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苾莲,应 冕,蒙玉敏,李浩然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5)
相较于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的瞩目成就,我国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文化生产力有待提高,而为继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有时收益甚微。其实并非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活,而是我们没有细致地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布袋戏文化的推陈出新就常常被忽视,对于如何系统有效地增强其文化生产力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袋戏,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魅力,反而因没有重视创新传承而导致逐渐式微。本文以布袋戏作为研究首要对象,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立足于布袋戏在台湾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大陆市场的环境立场,开辟出布袋戏文化在大陆的阳关道——实现传统木偶戏与现代动漫/电视剧的有机结合,造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以现代偶影视为中心的产业体系,采取规模企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进行营销,以创造经济效益。
布袋戏在福建泉州萌生并繁衍,而后广泛传播于晋江地区和惠安地区。布袋戏一直稳定成长,现在到关键期,接下来会是关键重点;因长期迷航,想要找到稳定支点但一直有困难。关于其在大陆推广的问题颇多,布袋戏因闽南语门槛和环环相扣的人物情节埋线、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设定太强大,剧情无很大吸引力等,让很多人敬而远之。这样的作品难吸引观众,违和感很重,是标准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概念。伴随着现代传媒如互联网、电视、电影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而带来的审美观的产业化、市场化,很多年轻人对木偶戏不感兴趣,使其难以被接受,故传统布袋木偶戏的推陈出新、实现经济活力已势在必行。
受时代综合因素的影响,布袋戏想要实现对戏曲形式的高质量传承和发展,就要回归传统和改革创新两大维度,探索合适的经济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为可持续传承发展奠基。
在南派布袋戏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证明,要实现经济活力,首先就要明确戏剧核心价值和艺术特色的指导思想,在回归南派布袋戏戏曲艺术根本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如在基本功的日常训练中,要重点强化针对“拉山”“起霸”“旦科”等的传统训练,不断深化学员对戏剧艺术形式的理解。同时应当密切关注《金廷玉》等经典剧目中念白、唱腔和身段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艺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综合效果。其次是掌握文化核心技术——剧情与人性的感动。要想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核心之道在于创新发展布袋文化技术,深度挖掘其好的新时代文化内涵,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综合分析多重影响因素,促布袋戏回归传统,抓住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戏曲在大陆地区的传播热潮,获得良好传承和发展契机,实现改革创新。
布袋戏要夯实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立足时代发展的现实进行相应改革创新,探索全新发展模式,突出综合发展效能。在现代社会的改革探索中要加强对高新科技的应用,挖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和艺术文化内涵,以现代科技优化舞台表演效果而形成的有力支撑下,向观众更传神、更真实地展现布袋戏曲目的剧本内涵和文化思想。在此基础上注意加强深度培育布袋戏戏曲艺术传承人,融入现代布袋戏发展核心理念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演,提高艺术形式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为布袋戏往后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奠基,实现经济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能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传承和发展。
