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视角

2021-11-14 21:01
电影文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爱美丽法国

孙 铭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现实主义”一词原为有关文学范畴的专用术语,意为通过某种艺术形象载体,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当代法国现实主义电影即是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影射出现实社会中阶级差距、人种对立、战争人性等问题。此种现状的社会背景源自16—17世纪,欧洲列国逐渐开始走向扩张版图,相继往落后国家移民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非洲各国因地理条件便利和诸多社会因素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法国的殖民势力一直延续至近现代,北非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非洲人口移民的交换条件,加之较好的社会福利政策,非洲黑人同样能享受到生育带来的红利,逐步成为法国人口组成的重要一部分。黑人人种因各方面因素长期消极作用,被法国贵族定义为奴隶存在,故人种对立、阶级差距成为法国现实主义叙事视角灵感来源,构建了现当代“人种”平等化思维与影视作品中展现出的差异叙事的冲突和矛盾,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影片内涵解读。另一方面,当代法国现实主义电影中继承法国传统艺术文化特征,深入刻画了法国人的传统性格,多部电影的创作视角也由“不匹配”的身份皆大欢喜为结局,彰显了法国对爱与自由的浪漫追求,以文化差异传达出异国魅力。

一、贫富差距下的人文精神阐释

当代法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阶级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本民族的贵族与平民身份差距,与印度、欧洲其他国家相同创作视角相比,法国现实主义影片并未过多渲染人间疾苦以及底层视角人群的逆袭,而是采用平淡的叙述结构以一种文人气质引导观众感同身受,相较于大起大落的剧情起伏,人文精神的诠释力量则更具吸引力。另一个阶级差距体现在不同人种之间的矛盾,这类冲突在当下国际局势相对较稳定的视域下,彰显出对不同人种的人文关怀,甚至是超越种族的人性诠释,身份阶级的差距成为影片叙事的催化剂,进而引发观众对财富占有量和社会地位等“规则秩序”加以思考,奠定影片的内涵深度。

现实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和爱恨情仇都是电影艺术的灵感来源,如2011年上映的电影《触不可及》正是以瘫痪的白人富翁与贫穷的黑人陪护作为碰撞点展开叙事,富翁菲利普因跳伞意外瘫痪,不得不高薪聘请看护工来照顾自己的起居。影片的第一个身份差距体现在富翁招聘护工时,那些吹嘘自己高学历、高资历的“专业”人员与贫民窟走出的黑人小伙德瑞斯形成鲜明对比,这其中影射的实际是上层人的虚伪以及底层小人物的真实,与那些奔着高工资而来的人相比,德瑞斯甚至是只为失败而来,为了拿到拒绝录用的签字去换取失业补助,正是因为他的坦诚与率真成就了这段充满人文关怀的缘分。当德瑞斯入住豪宅后,第二个贫富差距渲染随即而至,作为护工的他的房间甚至比原本的家还要大,德瑞斯的举动和豪宅的场所精神显得格格不入。此外还有日常的歌剧与古典音乐,本是象征着上流社会生活享受的活动,在德瑞斯饶舌和舞蹈的映衬下显得滑稽幽默,由于他毫无掩饰的真实性格表达促进了德瑞斯与菲利普友情的铺垫,中和影片所营造的贫富差距。最终金钱和物质的占有量似乎不再是镜头叙事的重点,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不囿于身份的桎梏,更真实地呈现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影片最终的内涵表达。影片《触不可及》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悲情人物渴望人文关怀的现状,更是呼吁了在满是规则的社会中保有自由快乐心灵的重要性,以此成为影片幽默温馨且富有人文精神阐释的叙事主题。

