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襄阳市艺术研究所 湖北 襄阳 441021)
群众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群众错误思想,在传承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将变成大众所熟知的一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大众要掌握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之间关系,使两者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是艺术的一种,是与特定文化脉络或社区密切关联,受传统方法或原则指引而产出的艺术与手工艺术,包含绘画、陶瓷、织品、雕塑以及相关艺术形式。其含义与手工艺接近,但偏向于纯朴简实的方向。从民间的意思来看,它意味着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创作。
例如,民间艺术剪纸画。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能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通透感,以特殊的方式及形式展现着民间艺术魅力及传统文化。从剪纸的表现方法来看,其主要包括单色、彩色两种。如单色剪纸又包括阳刻剪纸与阴刻剪纸。其中,阳刻剪纸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只需处理其余的空白部分。同时,每条线是相互连接的,从事剪纸艺术工作要有较高的剪纸技巧。而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特点相反,在裁剪的过程中要把轮廓线剪掉,每条线之间不存在联系,但作品是完整的。
与民间美术影响范围相比较,民间艺术的影响范围更大一些。“美术”更注重物品的视觉与展现形式。如打陀螺,其技巧属于民间艺术,而陀螺本身装饰、形状等,则属于民间美术。而民间艺术又不等同于“素人艺术”。素人艺术主要指未经专业化训练的艺术家所创作出的作品,不能确保与特定文化有联系。而与民间艺术相对应的则是以传统正规艺术教育方式创作的艺术作品,我们一般称之为“正规艺术”或“主流艺术”。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我们传承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比如,中华传统美德、诗词歌赋、民族服饰等均被列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领域中。我们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从而扩大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范围。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宝贵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能为大众营造和谐发展氛围,使大众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以往的传承过程中,群众文化具有传统性特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还是群众文化弘扬,均在展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一方面,这能使其跟上时代创新发展的步伐,积累更多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突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的影响性;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有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特点,对时代发展特点进行综合探究,可以突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弘扬的重要意义。
发展群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与内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形式发展群众文化,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稳定发展。
以群众文化为基础条件,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诞生、传承、发展。其表现形式、传承内容,均需群众大力支持。如赛龙舟、舞狮等均属于群众文化活动,其形态、方式千年未改变。当前,新民俗文化兴起,其以全新的形态、方式突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深受大众关注与喜爱。由此可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需群众文化的助推,赋予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功能性。
例如,端午节融合了多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但各地流传的传说却不相同,大众最熟知的节日意义还是“纪念屈原”。屈原写下的众多爱国诗歌,至今被大众所传唱,还有部分诗歌进入教材中,鼓励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传说中,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赶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有渔夫把饭团扔到江里,水里生物吃饱后不吃屈原尸体;一位医者把雄黄倒进江里,不让水里蛟龙伤害屈原大夫。因屈原投江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龙舟竞渡、喝雄黄酒等。民俗文化来自民间,随着时代发展,慢慢发展成群众文化。直到现在,各地区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会开展各种端午节活动。这早已成为一种群众娱乐形式,大众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对群众文化进行了弘扬,并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奠定良好基础。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在二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借助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其相互影响。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以群众文化发展为基础支撑,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展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历史色彩,摒弃不良内容,对大众思想观念带来积极影响。对此,在群众文化弘扬过程中,需对现代社会发展实况、历史文化综合探究,以此为基础,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伟大伟人等表示崇高敬意。
以群众文化为发展基础,也需考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之所以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传承,绝不是为了完成传承“任务”,更不能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表层化的探究与处理。我们要考虑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各时代发展中的不同影响,真正展现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魅力,从而引起大众的重视,展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内核”。我们可以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形式方面进行探究。在传承的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有较强的独立性、稳定性,选择对传承形式进行创新,不单单是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更主要的是凸显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意义与价值。而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则是对生活、爱情、国家、劳动等无尽的赞美之情,在各个时代发展背景下,均能实现充实、多样化发展。要重视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区别,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突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陶冶大众情操、提升大众素养,从而达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弘扬目的。
从群众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展现形式来看,群众文化带有较强的群众属性,主要展现形式以反映社会、生活实况为主,并以此形式进行一代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积累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内容,突出群众文化内涵,使群众文化能在新时代条件下,对群众思想、素养等带来积极影响。
例如舞狮、舞龙、划龙舟等均属于群众文化活动。舞狮、舞龙、划龙舟等群众文化活动的起始阶段表现形式过于平淡。虽然表现形式没有较突出的改变,但在内容上却“千差万别”。最早的舞狮、舞龙活动,主要是为了祭祀神灵,驱散邪灵,有较强烈的“迷信色彩”。而随着时代发展,目前的舞狮、舞龙活动,则代表着劳动人民丰收喜悦之情,所代表的寓意更美好,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活动。
此外,开展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能丰富大众日常生活,陶冶群众情操。在日常生活中,大众自主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接触、了解、学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能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借助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影响范围,实现形式创新,真实反映出现代社会新思想、新内容。这也能促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形式创新,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弘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弘扬群众文化,需明确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依据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关系,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二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群众文化为发展基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创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扩大群众文化影响范围,丰富大众日常生活,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