“布袋戏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让它走向强盛。”正因这个理想,黄强华开始了自己的布袋戏传承推广事业。当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接过布袋戏事业的黄强华努力寻求文化创新使传统布袋戏积极顺应时代主流和国内改革大势,革新老旧陈腐的造型、剧情等,不仅大量使用飞沙走石、爆破特技、电影剪辑效果,更一改前人坚持的“布袋戏应符合‘忠孝节义’教化”等理念,将前辈剧中“素还真”这一配角独立出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画板,深度融合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仙侠江湖。黄强华还一直致力于培养能现场表演的操偶师,希望有更多机会同大陆的艺术团体合作,向观众们展示布袋戏之美,他和他的团队始终致力于向中国和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金光布袋戏是一系列表现形式特殊的电视剧,既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剧情,又有操偶师精湛的操偶技艺。黄立纲(也就是剧迷们口中的黄大侠)出神入化的口白表演,还有来自传统布袋戏的精髓传承,用湖广方言念出的戏词,其口白与一般的动画配音相比,会多一些声调韵律的调整与美化,在人物诗号处理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随着国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意识的不断增强,布袋木偶戏的传承保护可以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入新型传播模式,解决布袋戏保护与开发的核心问题——传统文艺的现代转化,将布袋木偶戏重新带回到观众的面前,让年轻戏迷更好地受到熏陶而获得乐趣,避免了无人欣赏、仅靠政府补贴艰难存活的发展困境,扩充布袋木偶戏的生存空间。
1.将传统的文艺类型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体系
须淡化其在叙述、传播、审美等方面的“疏离感”,将传统的文艺类型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体系,使其成为与现代人审美消费心理切合的文化产品。
台湾布袋戏的核心产品是不断更新的剧集,把技术化改造视为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前提,而后出产系列影视碟片、付费番剧、戏偶、道具、见面会、出品游戏、印有戏中各趣点的用品产物等。台湾布袋戏探索出了艺术与科技深入融合的路径,将这一民间文艺改造为台湾流行文艺的参天大树,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启发传统文艺的保护开发。
2.技术手段与核心产品生产开发
播放技术与载体更新,使布袋戏产品始终跟进文化消费的前沿。
技术化革新戏偶:传统布袋戏因舞台小和头手依靠一人表演,致戏偶较小,这小格局很难给观众带来真实的体验。也出于美观考虑,加大增高了布袋戏戏偶,借助新科技手段成果,打破传统戏偶只有诳仔头和粗犷的手脚的陈例,改造身体五官,制造了四肢完备、可坐可卧的仿真戏偶;又在四肢加装装置,辅助完成肢体动作和饮酒、舞剑等高等难度动作。正因有了相关技术化革新和人性化改造,使得这些戏偶更加灵活和细腻地表露感情,改善了布袋戏戏偶的精神面貌,对接了剧情需求,也顺应了当今的感官化消费浪潮。
升级布袋戏及其影视制播技术,借鉴表现在运用单机拍摄上。
台湾布袋戏用一个镜头拍摄,十分接近电影拍摄技巧,通过机位的变化来呈现不同的角度和场面,同时顾及了操偶师的身体协调状态和机位的调试问题,还增加了画面视觉上的冲击性和真实性。台湾布袋戏还娴熟运用蒙太奇手法,为渲染剧情和情感方面锦上添花,运用新魔幻表演手法和形式去改变传统布袋戏线性单一化的剧情和仅靠头手的口白演绎剧情和情感。台湾布袋戏与时俱进地利用声光特效和后期制作,用现代科技增强布袋戏剧情的观赏性。
金光布袋戏发扬文化形式,创新文化内容、传播手段途径、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布袋戏文化观赏模式,将台湾主打的布袋戏与大陆的传统多样化的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将布袋戏打造为高品质、深内涵、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布袋戏持续深入大陆地区,走向世界,为世界带来中国独特的布袋戏文明及其经济效益。
现今南派布袋戏、霹雳布袋戏、漳州布袋戏正不断深入内地,有望于形成一股文化热潮;在海外,布袋戏文化也广泛传播于东南亚、东亚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我国布袋戏文化继续扩传给亚洲和欧洲各国,给国外的人民群众奇特的视听盛宴和思维碰撞,也增强其世界知名度。
布袋戏革新发展系列产品是以独特的高质量影视为核心,由剧目衍生出一系列产品。木偶的转身弯腰、抬头蹙眉皆有其丰富的情感传达。至此,我国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应坚持弘扬、创新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观众感悟两岸同一文化源泉下的产业潮流,让其涌现的心系群众、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风貌,廉洁奉公、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英雄情怀等中华民族精神和崭新的高尚精神品格内化于人们心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经济合作共赢,促使布袋戏文化不仅在中国繁荣昌盛,更在国际上欣欣向荣,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强大动力,带动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可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