同样借由贫富和身份差距为出发点阐释人文精神的还有1997年上映的电影《心火》,西方国家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传统形象有着一贯认知,即使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问世也没能短时间地帮助西方妇女走出传统的“从属地位”。法国演员苏菲·玛索扮演的伊丽莎白正是这种思想的牺牲品,她为了帮助父亲偿还债务,不惜借腹生子,为素未谋面的贵族男子查尔斯产下一名女婴。他们二人身份上的差距显而易见,看不见的社会舆论与环境对女性身份的被动解读,才是影片《心火》试图表达的叙事内涵。事实上,“代孕”事件并不罕见,而在影片背景中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伊丽莎白的直接受孕形式是难以被道德伦理所接受的,加之她并不显著的家室造就了她对亲生女儿及贵族男子一无所知的悲剧现状。在命运的安排下七年后她在一次偶然的应聘中担任了女儿的家庭教师,进而为“心火”的燃烧营造了温床。因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下,伊丽莎白和查尔斯对自身情感的压抑最终没能包住早已蔓延至二者心中的情欲之火,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和哭泣,一切都如同七年前那三晚昏暗的灯光一般,内敛却又迸发出对爱情的渴望。最终查尔斯家族宣告破产,与伊丽莎白远离了冰冷且昏暗的城堡,身份和阶层在这一瞬间瓦解,影片以浓郁的法式人文关怀淡化了物质条件,反而聚焦至人性对于情欲的渴望,由伊丽莎白的人物塑造引导观众遵循内心所想,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坦然地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

二、底层视角下的积极叙事

社会底层叙事视角往往更能够展现社会的真实状况,“底层的种种细节给大众提供了一种隐秘感和新奇感,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200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巧妙运用了底层视角向观众描绘了巴黎蒙马特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如天马行空一般引领观众感悟法国市井文化的艺术特色,在欢快的节奏中引入影片叙事。爱美丽出生于普通家庭,因其儿时被父亲误诊心脏病一直留在家中由母亲教育,逐渐形成了腼腆、内向的人物性格,爱美丽的形象塑造与欧洲众多影片惯用的贵族视角差异较大,更易从同情心的角度引发观众思考。爱美丽并未因母亲的突然离世和父亲的冷漠而厌倦社会,她通过自己古灵精怪的方式帮助身边的人,以此达成精神世界的富足。一件件看似普通的事件实际上影射了不同的社会问题,给予观众不同程度的鼓舞。例如爱美丽在家中找到了屋子上一任主人小男孩儿留下的“宝盒”,并费尽心思打听其住址归还于早已两鬓斑白的他,盒子中是一些颇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是他视如珍宝的童年回忆,更是老人视若初心的执着,爱美丽的善举无疑给身处精神困境的老人一剂强心针,让他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不期而遇的美好希望。爱美丽帮助了隔壁因“玻璃体质”20年无法出门的老人,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她以女邻居已故丈夫的口吻写了一封告白情书,寄给了消极沉闷的女邻居,让她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爱美丽诸如此类种种表达善意的方式可视为一剂良方,那就是爱生活、爱他人。随着周围人群在爱美丽的帮助下变得美好,爱美丽也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收获了爱情。底层视角能够看到的不仅是杂乱的街道及源源不断的纠纷,一颗善良的心能够捕捉到的是生活点滴的幸福,那是贴近民情的温馨。影片《天使爱美丽》带给观众的是勇敢面对20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大萧条的勇气,是在平凡中觅得浪漫的慰藉。

从现实主义底层教育视角叙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亦是在揭露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通过音乐洗涤心灵,带领观众跟随影片中的孩子由消极灰暗的童年走向积极阳光的未来。影片中的叙事主体是音乐老师马修和放牛班的孩子们,均是由小人物的视角出发。马修是一名有才华却并不出名的音乐家,孩子们都是在家长冷漠和疏离的环境中成长的“问题儿童”,加之放牛班校长极端、暴力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着极端叛逆的性格。马修的教育方式与粗暴的校长截然相反,他的做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待”,即通过介入问题儿童的个人生活,或是强行灌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解决问题,而是在日常接触中挖掘其艺术天分,如学生们隐藏的音乐细胞。最终孩子们在合唱团中找到了阶段性追求以及“被需要”的满足感,逐渐走出了反叛抗拒性格的阴影,合唱团中的一名孩子在未来更是成为一名音乐家。“影片中的音乐艺术将爱与拯救的主题阐释得感人至深”,《放牛班的春天》1949年的叙事背景也阐释出影片是对二战后法国社会弥漫的消极文艺气息的一种革新,马修实际上是在教育中找到了自身的音乐价值,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同样呼吁社会广大群体重视问题少年的教育问题,以自身小人物的叙事视角将生活、教育的积极态度展露无遗。

