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燕
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肯定当前世界秩序处于重大变革时期,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同时俄罗斯自身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需要以“新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不过,俄罗斯官方不完全认可“新冷战”说法。俄罗斯智库与媒体看到,至少在中短期内,中美矛盾将是世界主要矛盾,俄罗斯可以利用中美竞争谋求发展。如果面临两极格局必须作出选择,对俄罗斯而言更优选择是与中国结盟。从美国民主党对俄罗斯的传统政策以及拜登对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来看,美国大选结果对俄罗斯不是很有利,但无论特朗普当选还是拜登当选,美国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都不会有原则性改变。对于世界格局,俄罗斯智库判断有多种发展趋向,俄力主多极世界,并将努力推动这一局面的形成。
在习近平2018年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俄罗斯官方并未有该说法。不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智库开始肯定当前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并看到,美国以“一对二”形式打压中俄,主要目的是维护其霸权地位。不过,美国“霸权衰落”不可避免,国际格局未来走向应是多极世界。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随着国际局势变化,该判断在俄罗斯引发越来越多的共鸣。俄罗斯科学院邓金院士认为,特朗普政府放弃自由主义,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奉行“美国第一”,变更全球化规则,导致内政外交混乱。美国退出一系列区域或全球组织,推行丛林法则,致使全球治理失序。由于美中贸易战、英国脱欧、伊核问题、美欧冲突等,加之疫情对经济的重大打击,很可能出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且伴随很大不确定性。由于疫情、经济、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交织,2020年瓦尔代俱乐部年度报告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正摇摇欲坠,多边协同机制弱化,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兴起,世界亟须建立透明有效的机制以解决全球性问题。普京在2020年瓦尔代论坛演讲中也肯定,新冠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需要加强国家间协作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大流行应成为新思维的起点”。不过,由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养老金等方面的内部矛盾突出,外部形势因白俄罗斯抗议、阿亚冲突(一般指第二次纳卡冲突)、吉尔吉斯斯坦抗议等突发事件变得更复杂,俄罗斯围绕“大变局”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2.中美对抗不会导致“新冷战”
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出现了“新冷战”的提法,进入21世纪后,在美中、美俄冲突中,“冷战2.0”“新型冷战”等不断被提及。俄知名国际政治学者、汉学家亚历山大·卢金认为,眼下中美正进入一个类似“冷战”的漫长地缘政治对抗期,该对抗始于奥巴马时代,由特朗普正式开启,可将当下中美冲突称为“新冷战”,不过这是美国单方挑起的,中国没有主动进攻,可谓“新型单边冷战”。中美对抗可能会持续很久,直到一方根本改变,或像苏联那样解体。由于双方拥核,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邓金院士强调,今日中美对抗与当年美苏冷战有原则性不同:美苏冷战时期各自有经济、政治、军事集团,两个集团交流极少;当今中美对抗并未形成各自固定的集团,两国间经济、人文交流非常频繁,因此,这是“胶着状态的对抗”,难分胜负。2020年瓦尔代俱乐部年度报告也肯定:“中美对抗并非20世纪下半叶美苏冷战稳定模式的产物,而是在完全不同的国际条件下不同类型玩家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基于“大变局”判断以及疫情蔓延、经济下滑等情况,俄罗斯智库和媒体对未来世界格局构想的总体观点是,当前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还是美国,中、俄、欧盟、印等也是主要力量,未来世界格局取决于主要大国实力的演变,且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第一,战争与经济发展是“后疫情时期”的主要问题。俄民调显示,2021年全球十大主要威胁有“世界大战”、因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用人工智能制造病毒进行恐怖活动”等。其中,全球经济停滞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国际制度将走向崩塌。2020年瓦尔代俱乐部年度报告认为,国际制度已经“摇摇欲坠”,未来选择主要有两个:要么维护原有重要组织,如联合国,或构建新组织;要么出现美中“两巨头”新对立,但不会呈现出20世纪下半叶美苏对抗的稳定模式,而会出现“不是由理性而是由本能主导的激烈斗争”。报告呼吁“巩固联合国安理会在和平与战争方面的‘世界政府’角色”。当然,俄罗斯不愿看到中美两国的全球角逐,因为那样俄罗斯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而它并不想追随任何一方。
