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里的永恒

2021-11-15 09:01晶晶
莫愁 2021年32期

文/晶晶

融绘画、工艺、音乐于一体的德国包豪斯学校(现包豪斯设计学院)启迪了现代艺术。在其流芳久远的艺术实践中,约瑟夫·阿尔伯斯与安妮·阿尔伯斯(本名安纳莉丝·弗莱施曼)这对亲密爱侣赫赫有名。

爱情降临

约瑟夫出生在德国博特罗普一个工匠家庭,祖父是木匠,父亲是油漆匠,母亲来自铁匠世家……耳濡目染中,他对手工技能情有独钟。约瑟夫在而立之年得到一本包豪斯学校的宣传手册,对其“创建一个综合艺术组织”的办学理念饶有兴致。此前受到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的影响,他入读包豪斯学校后更加注重时效性,尝试通过锡纸、橡木、喷砂玻璃等不同媒介加以创作。

安妮来自夏洛特堡的出版世家,幼时起即有机会置身于歌剧院和博物馆,还曾师从印象派画家马丁·勃兰登堡,由此培养出优渥的艺术涵养。22岁时,她在汉堡学院学习应用艺术。两个学期后,安妮向包豪斯学校提交入学申请,经过“被拒”的一波三折后终于在1922年4月被该校录取。

据说是约瑟夫的暗中帮忙,安妮才获得宝贵的入学名额。除了感激,安妮对他也钦慕已久。初次见面时,她悄悄地观察他的模样:“瘦弱且面带饥色,有着一头金发和飘逸潇洒的刘海。”不久,安妮迎来23岁生日,约瑟夫送给她一件佩加蒙博物馆塑像的复制品。半年后,包豪斯学校校长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装扮成圣诞老人给新生派发礼物时,安妮得到了一张印刷版的《逃亡埃及》,这是意大利画家乔托·迪·邦多纳的作品,上面有约瑟夫亲笔写下的文字。这样的巧合让安妮欣喜不已。

当爱情兀自降临,安妮不顾门第之见勇敢地和约瑟夫走在一起。1925年5月9日,他们在柏林举行了婚礼。

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

20世纪初,在德国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包豪斯学校显得有些守旧。到了第三学期,完成必修课的安妮陷入选课困境:重视创造力的建筑、雕塑等专业仅提供给男生,女生须研修陶器、编织、装订等挑战性较低的学科。安妮不得不放弃跟约瑟夫同去玻璃车间学习的打算。体贴的约瑟夫表示愿意和她一起进入织造车间。接下来,在没有适当老师,只能自己动手练习的情况下,安妮无比懊恼地编织交错的线条,约瑟夫却称赞她用纹理和结构塑造出了隐喻的美。

包豪斯学校迁至德绍后,约瑟夫留校任教。他们住进教师公寓,与保罗·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两位艺术家成为邻居。并不富裕的新婚夫妇把交流“简约”的艺术话题当成了必修课。约瑟夫狡黠地庆幸自己的出身:“如果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摆脱他们的想法,说不定还会笨手笨脚呢。”安妮默默追随着丈夫的步伐,甚至要求前来探望的亲人把豪车停在她的视线外。“一个人在简朴的生活中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

安妮在织造领域里放飞自由和热情。她借用垂直、水平的编织线为新建的校长住宅制作墙上挂饰,不知不觉间便将约瑟夫提倡的、富有精度的几何设计转移到织物上。跟约瑟夫对金属、纤维素等多种材料着迷如出一辙,安妮尝试耳目一新的合成材料。1930年,毕业考试要求为贝尔瑙工会学校礼堂设计挂饰,安妮直接将透明的玻璃纸与柔软的雪尼尔面料混用,同时配搭醒目的黑白线条,一种兼具隔音、反光效果的“超级窗帘”由此诞生。安妮也因此顺利毕业。实际上,她一年前已被聘为织造车间的负责人。

约瑟夫持续推进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他不止一次跟安妮聊及往事:博特罗普的某家银行拥有黑色和白色大理石铺就的棋盘状地板,母亲办理业务时,他曾游走在那些方块里出神。安妮对那个栗色头发的幼年约瑟夫充满怜爱,于是努力探寻纺织车间工艺与现代抽象艺术的融合,想通过纺织线表达自己,继而进入更大的艺术图景中。

独立且相互依存

1933年,包豪斯学校遭德国纳粹组织压迫陷入危机,约瑟夫联合众人坚决抵制,安妮决意跟丈夫站在一起。包豪斯学校解散后,在朋友菲利普·约翰逊的帮助下,他们抵达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新成立的黑山学院担任创始教员。

约瑟夫通过冷静而绚烂的艺术思考教给学生人造材料和自然材料的审美规则,让“包豪斯思想”在黑山学院大放光芒。在他的教导下,一大批现代艺术家脱颖而出。安妮则设立编织车间,引入独创的“玩耍式”教学。她和学生一起用织物的下脚料、瓶盖、窗帘环、回形针等极不起眼的小零件制成漂亮的“珠宝”,从而将被视为“小技”的手艺上升为备受尊敬的艺术门类。

约瑟夫和安妮热爱旅行、创作和写作。他们的脚步遍及秘鲁、墨西哥等地,在参观考古遗址时验证已有的美学理论,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安妮从原住民身边寻找到独特的视觉元素,设计出字形一样遒劲的循环线条,且在后来出版的书籍《论编织》中公开了关于世界编织史及其在现代世界有效性的调查。约瑟夫不知疲倦地绘制当地的风光地貌,借以研究透视规律的幻觉化变形,从而绘制了许多亮闪闪的“壁纸式”油画。

1949年,安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首次回顾展。同年,约瑟夫应邀出任耶鲁大学设计系主任,致力于通过观察和实践引领教学。搬到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居住后,约瑟夫开始创作系列画作《正方形的礼赞》,并着手写作《色彩构成》一书。工作是约瑟夫和安妮共同的重点。他们以赞美、鼓励、答疑甚至竞争作为相处方式,又以迥异的艺术成果演绎艺术工作者的日常。

1971年,约瑟夫的作品回顾展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不久,他与安妮协商创办“约瑟夫和安妮·阿尔伯斯基金会”,以期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彼此钟情的视觉艺术。

1976年,约瑟夫去世。安妮继续实践织物压花与墨水洗涤设计、彩笔绘画和版画制作……少女时代的安妮自诩“没有魅力”,是约瑟夫的鼓励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去成为艺术家、收藏家和教授。

1994年,安妮在与约瑟夫的结婚纪念日离开人世。作为艺术家伴侣,约瑟夫和安妮几乎没有合作过任何艺术作品。他们的关系恰如约瑟夫在研究色彩理论时的深情表白:“首先是自我实现,其次才是与他人关系的实现。在我的画中,我尝试将两个极端予以平衡——独立并且相互依存。”他们的先锋气息在画中、色彩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