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 安瑞楠 汪志林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筑、能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我国工程建设面临产业智能化升级。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也经历着由“量”到“质”的提升,隐患多源、事故频发、管理滞后等原因,导致安全风险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挑战,工程企业迫切需要把握工程智能化的量度演变规律,形成与智能安全相适应的文化载体,融合先进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工程实践,伴随智能建造的动态发展,创新形成文化、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注重内涵发展,揭示文化新理念
安全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和综合性概念,贯穿于工程建设活动各个环节,传统安全文化在智能化工程的应用中往往与工程建设融合不紧密,出现“两张皮”现象。文化研究多局限于文化本质层面,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基础,在工程实践中的成果转化较低;同时,安全管理工作也很少关注工程文化背景。针对文化泛化现象,经济学中“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建立智能建造安全文化内涵式发展体系是工程企业走出安全管理困境的必由之路。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相互关系的“涨落”作用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与外延式相对应,更强调“质”的发展。注重文化内涵式发展,首先要认清智能建造安全的本质是什么,然后通过映射关系,找到反映该本质的事物有哪些,即由对智能建造安全“质”的规定性延伸到对安全文化“量”的范围界定,如图1所示。“质”即为工程风险管控,通过整合智能建造安全所属的理念、技术及管理等内部资源,映射到“量”,即“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形成原则、特性、指标和内容四大板块,利用智能建造技术,优化管理结构,凸显风险管控本质。
智能建造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精神体现,也是与智能建造安全特性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结构。
(1)在文化建设原则上,为降低工程建设风险的不良影响,不能一味地弥补损失或躲避风险,最好的风险控制方式是提高工程建设的风险承载能力,形成全员互动、自主融入、科技助力的全员智能安全文化管理体系。
(2)在文化建设特性上,首先,应具备功能时效性,保证文化价值的固化和传播,解决因工程建设阶段性波动特征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次,应具备工程适应性,对建设行业文化个体“多源性”“史前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具有包容能力;最后,应具备智能创新性,以文化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文化战略创新为方向,突破传统文化定势,形成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创新文化机制。
(3)在文化建设指标上,将工程建设风险划分为建筑物风险和建设过程风险两部分,并进一步分解为“人”“机”“环”“管”四个要素,分层次建立文化指标。指标选择上,注重先进的理念与实践相耦合互馈,保证所选指标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组合上,注重普适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兼顾通用文化的功能性和智能建造安全的专属性。
(4)在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全程”和“全面”的属性,由内及外划分为理念层、行为层和视觉层三个层面,所建立的文化体系持续不断地影响所有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最终上升为工程精神,凝聚在工程的成果之中。
为基于要素分析,建立文化新途径
在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下,基于要素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建立智能建造安全文化的新途径。以内涵式发展理念为框架,通过对工程环境本身、文化与工程之间在结构与性能方面的需求和制约关系进行分析和优化,形成递归逻辑关系,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文化体系,包括“环境分析”“冲突识别”和“矛盾解决”三个阶段。一方面,以内涵式发展框架指导文化体系的建立,形成科学的智能建造安全文化识别体系(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afety Culture Identity System,ICSCIS),包括理念层(Mind Identity System,MIS),行为层(Behavior Identity System,BIS),视觉层(Visual Identity System,VIS);另一方面,基于要素分析的建立过程促进框架结构进一步发展,实现框架结构的不断优化。
(1)环境分析阶段,分析工程建设环境中与文化相关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文化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包括“风险”“管控”“智能建造”“文化体系”“内涵式”等对象,分层次对每个对象进行问答求解,制定出包括“知识储备”“技术水平”“感情倾向”“抗压能力”“操作规程”“机械性能”“预警系统”“施工环境”“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日常管理”“专项治理”和“制度标准”的13项指标,为冲突识别和矛盾解决建立基础储备。
