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奔驰腾跃在华夏大地。它从遥远的西部戈壁中一路飞腾而来,骄傲地把头伸进滔滔的渤海之中,搅海翻浪,戏水浴日,这便是闻名中外的明代长城东部起点、唯一的长城入海处——老龙头。
如果说长城是一部绚丽的历史画卷,那老龙头则是卷首。老龙头由大将军徐达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 年),后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成为帝王及文武大臣观海览胜的佳绝处,它选址科学、建筑独特,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
老龙头。
老龙头南浸万顷波涛犹如巨龙戏水,北依巍巍燕山宛若巨龙盘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的老龙头有着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但老龙头被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的炮火,1985-1992年在经历了8年的维修后,才使万里长城的起点再现了当年的雄姿。现在老龙头景区形成了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海神庙等30个景点组成的占地近50公顷的大景区。
龙武营兵营区的士兵雕像。
寧海城城门。
今天的老龙头以旖旎的渤海风光,独特的园林景色,伟奇的长城,特殊的历史,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此次之行,我专程欣赏了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宁海城,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以及我国唯一一处建在海上的道教庙宇——海神庙,领略了长城与大海的握手奇观。
手机扫码在线买好票后,我由老龙头景区检票处进入,首先看到的便是宁海城了。宁海城始建于明代,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
按照景区导览的推荐路线,我先穿过宁海城楼直奔龙武营,这里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系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营。据康熙八年《山海关志》记载:“龙武营,明天启二年阁部孙承宗设”。明后期, 后金(清)向西步步进逼,山海关已成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天启二年(1622 年)朝廷派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在老龙头设龙武营,训练水军,加强陆海防御,捍卫军需转输港兼护航。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龙武营被毁。1992 年春重建,恢复后的建筑物有军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粮仓、牢房、马厩等,在这儿我可以完整地看到复原后的明代军营作战和生活的情景。
后宅。
龙武营。
石碾子。
走出龙武营,在我前方看到的是守备署,该署被设在宁海城内,在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守备署仿明代大木硬山建筑,四进封闭式四合院,由南向北依次由照壁、署门、仪门、正堂、议事厅、后宅组成,占地面积3201平方米。正堂是守备部署军事、调兵遣将的地方,守备之名始于明代中后期,有中军守备、掌印卫守备等, 正五品武官,辖官兵一千余人。而议事厅是守备研究军情,决定军务的地方,在议事厅内正中座的为守备,两侧是其统领的文武官员。除了正堂和议事厅外,这些武官还需要有生活的地方,在守备署后院则是后宅,后宅就是守备家眷居住的房间,俗称夫人房,分为寝室和外室。
龙武营将士蓑衣。
从守备署出来,沿路向东绕到戚继光将台。这座将台为驻守老龙头的官兵练武之指挥台,建于明代,土筑砖包,清代后期圮毁,1989 年重建。明代隆庆二年(1568 年)至万历十一年(1583 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 年,防守山海关南海口关到北京昌平境内的600 公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设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他在诗中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守备署
巨龙入海,雄伟激荡。接着我进入沿海景区部分,沿着坡道缓步登城,在我左前方首先看到的是澄海楼。它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矗立于高昂的老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山海关宦官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 ”
澄海楼。
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其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站在楼上,南可望浩瀚大海胸襟万里,北可望雄关漫道烽台林立,巍峨群山更显气势恢宏。在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场所,仅清高宗乾隆就5 次登临,楼内现存有较多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出自他们之手。
到澄海楼一楼,见悬挂的“澄海楼”匾、楹联及横额,均为清高宗御笔所题。“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海不扬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意为太阳和月亮的光辉来自于原始的大自然,暗喻清王朝的强大;“天容海色本澄清”意为长天和大海的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暗喻清王朝政治清明;横额“元气混茫”意思是大海像天地未分之时那样迷迷茫茫,同时也记录了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的壮丽景色。二楼悬挂的匾额“雄襟万里”,是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两次临危受命督师蓟辽的孙承宗所题。不仅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赞美了老龙头的雄伟风光。
澄海楼。
每当清帝在秋冬之季出关祭祖时,都要登澄海楼观海、拜海。为什么如此?一来是为观大海,赏景吟诗,二来是为求个吉利。因为龙是传统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
