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的低谷与重生(1990—2010)

2021-11-14 23:19万书亮
电影文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文化

孟 爽 万书亮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电影生产机制总是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跌宕起伏而发生变化。我国的电影生产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重大变化。1991—2010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如同整体的社会大环境,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创、坎坷与探索。复杂的“市场化”概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电影产业的总体发展息息相关,电影产业也经历了低谷与重生。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使得电影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流行文化的风靡为电影的推广增添了新模式。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经济的繁荣,进行电影商业突围也成为许多电影导演的目标和选择,其中最典型的为市场化试探及寻求意识形态和商业市场的平衡。

一、电影生产机制的重构与市场化步伐的坎坷

1991年至2010年的20年间,是电影市场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显著的波澜起伏的20年。1991年至1999年,我国的电影体制整体进入了全面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也直接指引了我国电影市场在资本化进程中的市场化方向。从这时开始,中国电影市场逐步实现了从垄断到百花齐放。在1994年和199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及《关于改革故事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两部文件陆续颁发。以上文件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是都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电影新活力。在1995年,我国提出要转变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在传统工业、重工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因其在新时期特殊的性质和独特的作用得到充分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影行业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在21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在政策上、投资上还是行业发展上,都表现出改革的纵深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自此中国站在了全球化经济的舞台上,经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经济舞台的进一步扩大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急速发展,面对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盛行,中国电影重整待发。2003年,中国电影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30%的复合性增长速度刷新了我国的电影改革面貌。21世纪初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电影的繁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行业向社会开放,打破行业封闭性,全面提升了电影的产业活力;打破了行政区划对电影资源的束缚,形成了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提升了观众意识和市场观念在电影行业中的地位。2005年起,中国电影打开面向世界的大门,对境外资本及非公资本进行更进一步的开放。在这期间,中国电影市场抵御了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的市场环境,最终实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直至2010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实现了市场化以来里程碑式的突破。百亿票房的开端,“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重要信号和产业指标”,标志着“电影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整体有所提升,中国电影产业正向全产业链整合、跨媒介跨行业协同合作、核心企业逐渐成形的方向发展”。在政策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基本确定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良好态势。

可见,电影生产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其在很大程度上是贴合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又映射出政治思想与人民需求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电影生产机制伴随着市场的变化经历了重构过程,在新时代的新特征下,中国电影的生产机制也会再次面临新的重构。

二、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电影的新发展契机与推广模式

“大众文化”来源于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团体内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它借助于包括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在内的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和发展,是一种使普通群众能够获得愉悦感的文化形态,其主要消费对象是普通群众、市民以及网民等。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代表,且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高度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改观,人们的消费不只局限在物质消费,也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大众文化的进一步盛行,电影市场获得了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也拥有了更包容的上映市场。而从大众角度的主观能动性来看,受众对于不同形式、内容、主题的电影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电影对于传播大众文化与优秀价值观、构建共同意识、加强人类共同认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青一代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跨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鸿沟,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文化的分支之一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大众文化盛行的环境下,电影市场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强大的群众基础:首先是电影题材的多样化和大胆性,在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的背景下,电影题材不再局限于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神话故事等传统题材,而是开启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有开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的题材,喜剧片、警匪片、剧情片等纷纷上映,如2004年周星驰导演的喜剧动作片《功夫》,无厘头的剧情和搞笑的表现形式与以往电影的严肃、认真大相径庭,却非常迎合新世纪的社会大众文化,深受观众喜爱。其次是大众文化下的宣传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为影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借助于新媒体等平台,符合大众文化的、能激起大众观看欲和分享欲的影片极容易在受众之间传播,以此提升了影片的传播范围。如2010年由冯小刚导演,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的灾难剧情片《唐山大地震》引起电影市场的轰动。此影片因以唐山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为故事原型,未经上映就激起了大众对该地震的回忆,由此激发观看欲望,同时影片的精彩又使其在大众之间迅速传播,再次提升了影片的知名度和观看率。

