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即为“物的流通”。中国古代虽没有物流的概念,但并非没有物流之物。从古诗词中,大抵能看到它的影子。
最出名的一首“物流诗”应是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处之“骑”,便为物流运输之工具,那时最快的是马。官方的快递小哥骑着快马,从南方出发,一路向长安(今西安)疾驰。按彼时的运输条件,纵然“八百里加急”,杨贵妃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荔枝,也不容易。而普通百姓想第一时间尝到南方的新鲜果蔬,只能干瞪眼,无计可施。
“胃口”无法满足,“情义”又何尝不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家书”自然指亲人之间互报平安的信件。一封信,何以能值“万金”?有文学夸张的成分,更因为战争,驿路不畅,信送不出去,也送不过来,只能望眼欲穿,心急如焚。
其实,即便没有战争,百姓之间的书信往来也走不了官方“快递渠道”。邮驿属于官方机构,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民间书信,搭不上车。杜牧有一首《旅宿》诗,“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一封家书,寄到旅馆时,已是一年之后的事情。纵然家里出了天大的事情,游子也只能望“信”兴叹,古代交通之不便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