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经济霸权的关系研究

2021-11-15 04:14:31韩召颖王耀辉
社会观察 2021年6期
关键词:霸权东道国跨国公司

文/韩召颖 王耀辉

美国GDP全球占比的变化与美国经济霸权兴衰的讨论

自1950年以来,美国GDP全球占比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霸权地位正在消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帕恩赖特尔指出,美国GDP全球占比的下降意味着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导致美国霸权逐渐走向衰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朱利安·戈也认为,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显示出美国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面临挑战,因此,美国霸权已不可避免地日益衰落。持美国衰落论的学者还有格雷厄姆·艾利森,他指出,1950年美国GDP全球占比近半,1991年降低至25%,而如今只占1/7,这体现出美国霸权的衰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孔诰烽对于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这一现象则较为乐观,认为美国的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未消逝,“尽管美国霸权确实是在衰落,但衰落速度较为缓慢”。

美国衰落论在国内学术界也广为流行。2009年,李琮撰文写道:“几年来,美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32%下降到2007年的25%。虽然这一比重的下降仍然是相对的,但这次的下降不是相对于欧、日等发达国家,而是相对于这一时期先后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这些新兴国家经济增长率更高得多,且它们的快速或高速增长在今后可预见的时期内将持续下去。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美国的发展虽仍然会有起伏,但其地位的相对下降将难以避免,并难以再出现新的顶峰。”2014年,余丽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即中国GDP全球占比逐年上升,且有望在几年内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此“受到新兴大国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等因素的冲击,美国霸权渐趋衰落”。

然而,也有国际关系学者对以GDP占比衡量国家经济霸权的方法提出质疑。肖恩·斯塔尔斯通过搜集分析美国跨国公司数据发现,尽管美国GDP全球占比自1960年总体下降,美国跨国公司却在全球诸多产业占主导地位,且其地位日益稳固。因此,斯塔尔斯认为,GDP全球占比并非衡量美国经济霸权的合理指标。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蔡斯-邓恩等学者也批评了以GDP全球占比来衡量国家霸权的方法,他们指出:“GDP全球占比显然无法代表国家的军事、政治和文化霸权。它可能甚至不是一个衡量经济霸权的合理指标。”

自1950年以来,美国GDP全球占比的大幅下降是否意味着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仍然存在很大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首先,既有研究对“美国GDP全球占比”问题仍缺乏深入分析。其中,对于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美国GDP全球占比发生变化,目前学界尚未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然而,如果不理解“美国GDP全球占比”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便无法真正理解该指标的真正含义。

其次,对美国经济霸权缺乏明确的界定。不少学者认为,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意味着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这种观点显然是将美国经济霸权等同于美国的相对经济规模。但也有学者将美国经济霸权等同于美国经济影响力,甚至有些学者在评估美国经济霸权时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因此,关于美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经济霸权关系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综上,首先有必要对于美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经济霸权的关系进行解释。过去数十年,美国国内金融业在各产业中比重上升的同时,制造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并向海外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制造业外移刺激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使这些国家的GDP大幅上升,从而导致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

其次,美国经济霸权是指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即美国根据自身利益使用经济手段对其他国家能够造成影响和改变的能力。仅仅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尚不足以成为经济霸权国,经济霸权的本质是庞大经济体利用经济手段去操控其他国家的行为。基于这一国家霸权界定,美国制造业外移导致了美国经济霸权的显著增强。在制造业外移的过程中,美国公司将生产销售环节转移到海外,从而使外国市场更加依赖美国资本和产品,这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

总之,在1970 —2018年近50年的时间内,美国制造业外移在使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的同时导致美国经济霸权增强。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国GDP全球占比在同时期一升一降,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因此,1970 —2018年的美国GDP全球占比虽然下降,但美国经济霸权却增强了。

美国国内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导致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

2013年,肖恩·斯塔尔斯在《国际问题研究季刊》撰文分析美国经济霸权的全球化。根据斯塔尔斯的分析,美国GDP全球占比总体下降,而亚太地区GDP全球占比总体上升。然而,这种对比方法并不十分恰当,因为亚太地区国家众多,亚太各国之间的生产模式和GDP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应将分析单位具体到各个国家。过去数十年亚太地区GDP涨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中国占比从1960年不足5%上升至2018年的15%以上,这与美国占比的降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占比的上涨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2000年前后开始明显上升;印度占比的升势则略晚于中国,大致在2005年后才开始。因此,美国1990年后的GDP全球占比总体下降趋势,应与中国和印度的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中国的上升趋势)相关。

就中美两国而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GDP全球占比下降而中国GDP全球占比开始上升?其实不难判断,这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其中,中国在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放通商口岸、吸引外商投资,并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构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同时期,由于美国国内制造业成本较高,美国公司对中国进行大量投资,促进了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在全球化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相对经济优势。全球化市场对于利润的追求,必然导致美国国内制造业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是将国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后又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中印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借此有机会发展来料加工制造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加工生产水平。如果说全球所有国家GDP全球占比的总和是100%,那么,中印等发展中国家GDP全球占比的升高自然会导致美国占比的下降。

美国制造业外移对其经济霸权的影响

美国制造业外移对于美国经济霸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探究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美国经济霸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一些学者将美国经济霸权等同于美国经济规模,例如,传统的美国霸权研究认为,美国GDP全球占比的下降直观地显示出美国经济霸权在衰落: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越少,美国在经济规模上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便越小。按照这个逻辑,有学者指出,中国GDP全球占比与美国GDP全球占比之间的差距近年来逐步缩小,这意味着美国霸权已逐渐衰落。另一种观点则将美国经济霸权等同于美国影响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美国不再能像从前一样肆无忌惮地影响和操控其他国家,因为美国的影响力被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影响力所抵消,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渐趋终结。哪一种对美国经济霸权的界定更加合理?经济霸权属于国家权力的一种对外体现,经济霸权的界定应与国家权力的界定相统一。要解释什么是经济霸权,首先需要分析什么是国家权力。

