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印发

2021-11-16 04:49本刊讯
中国水产 2021年10期
关键词:渔业水产工作者

本刊讯为全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面实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水产学会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于9月3日印发《关于〈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的通知》(农渔学〔2021〕35号),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国水产学会工作指导思想,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强化渔业科技自强自立,持续推进“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着力开展“五大品牌”建设,切实履行为水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渔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致力创建世界一流学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国水产学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主责主业、坚持自强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基本原则,以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智力汇聚、独立客观的优势,把中国水产学会建成党和政府放心、会员和水产科技工作者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现代科技社团为目标,实现政治引领能力和桥梁纽带作用明显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用更加显著、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产科技人才能力显著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围绕坚持党建统领、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强化智库支撑能力、优化评价举荐奖励、增强自身服务能力等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

规划背景

在中国科协和农业农村部的正确领导下,“十三五”时期,中国水产学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以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中国科协“1-9·6-1”工作部署,对照世界一流学会建设目标,强化党建政治引领,积极打造学术交流品牌,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发挥智库职能作用,全面优化评奖评价机制,扎实推进人才举荐培养,持续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深化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稳步构建开放共享的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继续深化与国际国内相关组织合作,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成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并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水产学会作为我国渔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动渔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中具有独特作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与创建世界一流学会的目标相比,学会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团结引领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发展会员、为会员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新发展阶段,学会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启创新渔业科技发展新征程,拓宽人才成长进步新舞台,展现渔业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新作为,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厚植农渔民科学素质新沃土,凸显柔性科技智库新特色,不断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目标迈进,为全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面实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为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中国水产学会工作,促进学会事业发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结合学会实际,编制《中国水产学会“十四五”工作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强化渔业科技自强自立,持续推进“学术”“科普”“智库”三轮驱动,着力开展“五大品牌”建设,切实履行为水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渔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致力创建世界一流学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团结引领水产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跟党走,把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作为学会工作天职,坚持学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坚持主责主业

坚持把为会员和水产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学会工作的主责主业,把为服务对象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作为学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把会员和水产科技工作者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基本标准。

(三)坚持自强自立

增强创新自信,汇聚水产科技界创新力量,推动形成有利于加强水产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拓展合作交流渠道,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线上线下两个空间,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良好环境。

(四)坚持守正创新

遵循创新发展、科技管理、人才成长、科技群团等发展规律,以推动学会治理现代化、服务渔业科技经济融合为重点,动员协调各方力量,创新组织载体,统筹继承与开拓创新关系,全面贯彻深化学会改革各项要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智力汇聚、独立客观的优势,把中国水产学会建成党和政府放心、会员和水产科技工作者满意、社会认可的一流现代科技社团。

——政治引领能力和桥梁纽带作用明显增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水产科技工作者守初心担使命,团结带领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渔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深入贯彻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做精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发挥科技评价和奖励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渔业发展提质增效。

——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作用更加显著。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科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普内容更加丰富、科普方式不断创新,科普的受众面进一步拓宽,渔民科技素质、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言献策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

——服务水产科技人才能力显著提升。贯彻落实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求,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才,推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渔业科技人才队伍。

——自身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学会理事会、监事会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秘书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作用进一步凸显。学会与地方学会联系进一步密切,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民间渔业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学会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统领

团结带领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和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政治引领,提升思想凝聚,加强组织保障,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是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机制。全面推行党员理事长担任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牵头制定学会党委工作计划和措施,抓好学会党建重点工作的研究、部署和推进工作。二是强化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学会党建工作机制,优化由理事会党委、秘书处党组织、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构成的学会党建工作三层组织架构,执行好“理事会党委对学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负主体领导责任,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对科技工作者负团结凝聚责任,秘书处党组织对学会落实有关规定精神负战斗堡垒责任”,使责任制贯穿于学会党建工作全过程。

2.强化党的政治引领

一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学会新时代使命与价值,将学会党建工作纳入学会章程,完善学会党建规章制度。主动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保在学会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健全前置审议决策重大事项程序。学会理事会党委和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加强对换届调整、表彰奖励、人才推选等“三重一大”事项的前置审议把关。

3.提升思想凝聚力度

一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学会出版物、网站、微信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对意识形态领域错误思潮、模糊认识、不良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处置。二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水产科技人物宣传精品。选树一批以基层一线人才和青年人才为代表的水产科技典范。宣传科学家的突出成就和高尚品格,推动水产科学家精神传承。

