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群众语言

2021-11-15 06:29:16曹溢
党课参考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党员干部干部

〉〉〉〉〉曹溢

讲群众语言是一门交流艺术,一种工作能力。讲好群众语言,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还可以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现实中,有的年轻干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说话不接地气;有的干部异地工作不会说当地方言土语,加之本就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交流往往“大打折扣”,甚至闹出“鸡同鸭讲”的笑话。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年轻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中核实帮扶情况,他用普通话文绉绉地问:“老乡,你享受住院‘零支付’政策了吗?”贫困户听后一脸茫然。幸好随行的村干部急忙“翻译”:“老辈子,小伙子问你住院掏钱没有?”贫困户这才听明白。

与群众顺畅交流,不仅在于学习语言本身,还在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摸清基层实情。比如,群众喜欢什么、忌讳什么、想什么、盼什么,等等。了解了这些,干部才更容易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真正融入群众,和群众说在一起、聊到一块儿。

常言道,言为心声。讲什么样的话反映着思想水平,怎么讲话体现着工作作风。工作沉不下去,讲起话来就实不了;掌握不到第一手材料,讲起话来就言之无物;拉着架子,高高在上,讲起话来群众听着就不顺耳。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和群众顺畅交流,就会在干群之间立起一堵无形的墙,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要想听到真心话、实在话,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恐怕很难。

做好群众工作,要把培养说群众语言的能力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学说群众语言,不单指学习方言土语、了解社情民意,提高沟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说话接地气、把文件政策翻译成大白话的能力。群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严谨的逻辑、规范的结构,多的也只是平铺直叙说问题、一语中的讲道理,看似平常话,却能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比如,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把“大包干”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来讲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又概括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提倡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这些语言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情真意切,品起来意味深长。

学会说“群众话”、唱“百姓曲”、谈“民生理”,基层和实践是群众语言最活跃的课堂,也是群众语言最集中的地方。党员干部为民服务要经常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背街里巷,多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聊聊天、站在一根田埂上谈谈心,到基层去的次数多了,在群众中待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脑子里装进的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也就会更自觉更熟练地讲群众语言。

猜你喜欢
贫困户党员干部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8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8:00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24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党员干部要姓“党”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04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