目前,国际关系领域对于国家权力的定义也分为两种流派。一是很多现实主义学者认为,国家权力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绝对权力,即它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动员能力、领土和人口等,所以现实主义学者们普遍使用“capacity”来定义国家权力。约翰·米尔斯海默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写道,“根据我的定义,国家权力代表一个国家可获得的资产和物质资源”。另一位现实主义者威廉·沃尔福思指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著名的“均势”所指代的应是不同国家关于“capacity”的对比。另一种流派则将国家权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就是说,国家权力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即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的影响。这种对于国家权力的“关系性”定义得到了一部分国际关系学者的支持。例如,罗伯特·达尔将权力描述为一个国家迫使另外一个国家做出行动的能力,“A对于B的权力体现于A可以迫使B去做一些B不愿意做的事情”。

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对外体现,经济霸权应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根据一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影响力来界定经济霸权的方法更加合理。因此,美国经济霸权等同于美国经济影响力,即美国利用经济手段影响和控制其他国家的能力。这是因为,历史上建立经济霸权的国家并不都是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却一定拥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例如,1938年时任日本帝国总理大臣近卫文麿首次提出构建“大东亚新秩序”,企图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区域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根据2020版的麦迪逊数据库,1938年日本的GDP仅为中国的59.4%,并不是东亚地区经济规模最庞大的国家,但日本在当时的经济影响力位居东亚各国之首。日本早在1910年即占领朝鲜半岛,在朝鲜建立起殖民地经济模式;1918年日本获得哈尔滨至长春的铁路管理权;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控制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日本虽然并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但拥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所以能够在东亚地区建立经济霸权,这说明经济霸权的本质是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

此外,并不是每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都会建立经济霸权,所以经济霸权并不等同于经济规模。例如,尽管当今中国的GDP高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并没有试图凭借其庞大的经济规模称霸。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市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明确表示:“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另外,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并不一定拥有强大的国家经济力量,历史上有不胜枚举的案例记录了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可以在博弈中胜过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所以只有具备强大经济影响力的国家才可以被称为经济霸权。

通过分析美国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斯塔尔斯发现,美国以跨国公司为媒介将经济实力全球化,并在全球市场的各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拓展了斯塔尔斯的理论,以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美国制造业外移如何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繁荣怎样导致了美国对其他国家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基于斯塔尔斯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结论,可以进一步推论:1970 —2018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繁荣与美国国内制造业外移有关。美国制造业外移促进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发展,使美国将其经济影响力渗透到外国市场。在美国向海外转移制造业前,美国公司的影响力仅限于美国本土,即美国公司在境内建立工厂,雇佣国内劳动力进行生产和销售,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尽管美国公司也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来影响海外市场,但美国公司对海外市场的影响尚不显著。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美国制造业大规模外移,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兴起,以美国本土为主的生产模式逐渐走向终结。由于美国本土劳动力价格较高,美国国内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只有转移到海外,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才能降低商业成本。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美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开设子公司,利用资本优势在东道国进行生产,而接受美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东道国也从中受益。例如,日本、中国、印度等东道国的国民经济因美国资本的流入得以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经济的腾飞增强了国民消费能力,进而吸引更多美国资本流入。中国、日本、印度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这些国家不仅成为“世界工厂”,也成为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大量美国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建立子公司,不仅是为了利用该国在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也是为了争夺该国庞大的潜在市场。在各个东道国,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高端的科技和母国的政治军事霸权,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制造业资源进行生产,并在竞争中压制东道国的本土公司,使美国品牌商品占据东道国市场的主要份额。

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各东道国在经济方面对其的依赖程度;而东道国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加深,是美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充分条件。东道国对美国公司的依赖程度上升,导致美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力提高,从而获得更多与东道国进行博弈的筹码,以对后者构成更深的影响。随着各东道国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经济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跨国公司对各东道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通过跨国公司,美国得以在经济层面,进而在其他层面影响和控制其他国家,迫使其作出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改变。早在1980年,耶鲁大学政治学家托马斯·比尔施泰克便已撰文分析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关系,他指出,大型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拥有巨大影响力,导致东道国政府无法独立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

结语

冷战结束后,美国构建起以自身为中心的单极化格局,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国。然而,近十数年中国经济崛起,迅速超过日本、德国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在令美国震撼之余也引起了美国的焦虑,美国甚至认为经济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对美国带来威胁。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是否削弱了美国霸权?很多国际关系学者认为,美国如今不再拥有对世界各国的绝对优势和以一己之力控制国际局势的实力,美国霸权已经衰落。

然而,美国霸权是一个复杂而包含甚广的概念,包括军事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等。很多美国霸权衰落论的支持者以美国GDP全球占比的下降趋势为据来论证其观点。这种以GDP全球占比衡量经济霸权的方法得到了主流意见的支持,但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美国GDP全球占比的整体下降趋势是否意味着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通过深入分析美国GDP全球占比的本质,并对美国经济霸权的概念作出准确界定,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分析结果显示:1970 —2018年美国制造业外移造成美国GDP全球占比的整体下降,同时,美国制造业外移也提升了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从而导致美国经济霸权增强。因此,美国GDP全球占比这一指标与美国经济霸权存在负相关关系,该指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美国的衰落,恰恰相反,它说明了美国经济霸权的增强。

猜你喜欢
霸权东道国跨国公司
“量子霸权”之谜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6:58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1:00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6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26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41
“全球摇摆国家”与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