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本土影像表达
——以江西新余微电影为例

2021-11-14 18:06:27
戏剧之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仙女湖符号文化

周 怡

(新余学院 江西 新余 338004)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与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且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与变化。与传统电影相比,它以平民化的方式契合了受众对个性、体验以及分享的需求,带给人们全新感受。随着微电影这一新型的影视艺术形式的兴起,各地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微电影作品。微电影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文化意蕴,与本土文化的联袂,有利于城市本土文化的整理、研究、推广,助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新余微电影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笔者的家乡是江西新余,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富庶之地,位于赣江以西的工业小城,是一个称为“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又被称作“工小美”的城市。笔者对新余微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实地调研,对新余微电影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构建和传播关系进行考察研究。

一、本土文化在微电影中的影像表达

(一)微电影承载了本土的文化符号

符号是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既是象征物,也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随着电影镜头语言日益成熟,符号也演变成影视作品里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文化符号在微电影里的应用,不但有利于表现美学细节,还承载着深刻的隐喻和主题象征。微电影场景应选择能够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符号,突出本土性和地方感。简单地说,城市文化符号就是“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的、具有传承价值的、给人以深刻印象并且让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事物。”例如,说到成都,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大熊猫、变脸、火锅等符号形象;谈起西安,肉夹馍、凉皮、兵马俑等符号立马出现在脑海里。城市文化符号包括物质性的名胜古迹、山川风光、标志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如节日庆典、民俗活动、风俗习惯等,这些符号既是观众可以识别的物理标识,也是领略城市文化内涵,表现城市性格,构建有效的城市形象的文化意象。

新余微电影《白蛇歪传》《夜空中最亮的星》,故事都以新余仙女湖为背景,新余仙女湖是全国4A 级旅游景点,“毛衣女下凡”传说和“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早在1600 多年前,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中记述的“仙女下凡”美丽传说:“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飞去,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其中记载的豫章新喻县,后人经证实就是江西新余仙女湖。自此,仙女文化就成为新余城市的“文化符号”,仙女文化深入人心,是市民呼吸的“文化空气”,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大多数的新余微电影,在故事叙述和城市文化打造方面衔接极为顺畅,不少微电影以仙女湖为拍摄地点,通过电影宣传、展示城市形象,该地俨然已成为了城市“文化名片”。

在新余微电影《父爱如山》中,我们看到了新余熟悉的人文景观,繁华的燕子山街道、新余人民夜宵圣地——总工会夜市街,宽敞的绿荫马路等等。观众在观影时,不但被父爱如山的深沉而感动,更能够被新余所特有的城市文化特色所吸引。《怕黑的女人》的影片结尾,镜头呈现的是郁郁葱葱、绿叶成荫的大樟树马路,它是新余最有特色的景观大道——长青南路,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流。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和居民们相依相伴百年,可谓历史悠久,是居民散布、乘凉的好去处。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微电影的完美契合,以简驭繁地将有着满满幸福感的美丽新余形象呈现了出来,使得影片展现出了独特的本土艺术气息。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构建的价值观念,在微电影构筑的视觉影像中,风景、标志、建筑已不是空间意义上的简单存在,生活习俗、民俗活动也不仅仅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它们是当地老百姓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记忆,承载着城市的过去和历史,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存在标志诉说着城市的当下,也与城市中人共同迎接着属于城市的未来。

(二)微电影蕴涵了当地的乡土乡音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城市是“团体之间沟通符号的元素,也是集体记忆共同尊崇的目标,凡是内心里保存着一个良好的环境意向的人,一定会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确实,城市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城市中的人性格秉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微电影的创作准入门槛低,“草根性”“民间性”“参与性”“去精英化”是其特征,使其拥有了主流影像作品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都可以通过影像记录城市个体故事,书写城市生活,展现本土性和地方文化。

在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其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元素,人镌刻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精神。以往旅游宣传片只关注自然风光,官方表述色彩较重,给观众一种疏远感。新余微电影背弃了宏观历史角度,采用个体平视视角展现城市,用微观叙事方式讲述城市市民的喜怒哀乐,个体命运与城市发生了密切勾连。新余微电影就地取材,蕴涵了当地的乡土乡音,《白蛇歪传》《流年不止》《给妈妈的礼物》《平凡的坚守》等新余微电影的主角都是被宏大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表达了新余城市中小人物的朴素情感和悲欢离合的命运,表现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题,台词采用了大量的新余地方方言,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认同。影片中不仅挖掘了当地的地方仙女文化,同时把地方人物性格,人物精神追求塑造融入故事情节中,影像折射出地方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微电影导演何瑞博说:“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只是有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和伟大政绩,它更是一个发生着平凡普罗大众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大舞台。恰恰是千千万万平凡的人和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组成了这么一座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新余本土微电影创作启示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作品的艺术性

“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

新余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她是中国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是百年巨匠、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故乡,“其命维新”的抱石精神是新余的文化之魂;世界科技名著《天工开物》诞生于新余,给新余留下了宝贵的“天工文化”遗产。新余夏布绣、刀木镌刻的版画艺术、根植百姓的采茶戏曲抒写着新余文化的不朽生命力。醇厚的本土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座宝库,是微电影艺术创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微电影可以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本土文化进行艺术解构与诠释。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既从地域景观、民俗风情等横向范围对微电影素材展开了深度的挖掘,又从纵向深度角度打造和凝练微电影作品的精神主题、审美形态等。新余市微电影要努力立足新余地方文化,充分挖掘了本土精神文化资源,呈现新余乡土风情,彰显新余地方文化,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深沉的思索融于微电影作品中,进一步丰富微电影作品的艺术性。

(二)借助故事化手法,赋予本土文化以生命力

讲故事的艺术是所有叙事艺术的源头,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因此,讲好一个故事,是微电影作品得到观众认可的关键所在。微电影借助电影的艺术手法和故事化手法关注人物故事和命运,对人性有着细腻的刻画,“人之所以对电影、小说、戏剧和电视的消费如此饥渴并陶醉其中,是因为故事在不断的设法挖掘人生的真谛。这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化的体验。”生动的故事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引人注目的情节,积极向上的价值主题和闪光的人性之美,正是这些元素的恰当组合给予了观众个人情感体验。

新余微电影《白蛇歪传》正是根据《白蛇传》的故事改编,采用穿越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喜剧爱情故事,雷峰塔倒掉后,白素贞穿越到了现代,她来到了人间新余仙女湖,经历了千难万险,与官人许仙有情人终成眷属。微电影以历史传说故事为蓝本,通过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线索,将当地的本土文化元素串联起来,传承和弘扬仙女文化,丰富新余七仙女传说文化内涵,传达了城市的精、气、神,满足了受众对作品审美性和故事性的要求。

猜你喜欢
仙女湖符号文化
所有人都说我不可能走到仙女湖
青年文摘(2022年23期)2022-12-07 17:44:29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在仙女湖考古(组诗)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28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仙女湖
心声歌刊(2020年6期)2021-01-14 00:23:30
“+”“-”符号的由来
谁远谁近?
云上仙女湖
诗选刊(2017年8期)2018-01-30 06:00:00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