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婷子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江苏 靖江 2145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发生于面神经管内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周围面部组织肌肉瘫痪,出现闭眼、鼓嘴、抬唇困难以及口眼歪斜等症[1]。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温针灸有祛除风寒、疏经通络、活血通经等功效[2]。本研究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女14例,男16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0岁,平均(44.87±3.15)岁;病程最长6天,最短1天,平均(4.35±1.08)天。观察组女13例,男17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2岁,平均(45.02±3.46)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1天,平均(4.58±1.27)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疗指南》中面神经麻痹相关诊断标准[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单侧周围性面瘫表现,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针灸学》[4]面瘫相关诊断标准。突然起病,伴有受寒史或一侧耳后、耳内疼痛或者发热。晨起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板滞或松弛,不能完成露齿、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平。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6~75岁;病程7天内,属于面瘫急性期,无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理解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病程半年以上,属面瘫后遗症期,中枢性面瘫或其他脑血管病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脾胃、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体质虚弱、有晕针史或不愿接受针刺治疗,妊娠期或哺乳期。
对照组用阿昔洛韦针(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4034)0.5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5天。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43107)0.5mg,口服,1日3次,持续治疗3周。
观察组取风池、风府、合谷,针刺0.8~1寸,均用泻法,留针30min;温针灸患侧的翳风穴和健侧的合谷穴、足三里穴,取艾条置于针柄上,与皮肤距离1~3cm,点燃艾条,针灸30min。1周6次,持续治疗3周。
FDI评分:对面部残疾情况进行评价,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5]进行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单项分值1~6分)、社会生活功能(单项分值0~5分),总分范围1~55分,分值越高表明面部残疾情况越低。
满意度通过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用百分制评分,得分小于60分表明不满意,分值60~80分表明基本满意,分值大于80分表示非常满意。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额纹恢复正常,闭眼困难、鼓嘴困难、口眼歪斜等症消失,面部表情恢复常态,FDI评分大于20分。有效:额纹基本恢复,口眼歪斜等症明显改善,面部表情极大改善,FDI评分大于15分。无效:FDI评分小于10分。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满意度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2.14±2.31 19.22±3.15观察组 30 12.35±2.48 23.07±1.64 t 0.3393 5.9378 P 0.7355 0.0000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为正气亏损,病邪趁虚而入,导致面部气血失和,面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面部肌肉瘫痪[7]。早期通过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病症,疏通经络,促进筋脉收放自如,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针刺合谷穴可泻热、行气血,针刺翳风穴可益气补阳、聪耳通窍、疏导气机,针刺足三里穴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消肿解痉。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