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芹
张丽老师抓住《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价值,以精选导读内容为经线、以阅读方法指导为纬线、以关怀为内核,真正让这节名著课对学生起到了阅读引导的作用。全课纤巧典雅,让人击节赞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特级教师马群仁的“阅读关怀”理论指出,阅读关怀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意志作出“阅读选择”,从而形成一种以“对话”为表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幸福感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关系”。这节“阶段性读后导读课”中,执教者把“阅读关怀”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一、以精选内容为经,聚焦整本书阅读价值
《儒林外史》属于大部头名著,是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和百科全书,吴敬梓看透人情世故,笔下描绘了芸芸众生相,教师很难在一节课中将这些儒林群像逐一展现。加之这本书的年代久远、环境特殊,文白相杂的语言特色,也让学生和它之间产生不小的距离。做这本名著的导读,执教者需得细致考量、先行阅读、调整定位、精心规划,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张丽老师举重若轻,锚定《儒林外史》的三个阅读重点:主要内容—“儒林群像”、主题思想—“批判功名富贵”、主要手法—“讽刺”,充分考虑整本书的“故事集缀型”结构,将众多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类,设计了饱满而又富有层次的教学环节作为全课的“经线”。
假名士的丑面目:读懂高超的讽刺艺术。
假儒生的伪学问:读懂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真儒士的断肠曲:读懂作者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假名士、假儒生、真儒士……当“同质人物”集聚在一起时,他们的为人和秉性特点会在言行中被无限放大,会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让权勿用、两位娄公子、张铁臂、杨老六等假名士一起开口说话、行动,有的自曝其丑,有的互相揭丑,有的装腔作势,有的丑不自知,从而让读者了解了整个士人阶层的污浊。对于极少数的“真儒士”,譬如王冕,执教者引导学生聚焦不同作品中其经历的变化,突出作者理想中的读书人品质,并由作者的经历,激发学生将其与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等并提,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身处社会乱象之中,真儒士、真名贤虽然生存艰难,但他们犹如一抹亮色,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读者之心交相辉映。
这样“聚焦归类”阅读,对学生能起到一种较好的引领作用。《儒林外史》本身内容松散,但张丽老师以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为抓手,以高超的讽刺艺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为教学内容,很好地扣住全书的特色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化价值观,让阅读真正发生。
二、以方法指导为纬,聚焦核心素养
阅读关怀的根本原则是“对话”,意在引导学生构建一种以尊重与理解为中心的关系模式。执教者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深知名著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师要在导读课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能,为其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张丽老师是讲究方法的,她的每个教学环节都伴随着方法指导。如课堂第二环节伊始,“目前我们班级刚读完前二十回,今天我们选择一个章节……来仔细品读”,这是引导学生使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假名士云集胜会,有各类言行和表现,执教者没有作任何先入为主的评判,而是让学生圈画书中相关描写,并“即兴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无赖与无耻,这是“演绎体验法”;展开学习环节后,细心地引领学生将作者所用之法进行归纳,这是“总结法”;在探究“假儒生的伪学问”上,指导学生跳读五个回目的相关片段,讨论科举八股取士时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分别从文章选家、科考成功者、考官和真儒士的角度作出回答,引导学生自读、圈画,分组讨论、交流,从多个角度看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灵魂的腐蚀、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这是“多维读书法”,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观照,每一个维度都有其价值,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洞察力。
在“真儒士的断肠曲”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王冕其人,执教者运用了“比较法”,将宋濂的《王冕传》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进行比较,探讨吴敬梓改写王冕做官经历的作用—告诉读者,读书的本义在于修身,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接着,再用“资料链接法”,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思考小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最后,用专题任务单为学生选取适宜的探究议题,引领高阶阅读。这种项目式阅读探究,将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引向深处,整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题探究的范式,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自选议题进行探究,培养建构学习能力。
三、以人性关怀为核,聚焦名著主旨
整本书阅读不只要领着学生读,还要让学生弄明白我们今天为什么读。《儒林外史》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揭露出不少社会的、人性的问题,发扬了道德与良知。作为封建时代失意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吴敬梓以自己的见闻记录时代,表达“良知应为人之立世的基本坚守”。他借著作宣扬的观念是“不问人贵贱,不问官尊卑,但看一念之间正与不正”,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可取的东西,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
执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认识,并以之为导读起点,先让学生谈对“讽刺”的认识,再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上“讽刺”的定义,两相比照,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什么是讽刺。然后聚焦重点章节《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来細品讽刺手法,“你认为‘莺脰湖大会是‘胜会吗”这一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以此形成一个“问题链”。
你认为“莺脰湖大会”是“胜会”吗?
鲁编修认为它是“胜会”吗?
两位娄公子认同鲁编修的话吗?
作者认为它是胜会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层层深入,最后以“真乃一时胜会”为总结,让学生了解作者讽刺笔法之“戏谑反语”。
引导学生读名著的目的,并不是让其记住名著内容,而是对其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阅读方法的建构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执教者强调:“整本书阅读强调前后勾连,同学们再读一读下面两段文字,你会不会对自己之前的判断产生一丝怀疑?”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发现文字的叙述口吻不同、效果就不同,进而得出结论:写王冕这样的正面人物,作者往往采用“全知视角”,给人毋庸置疑的真实感;写假名士时往往用“限知视角”,让人物自己表现,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让读者作出判断。这是全书讽刺艺术的最高妙之处。
长篇小说的导读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执教者既要确保学生真正汲取到名著的精髓,又要呵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更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关注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张丽老师做到了。整节课她以关怀为核,引经曳纬,用慧心巧手织成名著导读课的华彩篇章。
工作室倡导“阅读关怀”,阅读教育必须做到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意志作出阅读选择。名著导读中,执教者既要适当引导,又要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执教者在推进中略显强势。执教者引导的功能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自然就弱了。另外,最后的专题安排体现了执教者对整本书精华的遴选和分类,这可以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那么,问题的设置可否彼此关联,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牵动整本书阅读呢?当然,这些细枝末节,对张丽老师的这节课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