在二楼的条案上,摆着文房四宝,以便皇帝和侍从诸大臣观海、饮宴、赋诗。据说,这澄海楼建筑奇巧,即使是刮风的天气,外面波涛汹涌,四面扬沙,即便楼窗敞开着,大风也吹不进楼里,甚至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此“海亭风静”的奇景,可以和山东蓬莱岛的“避风亭”相媲美,并成为“榆关八景”之一。6 清朝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0余首,形式多样。其中有7篇禁体诗联句,这是乾隆皇帝首倡的。乾隆八年,他第一次登临澄海楼,与诸大臣赋诗,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并禁用“水”字或带偏旁的“水”,要写52句的排律,严格使用平仄,除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以外,各联一律使用对仗,违者罚酒3杯。在二楼就陈列了乾隆皇帝前4次登澄海楼时所做的禁体诗拓片。
1987 年,复建澄海楼时,在楼的两侧墙壁上镶嵌了8块卧碑。其中有4首清帝诗,分别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澄海楼》,当时他仅18 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还有雍正在22岁写的《澄海楼》诗,是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所写;以及乾隆十九年(1754 年)乾隆所做的《再题澄海楼壁》:“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他把浩瀚的大海说成只有“一勺之多”,足见其宽阔胸怀和非凡的气魄,人们常说曹操诗里有“霸气”,乾隆这首诗中的“霸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道光皇帝在嘉庆二十三年随父亲曾登过澄海楼,自己当皇帝以后,在道光九年也来过一次,他却留下以《澄海楼》为题的绝句30 首,自然有些诗是在皇宫里写的,可见澄海楼在他脑海里印象之深。
拾级而上,来到澄海楼。
在澄海樓东侧有座英军大炮,这门大炮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英国营盘炮台的大炮。英国在老龙头宁海城驻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匆忙撤走,将这门古老的大炮遗留在城墙上,作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见证。
拾级而上,我来到老龙头碑林,碑林建于1992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色琉璃瓦的攒尖四角亭御碑亭,其原是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山海关知县钟和梅所建,镌刻了乾隆皇帝所题3首长诗。亭旁立有10通卧碑,均为明清时期文臣武将所作有关老龙头诗词。碑林内还保存有清乾隆御制碑、清道光御制碑及明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所作《观海亭记》。一首首名篇佳句记录下老龙头的优美风光和历史变迁。
走下台阶,在我右手方为遗址洞,洞内保存并展示了明代古长城墙体内部结构,距今已600多年,由沙、土、石灰用糯米汤浇铸而成,坚固如石,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
巨龙入海——老龙头。
巨龙入海——老龙头。
穿过靖卤台,我来到了最让人激动的万里长城的龙头之处——入海石城。入海石城屹立于海水之中,成为我国唯一的一段海上长城。
万里长城中唯独就这部分是入海的,又全部是石头筑的,是很特殊的一段长城。在那个单纯依靠人力的年代,要想修建一座入海长城绝非易事,但唯有戚继光修建的这段海上长城打破了常规,全部用巨石实心垒就。其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2米,为9层巨石垒砌,其中4、5、6层仍用原入海石城基础石建造。
这里陈列的巨型条石,就是当年入海石城所用的基础石。最长2.6米,最重达3吨。条石边缘凿有榫孔,用铁粉、松香、白矾制成凝固剂浇铸,使它们嵌连在一起。如此9层如磐石般坚不可摧。这样高超的建筑工艺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沿台阶向前,在我左手方建有南海口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系海陆防御的重要关道,毁于明代末期,后被沙土掩埋。1987年修复老龙头长城时,于10米深处清出遗址,按原貌恢复。
海神庙。
明清时期,沿海百姓为了祈求海上平安,在老龙头西侧相继修建了海神庙、天后宫、龙神庙和北海神庙,1900年被八国联军破坏。1989年由古建专家孙大章先生主持设计,集合四座庙宇特点,重建海神庙。由北向南依次为四柱三楼牌坊、三孔石桥、山门、海神殿、天后宫、观海亭等建筑。
走进这里首先我看到的是海神庙的牌坊,它是海神庙最前端的建筑,高8米,宽11米。南北两面分别悬有木刻匾额,正面题有“安澜”,出自清嘉庆皇帝《北海神庙》一诗,海不扬波之意;背面题“伏波”,意思是抑制大海波涛,确保海上安全,也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经过三孔石桥,就来到了海神庙的山门,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山门上悬挂“海神庙”匾额,为书法家杨再春所题。山门内供奉两位门神,左为“天应”,脚踩蛤蜊精,右为“天佑”,脚踏海螺精。传说,他们是道教北海海神广泽王的守护神,任务是辟邪除恶。
远观海神庙。摄影/ 郭晓杰
走过山门左右兩侧是钟楼和鼓楼。钟楼内悬挂八卦钟一口,高0.95米,直径0.8米,重200公斤。“八卦”有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两种,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山。鼓楼内悬皮鼓一面,晨钟暮鼓伴着朝霞暮霭回荡于海面。
最后我来到海神殿,海神殿是海神庙内的第一重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式砖木结构,有前廊后厦。殿内供奉的是唐玄宗于天宝十年所封四海龙王中的北海之神广泽王玄冥,两厢各有站班像四尊,左为赶海夜叉、顺风耳、风婆、雨神;右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在神庙最南面有一八角外展的古建筑——观海亭,古朴端庄。亭名“观海”为古建专家孙大章所书,亭内“四海永清”匾为雍正皇帝御题,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良好祝愿。
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岁月,这座昔日的海陆军事要塞,以其壮丽的风光和独特的历史地位,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