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栋,张运兴,李 亚,陈帅军,王同文
(河南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我国自2004年以来每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聚焦“三农”,涉及乡村基础设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和政府工作的持续开展,作为乡村建设中重要一环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人员分别从政策、投资、管理和经济等角度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李炳忠(2016)等认为旱厕无害化和环保改造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辟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1];马晓河(2018)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好乡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向,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2];李冠杰(2018)总结了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偏好差异性,村民对基础设施的现状满意度较低,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村民的满意度[3];李萍萍(2015)等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地区投资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投资整体水平较低等问题[4]。然而,从规划和建设角度对河南省乡村基础设施研究分析较为鲜见,因此,本文从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和村民实际诉求的角度出发,科学分析农村既有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乡村基础设施是为乡村生产和保证村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从不同的用途可以划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乡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社会发展基础四大类。国家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投入很大精力和资金,本文着重从乡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的道路、给排水和旱厕改造开展分析。
“要想富先修路”,乡村公路能有效推动当地乡村区域的经济发展。自2014年“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以来,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5.3万km,其中2018年全省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900 km,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1万km[5]。乡村公路的不断完善发展方便了村民出行,加快货物流通速度,促进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
河南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4年的69.0%增长到2018年的87.0%[5],五年时间增长18%,如图1所示。随着建设规模的逐渐加大,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截至2018年,河南全省农村改厕规模达到1537.87万户,农村改厕投资合计377581万元,卫生厕所普及率从2014年的75.3%增长到2018年的81.2%,全省乡镇公厕开工建设3289座[5],如图2所示。随着政府工作的不断开展,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图2 河南省卫生厕所普及率
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现场调研后,发现在规划设计中:部分村间道路衔接不连贯,坡度处理不规范,村内道路设施统筹考虑较少,主次干道衔接部分存在高差,部分道路与排水设施缺乏协调,雨后路肩处易积水,损坏路基;乡村道路不同于其他等级公路,规划设计大多未立足乡村现状导致路面路拱坡度不足,雨后容易存水,缩短道路生命周期;供水管道布置缺乏统一规划,埋藏深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地面标识不清,经验施工现象较多,增加维护难度。家户污水池分布方位参差不齐,与排污管道的衔接难度较大;河南省地处中原,冬冷夏热,旱厕改造规划设计过程中部分村庄未立足乡村厕所多在屋外和冬季管道易结冰的实际情况。
在建造技术和监管方面:乡村道路修建队伍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粗放式施工和后期缺乏养护,导致道路质量下降;乡村道路对路基处理不到位,多在原有路面基础上进行修建,路面自然标高上升导致沿街住户排水困难;乡村住户呈线状分布,提高了排污管道的修建难度,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容易降低排污设施工作效率;乡村缺乏污水处理专业设施,处理过程简单,容易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影响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相比城市,乡村监管分工不明确和体系不成熟容易增加监管难度,造成资源浪费。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来抓,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以便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6]。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立足农村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标准及方案[7]。乡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城市有较大差别,住宅相对分散,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满足多数村民的生活需求,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构建更为完善的体系[8]。
针对上述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从规划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加以改进,满足乡村的实际需求。
(1)村与村之间道路应系统考虑统一规划设计,协调新旧道路间高差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交通网络。
(2)提高基层管理人员规划意识,提升规划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3) 基层政府单位加强村与村之间的统筹协调,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的目标和定位。
(4)供水管道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规划设计,做好地面标识方便后期维护,提高供水管道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5)统筹道路和给排水系统化结构布局,突出区域统筹与共建共享[9],合理优化基础设施,采用合理坡度,减少积水现象。
(6)河南省旱厕改造需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厕所排污口的方位和用以蓄水的管道防冻处理,更好地服务乡村居民。
(1)统筹考虑乡村道路、排水和旱厕改造,将路表排水和厕所污水排放与排水系统紧密结合。
(2)乡村道路改建过程中,为保障扩宽后的道路质量,应注重扩宽部分基底的地质条件和排水措施的处理工作。
(3)乡村旱厕改造因地制宜,提高防水质量,与排污设施相结合,减轻地下水污染,提高乡村人居环境。
(4)统筹考虑技术方案可行性,择取最优方案,严格按照规范和图纸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质量。
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乡村人居环境,还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关研究人员已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性乡村规划、基础设施质量等方面着手,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和监管体系。把握好河南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和方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