4.促进党建业务融合

一是践行“党建强会”理念,执行《中国水产学会“党建强会”工作法》,坚持“四个一”(搭建一个平台、确定一批站点、打造一支队伍、实现一个目标)模式,不断创新学会党建工作方式。二是积极参与实施“党建强会计划”系列活动,引领学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

致力打造“学术会议”和“科技期刊”品牌。加强学风道德建设,着力构建服务多元、梯次多级、规模多样的学术交流新机制,打造成定位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三大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会议品牌。提升水产学术期刊质量水平,拓宽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学术引领能力。

1.加强学风道德建设

一是继续引导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和会员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创新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学会学风道德和学术诚信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引导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青年学子恪守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

2.打造高端学术品牌

一是做强范蠡大会品牌。坚持将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定位于我国水产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其学科综合性、问题针对性、前沿引领性和产业紧密性,组织交流水产领域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最新进展,带动政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在产业发展和管理上的转化应用,推动渔业科技进步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青年年会品牌。坚持将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定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广大青年水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成长感悟,鼓励广大青年学者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促进水产科技青年人才成长。三是打造专题学术会议品牌。坚持将各分支机构学术年会打造成各学科、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瞄准各学科的前沿热点和重大学科难题,开展专题学术交流,展示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研判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探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科发展主要技术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

3.提升期刊质量水平

一是提升主办期刊的学术话题引领能力。全面反映水产领域新现象、新规律、新观点、新经验、新学说、新思想、新方法,快速响应学科动态,敏锐捕捉学科前沿,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水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二是提升水产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化传播能力。全面构建水产期刊集群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加快促进媒体融合与发展,不断改革学术论文出版形式,探索网络首发出版模式,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传播和知识服务。三是建立标准科学、分类合理、规则公平、共识广泛的水产类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全面落实中国科协分领域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倡导中英文科技期刊同质等效,致力创建世界一流水产科技期刊。遴选一批具有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高水平水产类学术论文,开展年度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

4.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一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积极组团出访和邀请国外组织来华,创新学术交流机制,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二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探索与FAO(联合国粮农组织)、NACA(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WAS(世界水产养殖学会)、TNC(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性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组织的资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三是办好国际性学术会议。强化组织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能力,讲好“中国渔业”故事、传递“中国渔业”正能量,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渔业大国的国际影响力。配合办好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举办2022年世界水产养殖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四是支持我国科学家担任重要国际组织职务。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和履职保障,参与全球渔业科技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

(三)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致力打造“科普活动”品牌。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25—2035年)》为目标,以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中国水产学会全国科普日、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等重大水产品牌活动为重点,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和科普社会化、信息化工作,丰富水产科普资源,开拓水产科普新局面。

1.打造科普品牌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全国水产科技活动周。展示渔业科技创新成果,宣传先进水产科技工作者事迹,展现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风采,激励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让更多科技工作者和群众有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二是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面向学校、农村、社区、企业等服务对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主题性、群众性的水产科普日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方法,推动由“线下活动”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讲好渔业故事、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三是推进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配合“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推进行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科普服务模式,通过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形式,将水产科普服务送到池边塘头,保障优质安全水产品供给。

2.促进科技资源融合

一是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水产科技志愿服务等常态化科普服务,推动公众与科学家、专家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公众加深对于渔业和水产品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公众对渔业科学、渔业技术的理解。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水产相关科学热点问题,做好应急科普宣传服务。推动建立“平战结合”的水产科普服务机制。二是加强学会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站建设和管理。依托基层科技服务工作站,为基层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的联通和水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助推地方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组织水产科技工作者通过现场指导、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为脱贫地区培养水产技术人才,通过志智双扶加快推进渔业产业扶贫成果的最终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推进科普社会化进程

一是加强水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构建动态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基地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水产科普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增强各科普教育基地间的沟通交流,依托水产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整合和优化科普资源,助力优质水产科普内容和活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广大公众的需要。二是积极推进开展科技志愿工作。动员多方力量加入水产科技志愿者队伍,推动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水产科技志愿活动,推动基层水产科普服务向常态化、精准化、多样化发展。三是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科普服务中的作用。推动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与水产学会体系间的协调配合,促进水产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同步推进。四是拓展科普资源供给渠道。依托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各类科研机构、社会主体或个人参与水产科普资源建设。不断吸纳相关企业、团体等社会力量中的科技工作者加入水产科普队伍,拓宽科普人员构成领域及科普资源来源渠道,构建高质量水产科普供给体系,为“科普中国”提供高质量的水产科普内容。

