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粉兰, 贠秀君, 惠继龙
(1.甘肃省张家川县龙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张家川 741501;2.甘肃省张家川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张家川 741500;3.甘肃省张家川县闫家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张家川 741503)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地处陇山南麓。境内东北部属陇山山地,森林茂密,气候冷凉湿润,年降水量703.8 mm,有36 000 hm2宜牧草场。西部黄土梁茆沟壑山地,为温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599.3 mm,有零星天然牧地,以及人工种植的紫花苜蓿、红豆草、饲料玉米等约6 667 hm2。中部为东西部的过渡地带,为温凉半湿润区。由于县境内牧地河沟纵横,水草滩广布,加之反复滥牧,放牧牛普遍感染寄生虫,致使畜产品减少,售价降低,甚至引起死亡。为了遏制寄生虫的危害,在20世纪80~90年代,县内兽医防治部门曾进行过多次调查与防治,有效解决了放牧牛春乏死亡等重大虫害问题。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的兴起,又出现犊牛遭受虫害而发育受阻、死亡增多等新问题。为了解寄生虫种类的消长变化及其对养牛业的不利影响,笔者在调查防治牛弓首蛔虫病的同时,对侵袭犊牛的各种寄生虫,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危害严重的几类寄生虫病,实施了适时驱虫,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在牛寄生虫病流行地区,包括东部放牧区的6乡镇和西部舍饲区的2乡镇,确定27个点,采集未驱虫的犊牛粪便270份,采用水洗沉淀法、饱和食盐水浮集法、饱和硫酸镁溶液浮集等方法检查虫卵和幼虫,根据卵的形态进行鉴定。球虫卵囊按常规分离,培养后镜检、测微、鉴定。
在血液原虫病流行区,采集30头发病犊牛的耳尖血制成血片,姬姆萨氏染色,油镜下检查血液中的虫体。
检查、采集39头犊牛体表寄生虫,送专家鉴定。
对5头1~4月龄因寄生虫病死亡的犊牛,以及近2个月以来未驱过虫的13头1岁屠宰肉牛内脏,采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收集全部虫体,按常规方法处理,送专家分类鉴定。
剖检共收集寄生虫5万余条,经分类鉴定出31种,其中吸虫3种,绦虫及绦虫蚴2种,线虫13种,蜘蛛昆虫9种,原虫4种。隶属于6纲、12目、21科、27属,详见表1。
表1 犊牛寄生虫剖检调查结果
粪检查出虫卵和幼虫的阳性率分别是:矛形双腔吸虫14.07%,肝片形吸虫15.16%,鹿同盘吸虫35.19%,扩展莫尼茨绦虫87.03%,牛弓首蛔虫80.40%,捻转血矛线虫97.41%,胎生网尾线虫82.96%,牛艾美耳球虫45.93%。
(1)这次调查的对象,都是疑似自然感染寄生虫的犊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前曾流行的兽型棘球蚴、脑多头蚴、牛疥螨、牛痒螨等寄生虫再未检出;肝片形吸虫、牛皮蝇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有大幅下降。表明多年来的防治对这些虫害的控制取得了进展。
(2)牛弓首蛔虫是这次调查中新出现的寄生虫病,以前省内有关资料[1]均无记载。该病在张家川县流行区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对犊牛危害严重。还有一些以往曾造成严重危害的寄生虫,如肝片形吸虫、鹿同盘吸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捻转血矛线虫、胎生网尾线虫、硬蜱和血液原虫等[2],至今仍然感染严重。针对上述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的侵袭规律与传播特点[3],找出同一性与差异性,采取程序性驱虫与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经常观察犊牛表现与定期粪便检查虫卵幼虫相结合,统一驱虫与分别驱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力争适时驱虫、彻底驱虫。经在生产中应用,收效明显,初步遏制了寄生虫对放牧犊牛的危害。
(3)程序性驱虫方案:犊牛在2周龄前后,落实早期驱蛔,投服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规格:每片含阿苯达唑350 mg,伊维菌素10 mg。剂量:每1 kg体重,用阿苯达唑7 mg,伊维菌素0.2 mg。投药后21 d,收集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饱和食盐水虫卵浮集法,粪中仍有虫卵的犊牛,再按以上方案驱虫。此法成本低廉,犊牛驱1次虫,药费仅几角钱至一两块钱,在驱蛔的同时,大部分线虫、绦虫、蜘蛛昆虫一同被驱除,深受群众欢迎。之后,每隔6周左右,对有绦虫或胃肠线虫、肺线虫感染症状,或粪便中查出虫卵幼虫的犊牛,再依上法驱虫。对肝片形吸虫、双腔吸虫感染的犊牛,将阿苯达唑剂量增至20~30 mg,每1 kg体重。对血液原虫感染的犊牛,用贝尼尔等防治。经走访追踪调查,落实程序驱虫的犊牛,出栏期比未驱虫的同龄牛提早2个月以上,销售价格提高20%以上。
(4)综防措施:改放牧为舍饲,将犊牛与大牛分群喂养和管理。犊牛早期驱蛔,大牛定期驱虫,牛的粪便彻底清除入沼气池或运到场外发酵灭卵,圈舍和运动场地每周铲除旧土换上新土,连同饲槽用具喷洒新鲜石灰乳,或30%热草木灰水,2%~5%烧碱溶液等进行消杀灭卵,每15 d消杀1次。为遭受蛔虫幼虫感染的怀孕母牛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虫。对遭受污染的草场,禁牧割草养牛,待虫卵净化后实施有计划地划区轮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