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图景创作分析

2021-11-14 23:19
电影文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纪录片

潘 璐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短视频多指使用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快速拍摄、编辑,并在社交平台上实时进行分享的新型媒体形式”。据统计,时至2021年6月,国内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达到8.3亿人,这标志着我国社交媒体正式进入了“短视频时代”。在这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纪录片新一代的图景创作策略出现在公众视野内,它注重对短视频拍摄艺术的借鉴并延续了部分传统城市纪录片的表现内容,如城市景观、风土人情等,不仅多元化处理了拍摄方式及构图,还发挥了短视频的优势,如巧妙的表达视角、快节奏的剪辑、新颖的音频、创意文本等内容,从而以更短时间形成对观众的内容吸引及感官刺激,达到展示城市风貌、完成叙事主题的目的。

一、城市纪录片空间构图的多维运用

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的空间构图多体现在城市整体环境的宣传及面积较大区域的拍摄上。因有限的视频时长约束,故多运用城市场景快速、连续切换的镜头,在短时间内尽可能丰富视觉要素。此类纪录片通常会使用固定镜头拍摄、航拍、全景拍摄、变速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法,由创作者把控叙事导入节奏,带领观众从不同角度体验城市魅力所在。

以城市纪录片《广州GO》为例,视频从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开始,将镜头对准步行街车水马龙的情景,采用近景及慢速的拍摄方式,紧接远景切换,营造出置身于人流之中,立足于繁华之景的具身体验感。接下来运用了特写、中景、远景、航拍等多维角度,以固定机位、慢速拍摄、推进镜头等多种镜头语言,在4分钟内展示了广州地铁、天环广场、圣心大教堂、广州大剧院、广州塔等数十个城市场景,不仅在微观上展现了单体建筑的细节及整体风格,还在整体上体现城市的繁荣与兴盛。背景音乐选择的是节奏感较强的

supercooler

forbidden

city

两首歌曲,符合音乐节奏的切换镜头,更是为城市纪录片注入活力。相较传统的广州纪录片(如《广州故事》)长叙事的慢节奏特点而言,《广州GO》所传导的高密度内容更符合现下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时间短、趣味强、感官享受丰富等诉求。

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丰富的内容需要搭配较为理性的构图,以保证创作内容的视觉秩序感,因此对画面构图要求严谨。纪录片《广州GO》在天环广场、大元帅府、中山大学等建筑的特写上,采用了中央构图以及黄金分割线构图法, 更加符合观众的视觉审美规律,给其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对于圣心大教堂等建筑,作者则从俯视的角度进行拍摄,画面采用对称构图法,景象的中轴线处于画面正中,俯视下的圣心大教堂仿佛一座十字架坐落在城市之中。拍摄者善于使用几何构图法进行创作,合理地利用、规划拍摄画面中的形状与线条,让整个画面呈现为常见的几何形状,从而体现出建筑的秩序、庄严之感。在城市的鸟瞰图航拍时,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将画面中的数个主体建筑放置于画面的对角线上, 让画面整体显得更加动感、灵活。此外在镜头的衔接处,运用了框架式构图,利用楼梯、回廊形成“相框”。此种由环境的内部向外部拍摄的方式,能够将观者的视线快速引导至主体物上,通过前景、中景、背景的塑造增加了画面立体感与美感,是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较为典型的空间构图方式。

二、城市纪录片光影、色彩创意性加载

光影是影像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光影处理可以突出主体物体,使其在造型以及轮廓上表现更加细腻。光可以通过正面照射丰富主体色彩、提高主体明度,从而使主体更加活泼、灵动。而影则可以从侧面衬托主体,提高主体在影像画面中的深度,从而提升主体的立体程度。色彩则与光影紧密联系,爱森斯坦曾提出:“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形象与音响的有机统一的彻底胜利。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够为旋律的最细微的曲折处找到美妙的视觉等价物。”色彩的搭配不仅奠定了影像的整体基调,在人物情绪刻画、场景主题表达上同样起着引导作用。画面色彩、构图的合理搭配可以使镜头内容更加生动,从而延伸至画面内部的思绪以及情感表达。

城市纪录片《晋之阳》正是运用了巧妙的光影关系对山西太原的城市及人文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光影、色彩沉着冷静的运用凸显更加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在光影方面,光源以自然光为主,场景中的古建筑透过阳光所形成的轮廓清晰而明朗,而背部所形成的阴影也丰富了建筑的立体程度。另一个镜头则为对唱经楼的刻画,作者采用了逆光拍摄的方法,利用阴影勾勒出唱经楼顶部特有的中式建筑结构以及屋檐上的灵兽,这些物体虽然为静态,但在阴影的覆盖下细节清晰,显得栩栩如生。同时,外部场景的晴朗与屋檐、雕塑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神兽雕塑在阴影中呈现出了朦胧、神秘、端庄之感。逆光拍摄使得场景划分成“明—暗—明”三个层次,清楚地展现了外部环境、屋檐与墙体之间的空间次序,丝丝缕缕的光线投射于建筑之中,增添了诗意与朦胧之感。对于人物的刻画方面,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光与影,在采访郭师傅走出太原外出闯荡的场景中,郭师傅右侧脸颊部分光线较为明亮,左侧脸颊则略显暗淡,通过明暗的对比深化了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同时凸显了郭师傅脸上的褶皱,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人物外出闯荡的艰辛与磨砺。