4.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

一是丰富信息化传播载体。以服务公众为导向,创新表达形式,综合运用网络、视频、期刊、图文等媒体作用,促进水产科普内容与信息化传播渠道融合,提高水产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二是加强科普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线上科普文章、问答、视频、专家网络课程等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获取水产科普内容的需求。

(四)强化智库支撑能力

致力打造“智库”品牌。凝聚渔业科技智慧力量,紧密团结、联系和服务全国水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渔业科技前沿、面向渔业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粮食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智库人才使用模式,着力打造学会高端智库、专业智库、联动智库“三大”智库品牌。

1.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

一是根据国家和世界渔业发展的需要,紧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渔业重大科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二是研判国内外重大发展趋势,编写学科发展报告和产业发展报告。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咨询等工作,提出决策建议或咨询意见。

2.完成技术支撑服务任务

一是组织开展渔业统计、养殖渔情信息和市场信息采集工作,为渔业经济核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应急服务。二是加强中国水产品在全球水产品价格体系中的权重和作用,增强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三是切实发挥好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专家委员会、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全国渔船渔港管理专家委员会的平台优势,组织专家开展好产业服务,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建设完善柔性渔业科技智库

一是加强与水产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广泛吸纳水产及水产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组织协同机制。二是汇聚优质科技资源,依托“科创中国”平台,继续带领“渔业科技服务团”深入基层一线,加强科技供需结合,加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学会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署办公的体系优势,立足脱贫摘帽不脱帮扶,以发展产业为帮扶抓手,深入脱贫地区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巩固结对帮扶和援疆援藏工作成果,推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优化评价举荐奖励

围绕突出导向性、提升权威性、提高公信力、彰显荣誉性,打造“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品牌,提升奖励整体水平。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方法,规范团体标准管理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对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推介力度,致力激励科技人才成长。

1.提升范蠡奖质量和水平

一是突出品牌效应,坚持把范蠡科技奖定位于我国水产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的科技奖项,完成第六、七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网络平台资源,对获奖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果转化应用前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提升和扩大获奖科技成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三是对标国家科技奖评选奖励的标准和要求,继续不断提升范蠡奖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奖励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早日实现直接提名推荐国家科技奖的资格。四是推进获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畅通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渠道,助推渔业产业升级。

2.提升科技成果评价和团标制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制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渔业科技成果评价活动,推进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促进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加速渔业科技创新和渔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评价能力和水平。二是修订《中国水产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完善学会团体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促进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和转化。组织编制一批高质量的团体标准,加快标准的宣传推介与使用,推进渔业科学技术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3.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作

一是深化高端人才举荐机制。突出学术导向,严格标准程序,继续做好院士候选人的推选和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人才的推荐工作。二是深入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选拔青年水产工作者进行稳定资助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三是加大基层一线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地方学会及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机构,通过组织开展水产专业骨干人员培训,着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六)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构建以会员为中心的学会治理体系,严格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和《中国水产学会章程》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的引领作用,发挥学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健全民主议事、民主监督机制,提升学会决策执行水平。组织分支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带动省级学会开展工作,着力提升“四服务”水平。

1.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进一步理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关系,组织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完成换届,确保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及分支机构各项工作高效运行。二是规范召开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和秘书长办公会,民主审议相关事项,实现权责明确、权责统一,提高学会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三是探索构建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定期对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基层科技服务站、学生会员工作站、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评价考核。

2.着力打造运转高效、专业化的学会秘书处

一是着力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秘书处队伍,强化作风建设,加大在岗培训和人员交流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发线上办公平台。开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通讯会议系统,及时高效审议学会有关事项。三是加大学会办公信息化和新媒体建设力度。及时维护学会官网,探索新媒体合作,进一步扩大宣传、维护形象、提升影响。

3.着力打造“水产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平台

一是完善分级分类的会员体系架构,突出发展个人会员,强化对水产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企业科技工作者、非公领域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的吸纳与联系。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带动学会会员工作站、服务站和专家站,联动省级科协、省级学会开展调研,充分了解水产科技工作者思想动向和关切需求,及时掌握和反映水产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呼声。三是主动适应会员需求,升级会员管理系统,完善学会会员服务的信息化手段。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规模适中的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充分发挥学会秘书处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署办公“1+1>2”的职能叠加优势,确保学会工作正确方向。

(二)加强条件建设

加强与政府、社会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争取经费和政策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学会工作团队。

(三)加强制度建设

认真按照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民政部有关要求,及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有关办法,健全学会制度管理体系。

(四)加强宣传力度

集成优化学会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手段方式,着力扩大中国水产学会“五大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渔业水产工作者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关爱工作者之歌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加油!水产人!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