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对演员表演的影响初探

2021-11-14 18:55:53门庆宝虢小雨
戏剧之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素养艺术

门庆宝,虢小雨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文化素养在表演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素质和涵养。文化素养的运用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艺术品鉴等各个方面,既包括一般概念上的历史、文学等基本文化认知,还包括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对人类文化中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认识。

(一)文化素养在演员准备阶段的具体体现

表演作为戏剧影视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绝不仅限于课堂上的“声”“台”“形”“表”四门课程,演员呈现给观众的角色,也不仅是演员简单的台词和形体创造所能诠释的。演员作为艺术的创作者,同时自身又是创作的材料和作品,这样的三重性决定了演员在表演时,绝不可以只是“说台词”、“做动作”。演员想要生动、形象、立体地呈现角色,就需要对角色有着精准的理解。精准的理解与演员自身的文化积累密不可分。演员在接到剧本,对剧本进行整体分析后,就要对剧中人物所处时代和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进而找到人物内心准确的思想和情感状态。演员对于时代、环境及人物的理解准确与否,决定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人物形象的成败。所以,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还需要演员在具备专业技术技巧的同时拥有强大的文化素养作为表演艺术创作的支撑。

在很多时候,由于时代、经历和身份等原因的限制,演员无法准确把握剧中人物。尤其是历史较为久远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调动自己日常的文化积淀,仍不能满足需要时还要根据作品的时代要求,去搜集和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以满足历史人物创作的需要。奚美娟老师曾在访谈中被问到如何去呈现像“慈禧太后”、“太平公主”、“林徽因”这样的角色。奚美娟老师提到,她为了诠释这些角色,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为了饰演慈禧太后这一角色,奚美娟老师不仅阅读史书,还亲自去游览故宫,对故宫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去了解人物、塑造形象。可见,在角色的准备阶段,就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否则就成了无中生有、闭门造车,何来鲜活的人物形象创作呢?

(二)文化素养在演员塑造阶段的具体体现

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演员对角色的初步准备阶段,在角色的塑造阶段更离不开良好文化素养的滋养。演员在对剧本和人物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后,就开始了人物的塑造工作(此说法仅为论述方便,因为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很难准确分清准备阶段和塑造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演员需要对角色的台词、形体等一切能够呈献给观众的感官刺激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观众所欣赏到的所谓的“演技”,不仅仅是演员的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是演员在角色塑造方面,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在专业技能过关的前提下,对于角色的艺术加工。我们常说的:一个演员最后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文化,也正是这个原因。从石挥先生、于是之先生,到近些年影响较大的陈道明先生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为观众创作出了《我这一辈子》《茶馆》《归来》等等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每位艺术家多年来坚持不懈、终其一生强化自身文化素养的结果。

二、演员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原因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但是作为表演艺术从业者的演员多年来一直被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所困扰,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历史的原因

1949 年以前,我们国家的戏曲演员大都是各种戏班中成长起来的,大都更偏重于戏曲表演的技术技巧的传承,而对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下九流”之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相继成立了一大批专业的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但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偏重实践而轻视文化素养的学习,从各艺术院校历年来表演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就可见一斑。尽管近年来录取分数一提再提,与普通本科的录取线相比,依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就导致了表演艺术人才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的现实一直困扰着表演艺术事业发展。

(二)现实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良莠不齐的演员队伍,催生出了大量有流量、有热度但没质量、没品位的所谓的艺术作品。很多人认为表演艺术只是单纯的“表演”,与文化素养并不挂钩,出现了一大批IP 热影响下的“流量明星”,他们仅仅是因为“粉丝”而活跃在观众的视野里,但这类“明星”没有对表演进行深入、扎实、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训练,更没有在深厚的文化素养支撑下对表演创作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甚至完全忽略文化素养,所呈现的作品也就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必然被观众给予差评。

(三)教育体制的原因

1997 年以来的大学扩招,给各个大学打开了创收的大门。因为表演专业的学费相比其他普通本科要高很多,因此,不管是农业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都开始设置表演专业。没有专业从事表演艺术教育的师资,就从各种剧团、电影厂、电视台聘请老师,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方式都近乎于草台班子,不仅没有为我们国家的表演艺术事业培养出合格的艺术人才,反倒是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各种麻烦。此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上的技术技巧已经是破败不堪,更遑论文化素养的培养了。