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也带来了流行文化的风靡,“流行歌手”“流行音乐”“流行影星”等都给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流行文化具备流行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是伴随西方后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以流行趣味为引导,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快感为目的的世俗的大众日常生活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行文化饱受诟病,但是“流行”体现出了普遍性与渗透性,而“文化”又体现出了共识性,不可否认,流行文化对于电影市场有重要的影响。如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名为《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风靡市场,一经出现就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高达800多万条的冠军赛道短信投票总数足以证明“偶像”与“粉丝”互动的大众文化狂欢。电影、文学、音乐、漫画和游戏是五种较典型、存在时间较长的流行文化载体。在《超级女声》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们从出道起便占领了音乐、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例如2005年最高人气的《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成为电影市场青睐的对象。自2009年起,李宇春就开始涉足电影,除了演唱电影歌曲之外,她还步入演员行列,出演了《摆渡人》《血滴子》等多部影片,获得较好的反馈。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参与助推了电影的推广。

三、商业突围:新时代导演的市场化野心

商业电影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商业电影是指“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价值为目的,以类型化叙事、工业化生产、娱乐化功能为特点的影片”。在近几十年的电影市场发展中,中国电影逐步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政治一元到文化多元的发展,各电影制作人都在积极摸索并试探中国电影更为先进的、广阔的发展之路,试图在构建主流意识、唱响主流旋律的同时,也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电影市场百花齐放,各种题材和表现形式的电影层出不穷,新导演也陆续出现,电影市场繁华的外表下是竞争和挑战。为此,进行电影商业突围成为许多电影导演的目标和选择。电影虽然为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但是市场需求与商业价值永远是评价电影的重要标准。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电影市场的商业突围也风起云涌,导演们纷纷根据市场经济及电影市场的新特征,开启商业突围之战。

作为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在1991—2010年间曾导演过《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数部撼动人心、经久不衰的电影,也培养出来数位演技精湛、活跃于影坛的“谋女郎”。尽管他在电影市场一直有较高的地位和成就,但是他从未停止对电影市场化的试探。张艺谋的电影一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中国特色,且这种风格和特色在坚守本质的同时也在跟随市场变迁。从故事的讲述风格来看,最开始利用对色彩的极致的表现与对故事平淡而深沉的讲述来突出主题,到后来对场景的高深切换和对技术的大量使用,都体现出其随市场进行的商业突围的努力。从演员与电影配乐的使用来看,张艺谋的选取风格也有所变化,从巩俐、章子怡到倪妮、周冬雨再到刘浩存,“谋女郎”在贴合电影剧情的同时也在向商业市场的审美变化靠近。此外,张艺谋是最早一批使用当红流行歌手进行电影歌曲演唱的导演之一,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由三皇子扮演者周杰伦演唱了影片的主题曲《菊花台》,包括后来的电影《驴得水》主题曲由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演唱,在电影《画皮》中由张靓颖演唱的主题曲《画皮》,《夏洛特烦恼》中由杨宗纬演唱的主题曲《一次就好》等都成为大众广为传唱的金曲。这种电影和歌曲相结合的方式非常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

再如新时代导演冯小刚,他所导演的商业电影风格非常符合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语境,创造了数个电影市场上的奇迹和神话。非科班出身的冯小刚与“学院流派”有所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电影行业机制改变、导演更替的时候,他没有被归为第五代或是第六代,而是自成一派,而他却能从自己的视角观察电影市场,迎合主流受众的需求。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非诚勿扰》《建国伟业》等,冯小刚的电影题材、拍摄风格在跟随时代、跟随市场、跟随话题,在政治、社会与商业中寻求突破也保持平衡。此外,陈凯歌、陈思诚、周星驰、管虎、宁浩、吴京等人如今也在电影市场不断试探和突围,市场化的野心在其作品中均有体现。

结 语

从开始的垄断与计划到如今的开放与自由,中国电影生产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市场低谷到浴火重生的转变。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如今的电影市场,不难看出,电影市场的兴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伏有紧密的关系,经济环境对于电影市场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政治环境来看,相关政策的发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电影业的发展;同样,文化环境、商业环境也是影响电影市场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市场经济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