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梅
摘要:“互联网+”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文章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背景及要求,结合幼师地理教学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在幼师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理课程;实践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20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 “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全国各高校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设计自然和人文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通识课的地位,在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基于学科特点,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地理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任务。
1 “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内涵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与教育、社会、科技等领域的有效融合,不断衍生去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结合,使高职教育迅速跨入新模式。而 “课程思政”是在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立足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级各类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最终目的[1]。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幼师地理“课程思政”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以思政价值为引领,以富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地理学科内容作为载体,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支撑,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和价值观的养育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养成高尚的地理情怀,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2]。
2 幼师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幼师地理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公共基础课的地位,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水资源、人口与发展、城市与发展、交通与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性、复杂性、探究性等特征,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辩证思维、科学的认知态度、探索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积极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师地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实现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2.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思想价值引领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传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出合理的调整,体现思政价值引领。例如,在自然地理知识《宇宙的起源与结构》一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思政目标为引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与演化,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以此思政目标为价值引领,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
2.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幼师地理教学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大部分,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知识。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四大模块,这些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蕴含丰富的科学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理念,正确的宇宙观,哲学观等思政元素。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这节内容中,引导学生了解宇宙起源与探索的过程中,利用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一文和2021年8月31日中國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出的一组神州十二号宇航员拍摄的太空大片作为拓展材料,让学生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同时,深刻感受宇航员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家国情怀,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做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
2.3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新的理念要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倡导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及时革新教法与学法,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的有效融合。课前,针对章节主题,发放课前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搜集整理资料并针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例如,学习《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内容前,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前任务:“搜集整理自己感触颇深的关于2021年7-8月河南洪水灾害的相关资料,针对此次气象灾害,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家国情怀。课堂上,结合每个章节的内容,巧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发挥其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人口迁移》一节中。讲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山海情》中的部分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这种学习知识与激发情感的方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各种软件,制作精美的课程微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后,要求学生将二十四节气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创编儿童节气游戏,实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传承的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专业意识。
2.4课程思政与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
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与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学科标准上。“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学科评价体系,以知识与技能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为以思政标准与学科标准并重的教学评价方式。思政标准主要从团队协作、爱国敬业和文明诚信三方面来衡量,例如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和能力,网络学习平台上针对某个地理现象学生发表的个人言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等。学科标准主要从知识点的掌握、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方法掌握、知识与原理的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与教学评价有效融合。
3、结语
如何有效的实现课程思政融入课堂,作为老师,必须做到自己心中有“料”,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给自身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和渠道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认真学习有关思政教育新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政教育讲座,不断充实自己,正确理解思政育人的价值和内涵。地理学科的价值,不仅是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还体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上。将思政教育合理融入地理教学有利于地理课程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让地理课程更具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地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EB/ OL] ,光明网,2016- 12- 12.
[2] 石家锐.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动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19):47-49.
[3]韩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地理课程思政的思考和探索——以上饶幼专地理课为例[J].科教文汇,2018(12).
[4] 童潇.非思政课专业教师应特别增强授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J]. 红旗文稿,2017(14).
[5] 黄超.“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课程教学实践路径[J].农家参谋,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