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汀 涂玲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承担着育人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育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2016 年12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在确保落实好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还应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任务。
警校作为专门培养政法专项人才的职业类院校,其培养对象兼具着普通大学生与预备警官的双重身份,思政教育的开展对警校人才的培养显然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让所有任课老师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领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观通过日常授课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警校作为人民警察的摇篮,未来向社会输送的是服务于人民的专业干警,因此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还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深入挖掘更具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学生的“警察意识”、“忠诚意识”,培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突出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以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及时制订了思政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务处和各系部具体负责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推进,从最初进行的部分课程率先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到如今全院所有课程的铺开、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已在全院范围内顺利普及。从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到每学期初各课程负责人提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再到各系部定期组织课程思政公开课的交流与学习,课程思政改革近年一直被学院作为年度教学工作要点来抓。按照学院要求,各任课老师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知识点穿插了思政元素,力图在课堂上向学生传导更多的正向教育;但在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了目前课程思政效果的局限性,比如并非所有的专业课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度不高,课堂上思政教育的展开生硬、牵强,无法引导学生产生更多深入地思考,导致思政教育被流于形式与表面。
课堂的吸引力对实现课程思政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提不起兴趣,那穿插其中的思政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当今大学生作为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依赖性高,注意力被大大削弱,普遍存在课堂上专注力差、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接收度低的问题。因此,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第一步。
1.教育者应提升个人魅力,增强授课感染力
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多为思想多元、性格独立的00后一代,“偶像崇拜”现象在新一代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他们对于内心认可、崇拜的对象热衷模仿,“偶像”的话更有激励作用;反之,不被认可的对象的说教,容易让他们产生厌烦、逆反等负面情绪。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授课技巧、语言魅力、个人阅历等综合素质;不难发现,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仅学生上课积极性高,且最后呈现出的学业成绩也普遍更优;而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师,更是被许多学生视作努力的方向和拼搏的榜样。因此,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对增强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而作为一名警校教师,具备警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把握好个人魅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职业观的引导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形象上,务必严格遵守警容风纪的规定,做到每堂课规范着装、仪态挺拔,展现出一名人民警察应有的精神风貌;专业上,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吸纳最前沿的学术观念,积极参加顶岗实践,到公安、司法等单位的一线积攒实践经验,掌握学生最迫切希望了解的真实基层现状;言语和教学风格上,找到适合自己且能够抓住学生“口味”的独特风格;甚至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上,也应不断努力、积极向上,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融入信息化
抓住学生对网络、信息化的兴趣,巧妙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关注力。传统的“填鸭式”课堂不适用于警校授课,与应试教育不同,警校的专业课程是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知识基础,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课堂上依赖教师单向输出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巧妙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听课效果。
课程思政应与思政课有所区分,若一味套用思政课的教育方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无法实现专业课课堂上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精准式引导优势。
1.用心挖掘思政元素,合理穿插课堂教学
以《公安实用刑法原理与实务(分论)》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可以综合考虑学生正确三观和正确的警察职业观的培养,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对于案件的思考,循序渐进的总结警示意义,大体形成如下课程思政方案(见表1)。
2.变教师单向输出为师生双向互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些教师担心课堂四十分钟无法完成授课内容,因而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恨不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将每一个细微知识点都铺展开,为学生一一讲解;然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旦处于被动地位,极其容易分心走神,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合理的师生互动频率很有必要。同样以《公安实用刑法原理与实务(分论)》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讲解章节原理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课堂的重点应当放在具体案例中相关知识点的运用,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课堂之上,并积极融入到案例的讨论当中,不仅开拓了思维,也加强了对当堂课上重要知识点的巩固记忆。
对于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更是如此。教师力图在教学过程中找准适当时机向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是点到即止的带过,学生便不会进行发散和思考,课后“过堂忘”。但如果教师在提及某个思政点时,从介绍到分析,从提问互动到留有思考,学生对某项价值观的认知务必会更深入。
示例: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案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施环节(见图1)
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实施环节图包含了课堂知识授课和思政教育的师生互动,并将思政教育具体到警校生的职业观引导,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并为课堂上的思政教育预留了课后相关文件的阅读和思考,将思政教育引导延伸至课堂之外。整个思政教学实施环节,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思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
3.将思政表现纳入学期考核,调动学生思政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表现需要制度的激励,有强烈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还是为考试而学习、为成绩而学习,因此,若思政学习不被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之中,学生将缺乏动力主动学习思政内容,并容易存在懈怠情绪,当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的延伸时,学生会下意识放松注意力,对思政内容听完即过,更别提深入思考,挖掘内涵、产生共鸣。
表1:《公安实用刑法原理与实务(分论)》思政方案
教师只有将思政表现纳入到学生的学期考核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在学习思政教育内容时的被动局面,真正将思政学习内化于心。
课程思政改革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输出在效果达成上具有局限性,必须依靠校园环境、实习单位的空间配合,以及课前、课后的时间配合。
1.推进警务化管理制度,培养警校生纪律意识
有人对警校实习半军事化的警务管理表示不理解,而笔者认为,实施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是培养一名预备警官忠诚、服从意识的必然要求。令行禁止是警察职业中必须严格遵守的铁律,警务化管理是培养学生纪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警校生开展校园思政的有利条件。
2.与工学结合单位联动,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以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每届学生会在大二之后的一个学期前往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政法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工学结合期间,学生在实践部门跟着单位前辈学习业务技能,亲身感受案件处理现场、现实工作氛围,实习过程中,周边“老干警”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树立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可加强与合作单位的沟通,让实践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荣誉感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3.以学生活动等为依托,打造校园思政教育氛围
思政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学院组织的各类比赛、职业活动周等校园活动,可以为校园思政提供良好的互动宣传平台。以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每学期,学院会组织各系部开展“职业活动周”活动,具体为各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专项职业技能比赛或表演活动。如戒毒矫治技术专业,会举办禁毒戒毒知识竞赛或戒毒矫治场景模拟表演,将平时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融入进活动当中。根据近年来职业活动周结束后学生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此类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了解禁毒等专业知识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总体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和效果。那么,借助这类活动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活动主题之中,势必会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再现“思政教育案例”,让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身临其境感受英模典型的先进事迹,更直观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能更直接的参与到思政教育的互动中来,使学院思政教育整体氛围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