(2)冲突识别阶段,分析13项指标之间的约束矛盾并归类,包括主动型矛盾和反应型矛盾,如表1所示。主动型矛盾为工程环境中限制文化体系建立的关键条件缺失,包括“操作规程”与“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之间的矛盾,“预警系统”与“机械性能”之间的矛盾,“日常管理”与“施工环境”之间的矛盾;反应型矛盾为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对工程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制度标准”与“感情倾向”“抗压能力”之间的矛盾,“施工环境”与“地质环境”“气象环境”之间的矛盾。
(3)矛盾解决阶段,对主动型矛盾和反应型矛盾进一步解剖分析,如表1所示。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方法中难以同时满足结构需求和性能需求的困难,化解矛盾对立关系。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形成涵盖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具体文化内容。
工程应用实践,见证文化新成效
白鹤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 600万千瓦,建成后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是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结构、惠民生的大国重器。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安全风险管控和技术综合难度居世界同类工程首位。在本案例中,基于要素分析的智能建造安全文化内涵式发展方法得到成功实践,形成集理念层、行为层和视觉层于一体的智能建造安全文化体系,如图3所示。
(1)在文化理念上,该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全员互动、自主融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互体验安全培训和安全准入,结合人员定位及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延伸形成“要知道、要做到、要排查、要整改”的主动式安全文化;基于“感知、分析、控制”智能建造闭环控制理论和涵盖“人、机、环、管”的安全技术,助推形成“重源头、强过程、全覆盖、正激励”的智能安全文化。
(2)在文化行为上,该工程以零伤亡、零事故为目标,以“源头严格管控”“过程全程跟踪”和“结果高效反馈”为抓手,形成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在线监督检查机制和风险反馈评估职责架构。
在“源头严格管控”方面,开发建筑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分包单位、作业人员和设备、设施管理,实现合同分包及市场准入的网上登记与审批。通过系统唯一性,明确分包类型和部位,杜绝层层分包和转包现象。同时,建立全员“统一用工、统一食宿、统一支付、统一培训、统一劳保、统一表彰、统一体检”的信息数据库,实时动态更新,并配套建立信息化识别安全管理系统。现场作业人员佩戴的信息化设备与现场入口通道识别系统对应,查验进场人员信息,核定准入资格,数据上传云端后,实现对数据过程追溯和二次开发,形成“人员—系统—数据”协作管控模式,不仅人人可当安全员,系统也是安全员,数据更是安全员。
在“过程全程跟踪”方面,基于安全隐患排查微信平台构建实时在线、交互扁平的全员安全文化,参建各方在线协作,有效促进参建各方、人员之间的安全协作和交互;将智能技术、管理和文化相结合,根据云端多源大数据汇总分析,查找高频隐患词汇,精准定位典型顽症,专项重点整治,逐项破解消除,开展“五防”(防违规用电、防高处坠落、防物体打击、防起重伤害、防交通事故)责任工作。同时,针对机械设备等建立隐患数据库,分析隐患数量、隐患类别、隐患部位、隐患发生时间等数据规律,健全安全预警预报体系,增设缆机群安全调控、砂石骨料运输车辆管理和液氨智能监控预警等多个智能安全系统,实现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在“結果高效反馈”方面,建立自纠自查和自主剖析的正向奖励机制。通过组织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安全月度和季度会议等,自我暴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微信平台,实施考核积分制和闭环整改奖励制,促成隐患排查闭环。
(3)在文化视觉上,该工程开展文明工地建设,基于“人、机、环、管”多要素,结合现场智能建造技术,规范施工流程,严格作业程序,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到位。
结语
智能建造安全文化内涵式建立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发展模式,能够很好地消除文化泛化、脱离工程的矛盾现象。同时,基于要素分析方法的建立途径,能够顺应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智能建造趋势,有效地分析行业背景、时代需求、发展制约等方面关键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形成集理念层、行为层和视觉层于一体的智能建造安全文化体系。该方法在白鹤滩水电站智能安全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摆脱了工程风险管控面临的困境,对促进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高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供工程智能化文化建设借鉴和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