三、社会现实与种族对立视角

(一)种族矛盾引发社会问题

并非所有的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关系都能处理得如《触不可及》那般融洽,种族对立引发的冲突是法国现实社会长期的阵痛。2019年上映的电影《悲惨世界》正是以2005年的巴黎大骚乱为叙事背景,由马戏团狮子失踪案件展开。叙事的起源是三名警察在与黑人社区冲突时采取了开枪制止少年的行为,甚至是砸碎了旁观者录像的手机,与毒贩勾结换取无人机所有者的消息抓捕黑人少年等。白人警察在手握警权的同时因过度的种族歧视忘记了执法者应有的原则,进而忽视非洲移民者的人权。那位偷取吉卜赛马戏团小狮子的黑人少年不仅受到了严重的闪光枪伤,甚至被代表“中立”的警察送至马戏团遭受羞辱和恐吓,这才有了后续黑人社区向警察和黑帮复仇的桥段。纵观影片中的暴力事件可以感受到无论是新警察还是老警察,都会在夹杂着厌恶和歧视情绪里看待黑人,从骨子里透露的都是对外来人种的怀疑和不信任。影片结尾以雨果《悲惨世界》的部分文字内容阐释影片的主题高度,即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都将面临的移民困境,通过历史殖民问题强调种族歧视的循环恶果,信任缺失演化为暴力冲突的经久不息,以此引发观众对种族歧视、人种对立问题的反思与自省。

(二)战争视角下的人性诠释

支撑着种族对立、殖民和暴政思想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蔓延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法国战争题材电影因其本就血腥和暴力的镜头语言故而重视对战乱时期人性的塑造。电影《钢琴家》正是讲述了犹太钢琴家1945年在华沙废墟中流窜的辛酸往事。影片并未强烈谴责纳粹的暴行,即使是批判也略加收敛,正是这种克制的情感渲染了观众对波兰斯基的同情。波兰斯基在乱世中得以生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者的帮助,雪中送炭的可以是友人、难民、同胞,抑或是纳粹军官。波兰斯基第一次得救缘于一名勾结纳粹的犹太人,他的人性建立在自保妥协与背叛的复杂纠葛中。波兰斯基最后得到的是纳粹军官韦恩的救助,韦恩与狂热的纳粹分子不同,他的人性光辉不仅体现在对音乐艺术的认同中,更是一种跨越种族和立场的人本精神。法国战争视角的影片通过对历史真实党派、国情、战局的还原,更加明确地阐释了人性因教育、成长环境的变化而外化出不同的行为。因此,成就如波兰斯基一样人群活下去的希望,也是悲惨战场上的一抹温暖的阳光。

结 语

当代法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骨子里流淌的是法国传统浪漫、自然甚至是自恋的人文精神,因此呈现出的画面视听语言丰富多彩,加之独具匠心的叙事视角,为观众呈现出的是不加掩饰的欲望以及真实的社会现状。即使是阶级差距、移民身份认同差异的多种消极因素作用下,法国导演和演员都致力于挖掘本国文化的魅力,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矛盾、淡化纷争,呼吁全人类以爱去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当下社会发展及和平国际格局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爱美丽法国
法国(三)
法国(二)
法国(一)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天使爱美丽
法国浪漫之旅(二)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在法国“随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