第三,未来世界走向有“四个方案”。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一份报告勾勒出世界格局未来四种可能趋势:一是“单极世界”——以美国霸权为代表的自由秩序重建;二是“多极世界”;三是两极再现(或两极主导下的多极世界);四是“无极世界”,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国间发生重大国际冲突,影响其他国家,可能导致全球混乱。
第四,俄罗斯将为构建多极世界而努力。俄罗斯寻求领导世界,但有其客观局限,经济、人口、劳动力、科技等都存在短板。从世界局势的四种发展趋势看,美国保持霸权的单极世界以及混乱的“无极世界”,无论对俄罗斯还是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都不是合适的选择。眼下对俄罗斯有利的发展趋向只有两个,即多极世界或两极主导下的多极世界。正因此,俄努力争取多极世界发展方向。邓金院士提出“多边负责任领导”模式,普京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还称中、德正朝超级大国地位迈进,英、法、巴西、南非等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美国例外论”已过时,甚至认为“中俄军事结盟”在理论上“可以想象”。这些表述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多极世界。
无论俄罗斯多么希望恢复大国地位,眼下,在中美博弈中它都主要还是“看客”。在俄智库和媒体的评论中,中美博弈范围很广,从贸易到科技、金融、信息,再到人文乃至军事领域,给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带来挑战。多数俄罗斯学者认为,中美博弈是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冲突,目前处于可控状态。
俄罗斯智库从对抗(贸易战、金融战、争夺地缘政治和区域影响力、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合作(反恐、全球治理、解决地区冲突、经济合作)、制度制衡等角度对大国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肯定中美关系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俄罗斯智库不怀疑中国重塑全球政治秩序的能力。2020年瓦尔代俱乐部年度报告指出,俄印都希望完善国际秩序,取消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内容,但两国并无计划摧毁或以革命方式加以改变。中国不仅从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方案中获益,也掌握了“量身”重构全球秩序的资源。2020年的全球疫情不仅提升了中国的自信心,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乐于追随中国。
俄媒判断,中国未来将“成为全球金融一个新‘极点’”。而“随着金融活动重点转回国内,中国央行不仅不再受制于美国,还将成为越来越多亚洲经济体的领路者和示范”。美国政府担忧美元体系终结,这实质是美元霸权体系还能存在多久的问题。尽管该过程刚起步,但前景堪忧,以致特朗普和拜登团队都表示,要多方入手,从经济上搞垮中国。不过,美国维持全球经济霸权已力不从心。
曾任飞行动力学系统工程师的军事评论家弗拉基米尔·卡尔诺佐夫在《独立报》上发文指出,中美军力竞争正在全面展开,“中国已坚定地走上了取代美国军事技术优势的道路”。关于中美军力未来的发展,卡尔诺佐夫认为,从军费投入看,中美严重不平衡。美国2019财政年度军费预算达创纪录的7 380亿美元,而2019年中国军方该数字仅为1 740亿美元。他判断,从全球军事影响看,中国不会永远居于美国之后,并准备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捍卫自身利益。未来全球两强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的艺术水平,如果他们不达标,问题或将以其他方式解决。显然,俄学者已看到,中国军力提升已成美国一块“心病”,未来两强“对决”或将不可避免。不过,肯定不是“星球大战”式角逐,尽管过去10年间中国国防开支几乎翻了1倍,但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因为中国政府无意大规模提高军费,而更看重科技含量和质量。
俄媒体关注并跟踪报道台海局势、中印边界冲突。俄方认为,台湾海峡是2020年美国大选前全球战争风险最高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台湾问题不只是中美两国间的对抗,还涉及多国,若中美发生军事对抗,将导致东南亚运输线被切断,影响物流运输和海上石油运输,进而影响世界能源格局。俄专家认为,美、日、澳、印“东京四方会议”是一个反华轴心,华盛顿想把它变成针对中国的“小北约”。但除了美国,其余国家并无意与中国直接对抗。俄媒体认定,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台海冲突是美国以中国台湾为工具,明目张胆地挑衅,而战争是否会发生,主要取决于中方如何回应。俄智库和媒体也高度关注中印冲突。俄专家认为,美印军事联系日益稳固,针对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有可能改变地区力量均衡。
