔、不吹毛求疵的搭档最好不过。不行的话,找个最初级版的—— 只是一起吃饭的搭子而已,可能也不算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