在对文瀛公园的场景创作中,作者合理地搭配着场景中的色彩,画面以园区内一位放风筝的老人为中心,人物左右两侧的背景颜色、场景内容大相径庭。老者的右侧以深绿色树木为背景颜色,场景以老年人为主,象征垂暮之年的老一代人;而左侧则以青翠的树木为背景,场景多为嬉戏中的孩童,象征着如花的一代少年。左右两侧画面色彩对比鲜明,而位于色彩过渡中心的老者背对摄像头,面向左侧的生机盎然,体现了老人虽已白发,但身体和内心仍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与向往,以及太原这座城市既有年迈一代老有所乐的幸福感,同时还具备年青一代蓬勃的朝气,象征着城市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三、城市文化内涵及外延的表达

(一)地方文化内涵的主题表达

如果说空间构图是城市纪录片的骨架和血肉,那么城市文化呈现就是其思想和灵魂。文化性创作表达指从城市当地的特色文化的角度去构建城市形象。城市纪录片的文化内涵表达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通常以不同拍摄题材具体展现,如各地所孕育出的独特饮食、方言、民歌、居住环境等,相较于较为系统的传统纪录片,短视频的纪录则更加具象且细腻。通过选取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创意拍摄,以达到呈现城市人文内涵、历史精神风貌、展现新时代城市生机与活力的目的。

《早安·南京》以南京当地的早餐为主题,“通过武人郭秀芬、上班族吕大仁、教胡琴的张老师以及信神者安珍四人的早餐”选择展现了南京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城市面貌,视频共分为油摆、米摆、面摆、包摆四部,每一部视频仅数分钟,却充分展示了南京的地域特色。以米摆为例,视频从主人公吕大仁清晨上班的日常生活开始,当主人公购买早餐时自然而然地将画面转为南京便民早餐车的拍摄,向观众展示并介绍了蒸儿糕、乌饭、煎饼等数样南京特色早点的制作细节以及历史由来。例如蒸儿糕的原材料是糯米碾成米粉,制作时用半片蚌壳从小盆中铲出一勺米粉,倒入特制的竹筒模具中,刮去竹筒上多余的米粉,最后蒸制而成。视频拍摄了大量制作细节,让观众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饮食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南京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视频从寻常百姓的生活入手,整体朴素平实且平易近人,可以轻易地将观众带入南京百姓的生活氛围之中,让观众在趣味中了解南京的饮食、方言等地域文化,运用短视频精简、快节奏的市井氛围营造特点,有效宣传了城市形象。

此外,重庆城市纪录片《无废城市》同样围绕城市的文化进行创作表达。其拍摄视角不再是传统城市纪录片中的第一人称,而是通过一名普通小女孩的放学归途视角,展示了无票公共交通出行、垃圾分类丢弃等多项措施,从重庆百姓周边生活中发生的改变来展现无废城市建设成果,视频最后点明主题“共建无废城市,共享无废生活”。视频整体短小而精悍,内容方面并没有对重庆市整体进行拍摄,而是从个体的实践入手,不仅借鉴了短视频时长优势,还运用了短视频多维度的拍摄视角,以小见大,清晰而鲜明地点出了重庆建设无废城市这一主题。

(二)地域文化的感官性外延

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的文化外延多利用通感营造的方式呈现,充分发挥短视频“人人皆可是创作者”的优势,以接地气的视角从主观个体的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入手,如亲睹城市的某处风景、建筑,亲口品尝城市的某种美食, 亲耳倾听城市的某个声音,亲手触摸城市的某件物品等,通过身体的切身体会感受城市文化氛围。此种创作表达方式更加注重刻画事物的体会与感知,往往可以快速地将观众带入情景之中,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

《吃货请闭眼》是系列城市纪录片感官性创作表达的代表,视频通过主持人对北京餐饮店的探访,展现北京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视频拍摄以刻画美食的视觉与味觉感官为主,视觉即通过对事物的特写拍摄进行展现,味觉则由主持人对品尝食物后的感受进行文字描述。以拍摄张记焖窑一期为例,短短7分钟的视频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是在拍摄店中烤羊排、烤鸡等各处细节,主持人品尝食物后所描述的味觉感受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以烤羊排为例,主持人形容为“羊排并无膻味,烤制后略干,腌制后非常入味,入口后首先咬到的是脆皮, 接着调料的咸味与香味在口中炸开,加之羊排内部丰腴的肥油,有种满足的感觉”。这类对于品尝美食的文字描述占据着很大的篇幅,搭配以食物的特写画面,令观众感觉仿佛置身于店内品尝美食,从而快速引发对店家乃至北京城市的兴趣。

城市纪录片《“听”这是城市的声音》巧妙地运用了听觉艺术,以作者一天的日常生活为主线,细致地拍摄了清晨早市的喧闹声、下午咖啡店耳机中的音乐声、夜晚朋友之间的碰杯声这三个场景。从声音的角度着手,展现了城市在日常生活中的风貌与色彩。其中咖啡店耳机中的音乐之声的刻画尤为巧妙,氛围安静的咖啡厅无法通过声音来进行刻画,但通过耳机中的音乐形成对比,还通过此方式对比形成咖啡厅的“寂静之声”,让观众更能切身感受到咖啡厅安静的环境。视频整体基调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诗意,通过听觉这一感官让观众感受到生活在城市中的悠闲与恬然。

结 语

综上所述,短视频时代的城市纪录片有意识地进行正相关的拍摄创新及文化呈现形式迁移,与传统城市纪录片拍摄相比差异明显且优势突出,具体通过构图形式、光线色彩、节奏变化、主题诠释、视角变更等方式体现,在数分钟内让观者产生较高的兴趣,更加符合现阶段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需求。同时,由于短视频的大众化以及拍摄的简易性,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也逐步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融后所产生的大众艺术。短视频时代城市纪录片的创作表达是大众生活的一种实践,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模拟或者思考,更是生活本身最原真的体现。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