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家 高健 邓旗 王雅玲 孙力军
摘要:单一教学模式严重制约食品毒理学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难以满足“双一流”“双万计划” 的高要求。而要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六卓越一拔尖”,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各类卓越人才,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思维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如何将“互联网+”多元教学模式在食品毒理学研究生教学实践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是创建“双一流” 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关键。本文通过在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深入探究了基于“互联网+”多元教学理念的《食品毒理学》教学新模式,并对比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关键指标参数,发现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互动情况及课堂表现等指数有显著改善。本研究论证了“互联网+”多元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相关结果将为《食品毒理学》的在线教学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教学质量;成因分析
一、新时代下,传统食品毒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互联网+”多元教学模式优势
(一)传统食品毒理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单一教学模式严重制约食品毒理学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国家“双一流”“双万计划”的高要求。
《食品毒理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单一、滞后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食品毒理学等课程的发展。现有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仅靠改变纯理论教学的过程及方式以及简单的整合实践教学,而不引入适应新时代教学的多元化元素。学生一味地按照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机械式学习,应付式地记背课堂上的内容,学生零散地接入互联网,不加筛选地获取片面知识,导致学生难以紧跟时代前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学生难以通过传统教学及时、系统地掌握最新最前沿的食品毒理学知识。现有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也难以满足国家“双一流”“双万计划”对课程教学“多元化学习”的要求。
2. 现有食品毒理学本科教学对“互联网+”模式的生硬模仿,难以滿足“双一流”对课程教学的高要求。
随着食品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传统单一、信息滞后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兼具实践创新多元化人才的要求。而最新实践证实,基于“互联网+”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不仅全面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快速调取课程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多的科研院校及教学机构互联对接,建立了多元化的在线教学平台、数据库,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生产学习与科研。食品毒理学本科教学牵涉生物学、蛋白结构与功能等多学科,对毒理作用机制及化合物的解析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紧跟学科前沿,单一、低容量、低频率更新的教学平台和数据库,难以满足食品毒理学课程的需要。目前有关“互联网+”在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并不顺利,依靠现有的课程教学平台对“互联网+”模式的生硬模仿,难以满足创建“双一流”食品毒理学课程的高要求。
(二)基于“互联网+”的食品毒理学多元教学模式具有适应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高要求的多方优势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在“互联网+”在线教学上具有多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要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六卓越一拔尖”,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引领未来发展能力的各类卓越人才,需要为不同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多样化教学内容。而在 “互联网+教育”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水平及学科背景的学生,运用的多元化新型教学理念的提出为培养水平、多元化人才带来曙光。
此前,教学团队针对传统食品毒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元媒体化教学模式指导研究生的食品毒理学及实践课程进行改革。(1)以学生为中心,全方面整合线上线下教学;(2)引入渗透式教学手法,增加“提问、反提问、讨论”环节,加强师生的有效互动;(3)多元媒体结合,增加网络/手机的互动平台,提供多元“互联网+”教学模式,让师生能够零距离接触最新最前沿的课程资讯。该教学方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如何将教学中的“互联网+”多元教学模式运用到食品毒理学本科教学中,是创建双一流食品毒理学课程的重要前提。
二、基于“互联网+”开展食品毒理学“多元课堂”实践改革的实施
基于“互联网+”开展食品毒理学“多元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互联网平台,将知识单元化,教学模式流程化,在全方位、多渠道上讲授食品毒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内容,融入各教师掌握的最新进展,确保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索性地学习到最新最全的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
(一)具体改革内容
基于我校食品毒理学教学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教学团队进行以下几个内容的实验改革:(1)教学资源网络化整合。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最终目的是方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食品毒理学相关知识,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本次改革选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借助平台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平台地址: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ans/ps/217884934;(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为了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及学习,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实行层次化、多样化教学,主要是通过网络为教学平台引入食品毒理学相关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课程知识,方便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补充和夯实相关薄弱的基础知识;(3)基于“互联网+”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了避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需要改革现有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课堂等互动平台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平台,方便不同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
(二)关键性问题及评价性指标
网络环境的实验教学是由许多环节组成,其教学效果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为确保在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应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要解决以下关键性问题:(1)在硬件方面,需要将实验现有的硬件、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将食品毒理学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化、本地化,使学生随时随地享用网络共享资源等等;(2)对教学内容新增设的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方便快捷的讨论平台,最终能够利用网络环境获得一个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3)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数码互动平台,从而达到教学全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课程组从2019年开始实施在线教学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7级、2018级和2019级3届共438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对比2017级学生,学生可考评项目,从原来单一的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及期末考试外,增加了课程教学任务点完成情况、章节学习次数、章节测验、音视频观看等方面的考评。各班级的学生课程讨论参与度,也由原来2017级各班级的10.5%,到2018级的91.2%,到2019级的95.5%。参与讨论的主题数,由原来2017级各班级的25个,到2018级的42个,到2019级的50个。学生课堂作业完成率也有明显的提升,2017级按时完成作业的占89%,2018级达99%,2019级达100%。在成绩分布上,2017级各班期末卷面平均成绩为75.48,2018级达75.7,2019级达80.39。各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实践成绩上,2017级实践成绩为86.48,2018级实践成绩为87.11,2019级实践成绩为83.09,总体来看,实践成绩没有明显变化。
结语
基于“互联网+”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食品毒理学多元化、单元化、模块化、易推广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获取最新最前沿知识的速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培养出符合国家一流学科及本校特色的高水平、兼具实践创新多元化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