三、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一)增加角色的温度

表演是一门体现演员文化素养的综合性艺术,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在观众的眼里将一览无余。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说:“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以及对角色的创造程度,什么也盖不住……”于是之先生的程疯子、王利发、老马等形象已经成为中国表演艺术史上的经典。以《骆驼祥子》中的老马为例,于是之先生的戏份并不多,但台上几分钟的戏却被观众深深地印刻在了记忆深处。因为人物呈现出了老艺术家深厚的生活底蕴和文化素养,人物一出场就把苦难生活在角色身上的痕迹表现得栩栩如生,带着生活的温度,给观众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演员文化素养的丰厚程度决定了所塑造的角色给观众带来的不同温度。

(二)拓展角色的广度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演员的文化素养越丰厚,他的内心就越丰富,视野就越宽广,对角色的把握也就会越精准、越真切,角色塑造的类型也就会越全面和多元。我国的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虽然是话剧演员,但他的戏曲功底是十分深厚的,他对于戏曲当中的身段、唱腔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影视和舞台创作过程中,李默然先生都能够从戏曲表演中找到诠释人物形象的灵感,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李派”表演风格。我们熟知的好莱坞演员玛丽莲·梦露时刻保持着对自己文化修养的要求,她曾说:“我知道自己多么三流,可以感到自己天赋的匮乏,就像是穿着廉价粗俗的内衣。但是,上帝,我多么渴望去学习,去改变,去进步”。这足以看出玛丽莲·梦露对于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视。她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不断地进步,才有了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一个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

(三)深化角色的厚度

演员在每一次表演时要尽可能地不断突破自我,而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最大的束缚就是演员文化素养的浅薄,文化素养越厚重,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支撑力就越强大。曾被观众赋予“北于南焦”之称的焦晃先生每接演一个角色都要做大量的背景资料分析和阅读工作,他说要想理解角色的精神世界就要读书:“不读狄更斯、拜伦,怎么理解英国?不读罗曼·罗兰、雨果,怎么理解法国?不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怎么理解俄国?不读杰克·伦敦、欧·亨利,怎么理解美国?还有中国古典诗词,都应该系统地学习。当演员不能没有这些积累,否则你就会底气不足,很多东西就无法理解。”

演员表演的最终任务是诠释角色。每一个故事当中的角色都是立体的、丰满的,演员要把角色的“立体、丰满”呈现给观众,才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演员能否完整地诠释人物的前提就是文化修养的丰厚与否。

四、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演员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个大的前提是不可急于求成,需要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润化,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更要有对提升文化素养的渴望。

(一)从生活中学习

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不论你塑造什么样的角色都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精髓。扩大观察的视野,不仅仅观察生活圈中的人和事,更要走到自己的生活圈以外去感受、体验生活。生活是演员最好的老师,许多优秀的前辈表演艺术家们没有上过专业的大学,正如有人说石挥先生读的是大学是老北京的天桥一样,他们学会了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磨练、观察、积累,这在演员未来的表演道路上,为演员塑造角色找到最有力的支撑和依据,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开始。

(二)向姊妹艺术学习

技多不压身,演员要学会向姊妹艺术学习。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我们民族化的表演风格创造过程中,更应该多向中国传统的艺术学习,从中萃取精华,为我所用。石挥先生的京剧、朱旭先生的二胡、陈道明先生的钢琴、周迅的舞蹈在舞台上、银幕上至今熠熠生辉。演员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杂家”,因为每位演员永远不知道自己要饰演的下一个角色是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养,所以只能厚积薄发,不可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向经典学习

正如上文中焦晃先生所说,不读书怎么可能知道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人怎么生活、怎么去爱;不读书怎么知道彼时彼刻那个人的所思所想;不读书怎么感受和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古今中外的经典浩如烟海,即便我们演员皓首穷经也只能万里取其一,就是这个“一”就能够推动演员的表演事业迈上一个大大的台阶,步入全新的境界。

(四)向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学习

古今中外百余年来,无数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创造出了无数的舞台和影视经典人物形象,不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段和方法,最终他们都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认可,向他们学习是我们每位演员作为文化传播者必然的使命。陈道明先生平时十分热爱阅读,并且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渐趋完备,因而陈道明先生在表演创作过程中就已经不仅仅是在“表演”了,而是在“表达”。他充分利用了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每个角色精准把控之后,在表演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艺术创造,精雕细琢后,将人物升华为“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说话和做动作,因而陈道明先生创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受观众的喜爱。因此,向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学习也是我们演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不二法则。

五、结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演员而言更是如此。正如焦晃先生所言:“我当了几十年演员,倒是没偷过一天懒。”也正是这种学习的精进精神成就了焦晃先生的表演事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世界、社会和不同的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细致地揣摩人物、创造人物,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演戏,演员才能够在表演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路才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素养艺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