俄罗斯学者认为,全球可能面临一个漫长的对抗期。一些“个头小”的国家尽管政治制度与美国不同,但服从于美国,也能被容忍。中、俄、伊朗等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必然被美敌视,这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国家要么改变自己,要么准备同美国及其盟友长期对抗。在可预见的将来,该对抗将成为影响全球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邓金院士指出,俄当前最大的问题在经济,而苏联解体的教训之一是必须保证军备投入。俄主要军事威胁是美国和北约,绝非中国。俄应保持军事技术优势,争取稳定的战略空间,保证经济发展。当然,俄罗斯也担心未来会变成中国的“第二小提琴手”,因此,要努力拉上印度作为盟友,以平衡与中国的关系。
俄学者肯定,无论哪位候选人获胜,美国对中俄的政策基调都不会改变,但具体战略还是会有一定调整。首先,美国大选后对中俄两国基本政策不会改变。俄媒指出,拜登一直是华盛顿最重要的俄罗斯问题专家之一,他始终强调重视俄罗斯威胁,并明确在他领导下美俄关系不会改善。不过,拜登比较温和,不太热衷经济,更关注人权和军事问题,并认为中俄都做得不好。因此,他获胜可能会转移对中俄打压的侧重点,改变战术,但总体战略不会有原则性变化。其次,大选后美国对外政策手段会有调整。有俄罗斯学者指出,拜登获胜肯定会调整外交政策,可能完全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西方将重新整合并联手压缩俄战略空间。还有俄罗斯学者列举出拜登当选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一是续签《新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Ⅲ),但不能阻止特朗普签署退出《开放天空条约》;二是美国考虑重返伊核协议;三是拜登获胜后,可能加大对俄制裁。总体上,拜登胜选对俄非常不乐观。也有学者认为,拜登当选后中美关系将会缓和,美国决策将更理性,并有更大可预测性,且因拜登不太关注贸易和经济,中美互动会加强。该政策有可能促使中国加大对外经济开放力度,使中国更关注多边结构,包括与美国互动,结果可能是建立新规范,俄应密切追踪。中俄议程不应过分政治化,应继续避开正式的军事同盟。至于拜登当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俄学者认为,即便拜登执政,中美两国有条件地“回到2016年”也是不可能的:两国之间已发生了许多不快之事,主要是贸易战,疫情也使美国社会对华态度急剧恶化。面对中国的压力,拜登政府将制定更协调和可预测的战略,美方将更关注经济和外交的“精准”手段,而较少用关税和军事手段。
第一,俄罗斯智库和媒体肯定当前是世界秩序、大国关系、全球治理面临重大选择和变革时期。世界秩序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走向多中心或多极化,但美国力图保持全球霸主地位,对可能构成威胁的国家保持警惕或进行打压。特朗普政府放弃自由主义,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奉行“美国第一”,变更全球化规则,形成一股逆全球化潮流。在外交上,美国放弃了一系列区域或全球性组织,推行丛林法则,导致全球治理失序。这些观点与习近平主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判断基本一致。可见,在人类历史发展总体进程及当前全球重大问题上,俄罗斯智库基本赞同中国主流思想。
第二,大国关系处于不确定性中,但大国间基本政策和原则不会改变。俄学者认为,美国首先挑起贸易战、科技战、信息战、中国周边海域冲突。中国挑战美国金融霸权,可能出现金融战;中国军力迅速提升及核力量发展,也令美国担忧。中美冲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中的突出矛盾。美俄之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有矛盾,且俄核力量对美有威胁,在特朗普政权下这些矛盾都不突出,但在大选背景下,拜登和民主党对俄干预美国大选、自身缺乏民主的指责,令俄美矛盾不时凸显。中俄之间几乎没有原则性矛盾,无论俄罗斯智库媒体还是民调,都很少提及中俄分歧。中俄官方和主流学界都不认可“新冷战”提法,中国也不主张“热战”。在构建长期稳定大国关系上中俄正朝同一方向行进。
第三,美国大选对国际格局总体走向影响不大。俄罗斯智库与媒体认定,美国大选前,中国希望拜登获胜,而民主党指责俄罗斯干预大选,加上拜登与普京的“个人恩怨”,造成俄罗斯支持特朗普的舆情。这导致美国大选无论哪一方落选都可能从中俄两国找到“替罪羊”。不过,俄专家一致认为,无论谁获胜,美国对其霸权地位的捍卫和对民主价值观的维护,都决定了其外交政策不可能有原则性改变。中俄应继续保持“很好,但不总在一起”的关系。
第四,在世界格局走向上,俄罗斯将努力争取多极世界。因人口、经济实力所限,俄罗斯除核威慑能力外,很难承担全球秩序中的“一极”,多极世界是其最佳选择。不过俄多数学者认为,俄罗斯应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否则未来世界秩序只能由中美制定,或美国衰落后由中国制定。争取多极世界是俄罗斯的主要目标,多边主义也是中国的主张,二者在这个问题上方向一致。两国实现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等目标有共通性。今后,中国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基本立场都会一以贯之,即始终致力于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在这方面,中俄能找到更多共同点,可以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