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玉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重要电影艺术节事活动。精神内涵上,它致力于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为国家间的进一步经济合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活动结构上,每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包括开闭幕式、电影文化论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电影巡回展、丝路电影音乐会等丰富环节。从2014 年10 月首届开幕至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
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深深打上了“丝路烙印”,肩负着“文化互通”的使命,成为我国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具体展现。值得注意的是,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拥有两个常驻举办地,分别是陕西西安市和福建福州市。其中,西安作为汉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十三朝古都,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内涵。
电影节好比一个容器,里面承载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与奥斯卡金像奖,以及威尼斯、戛纳、柏林三个A类国际电影节相对比,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大众知晓度较低,但近些年发展迅猛,品牌传播的生命力强。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共有25 个国家的147 部影片参加展映,发展到第七届时,已然吸引了全球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四千部电影作品,共有500 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在户外广场、电影院线、线上平台与观众见面。其中,来自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占比达到七成以上。随着参与国家和展映影片的逐年增加,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话题讨论度、艺术影响力、文化认同感也在稳步提升,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上的新亮点。
创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我国为赢得国际舞台上文化方面的话语主导权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它的存在使中国在全球电影节系统中有了发声的载体,冲击着以欧美为中心的电影节话语垄断局面。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采取了一系列科学设计,通过特定的艺术规划来打破西方电影文化身份的壁垒,彰显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通过抓住丝路沿线国家“想象的共同体”的文化意识,成功开展了丝路国家影片巡回展映等系列活动,助推了“丝路理念”的话语建构和“丝路多元文化身份”的初步形成。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包括法国、新加坡等在内的9个国家签署《丝绸之路及沿线国家电影产业交易平台联盟声明》,为沿线国家电影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认可与保障。为了打造更专业化、国际化的电影盛会,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更是依照国际A类电影节标准,组建国际邀片人团队全球选片进行特别推荐,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影片。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独特鲜明的文化身份,专业负责的选片机制,使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方面获得了国际艺术舞台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增强了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电影节是通向世界的一个具象文化窗口,它最佳地阐释了电影艺术的跨国本质和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一方面,电影节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为电影和制作者带来文化认同,另一方面,电影节之间的互动,也让他国观众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我国的电影文化,关注到我国电影的发展与创作。这种友好互动既是丝路电影节“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是“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纵观全球电影节格局,俄罗斯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印度的印度国际电影节、韩国的釜山国际电影节……它们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丝路连接起来,不断提升丝绸之路区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传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精神,探讨其在当代升华和延伸的可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致力于“以电影为纽带,促进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各国建立更友好的合作关系创造条件”。基于这一文化内涵,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同于国内已有的以城市命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了更具国际传播性的电影节,以海陆丝绸之路重要城市作为轮流主办地的巧妙构思,更加凸显出其丝路精神的主旨意涵,展现出面向国际、连通丝路各国的美好期待。
纵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品牌新生性、话语主导性、国际传播性的传播特点,其不仅为电影节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更为主办城市陕西西安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文化话语与文化传播功能。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立足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以新时期新面貌问世,在塑造中国电影文化品牌的同时,于主办城市陕西西安带来前所未有的形象构建机遇,在吸纳外来友人、交流中外文化、展示本土特色的过程中,以文感人、以文交友、以文传情,树立起独属的文化品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似一座丰碑立于世界之东,于世界电影节夹缝中横空出世,向世界讲述着中国话语、传达着中国实力,亦是为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争得了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宣传自我、展示自我、弘扬自我的话语权。同时,这种话语权呼应着西安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方方面面,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载体,走出本土,面向全国,融入世界,实现文化层面的国际性身份建构,赢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同,共铸丝路精神。
举办国际电影节既是地缘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形象推广的天然平台,因此举办城市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选择在千年古都西安举办。西安市在古代称“长安”,它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并且时间也最长的都城,更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城中的每一处砖瓦城墙,都浸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约公元前140 年,使节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们首次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又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出发点——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老井》《西安事变》《红高粱》以及“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等大量优秀影片,培养出了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谢飞、巩俐等一大批著名电影导演和艺术家,为国内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作出了扛鼎贡献,也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电影节塑造文化品牌,品牌联想建构城市形象。凭借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契机,西安有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关注,有助于汉唐古都重新确立在新时代的国际定位、优化城市品牌、科学推介城市形象。符号表达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官方LOGO 以西安的地标性建筑“钟楼”作为视觉主元素,材质表达上使用“丝绸”作为副元素,勾勒出楼体飘逸灵动的线条,象征西安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鲜明、典雅、意蕴丰富的古都文化符号,在形成电影节的视觉记忆的同时也成为西安宣传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古人常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风雅内涵、文学美感、地缘文化亦或者是历史底蕴上来考究,西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给予了西安这座西部中心城市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值此良机,借助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全球、全媒体传播,有助于将千年古都西安打造成为继京沪后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优秀的文化节事活动,往往塑造优雅的文化名城。放眼全球——法国拥有名城戛纳,德国拥有名城柏林,意大利拥有著名的威尼斯,那中国呢?西安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历史缩影,其文化景观和城市形象的建构有重要价值,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仅仅是关于丝绸之路的电影节,也是推动西安城市形象建构的电影节。因此,充分激活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优势,理解丝路电影节与依托城市的互动关系,构筑丝路沿线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是该电影节举办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和文化内核。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凝结了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已然成为叩响各国交流之门、唤醒各文化圈民族记忆的文化载体。未来,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文化图腾,必将打造中国电影品牌、活跃中国文化市场、弘扬中国民族精神,以此辐射沿线各国,更好地将国家理念转换为文化理念,将政治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实现地域文化至国家文化乃至全球文化的纵向延伸,以及文化领域向政治、经济领域的横向拓展,构建国际视阈下的国家精神、政治理念与文化身份认同。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肩负着传播“丝路精神”的时代使命,构筑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基础。未来,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应继续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思想,发掘其地缘文化优势,为提高我国的文化安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水平,促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多元文化格局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