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珺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王国维在传统戏剧研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所著《宋元戏曲考》在我国传统戏剧研究界影响广泛,并成为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的重要基础。而叶恭绰则在继承王国维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文化学、行为学等角度出发,探究了传统戏剧在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特征和特点,明确了中国戏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人文内涵。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在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阐释了我国明清时期戏剧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归纳和总结了戏剧的基本表现形式,并将其与日本传统戏剧相结合,探究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对日本戏剧发展的影响。而胡忌在《宋金杂剧考》中探究了宋朝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对戏剧创作的影响,并阐释这种戏剧影响对戏剧流派形成与发展的推进作用。虽然我国的传统戏剧研究诞生不久,然而却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不过纵观传统戏剧研究的脉络及成果,依旧能够发现诸多的缺憾。
首先在戏剧起源的层面上,我国大部分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当代戏剧的起源是“歌舞”。虽然该说法较具权威性,也是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提出的,譬如“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然而王国维所指的“戏曲”具体是什么?结合《戏曲考源》全文能够发现,王国维所指的“戏曲”具体指“以曲代人言”的曲调或词调,而非当代学者所探究的“传统戏剧”中的“戏曲”。通过理论研究与文献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我国古代的戏剧和歌舞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歌舞并非是传统戏剧的起源。而戏剧由于其所独有的特征和内涵,决定了其本质是“故事的扮演”,所以《南风》《弹歌》等歌舞都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其次在戏剧建构的形式上。戏剧的本质是故事扮演,拥有文学、表演、音乐的三重特性。如果缺乏文学这一特性,将会使其变成歌舞。而将故事性融入到歌舞表演中,便会使歌舞转化为戏剧。所以在我国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是故事,而非以音乐艺术为主的歌舞,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最后在传统戏剧的特征上。我国传统戏剧通常以“唱”的形式展开,因此“唱”是我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特点。然而“唱”的特点,又是我国戏剧区别于西方戏剧最突出的特点,即与西方戏剧相比较,“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探究中国戏剧本身的规律及内涵特点时,就不能将“唱”作为首要特征。而“唱”的起源较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剧的起源则需要以故事扮演为标准,追溯到楚汉时期。所以抛开“唱”的特征后,我们会发现我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史并非“曲腔史”,而是以戏文为主的“故事扮演史”。由于我国传统戏剧研究混淆了戏剧和歌舞的关系,将曲腔史作为戏剧史,故导致传统戏剧的研究方向发生异变,甚至导致与戏剧无关的歌舞研究融入到戏剧研究的范畴中。这种缺憾,如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填补,则会使我国传统戏剧研究出现“不够完善”“不够严谨”的问题,进而导致传统戏剧研究陷入“理论研究”的困境。
纵观我国戏剧研究的“内容”“理论”及“内涵”能够发现,当前的戏剧理论研究普遍倾向于作家作品及表演现象。而忽视戏剧本身的“结构”和“构成”。王国维曾指出传统戏剧传播的理论研究是“用之于实践”。如果忽视实践应用,而大谈戏剧,就会使戏剧研究丧失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虽然作家作品及表演现象在传统戏剧实践的层面上,没有突出的功能和作用,但在社会文化研究、戏剧历史研究的层面上,却拥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可详于表演现象和作家作品,又会使戏剧研究的实践性慢慢削弱,甚至慢慢沦为“空中楼阁”。注重戏剧“体制”“结构”及“构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戏剧的现代化传播与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譬如元杂剧与英国戏剧的结构是否相似,是否存在相同点?探讨类似问题都能帮助现代戏剧人更好地创新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通常来讲,莎士比亚的作品几乎都以“三一律”结构为主,即三幕式结构(开头、发展、高潮)。而我国元杂剧则以“折”为单位,来划分不同的戏剧场景和情节。但如果以戏剧创作的角度来划分,中国传统的元杂剧也拥有较为清晰的“三幕式”特征。而在传统戏剧构成上,我国传统戏剧要素较多,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武术”“美术”“舞蹈”“音乐”“文学”等要素,是集“打”“做”“念”“唱”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在唱腔与曲调应用上又涉及诸多的艺术要素。加强对传统戏剧构成的研究,能够帮助其他领域的学者更好地研究和探索艺术要素的发展方向(如音乐艺术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等)。但当前的传统戏剧研究却忽视了戏剧的结构和构成,使传统戏剧研究的成果只局限在戏剧发展的领域上。而在演出体制上,我国原有的传统戏剧研究者普遍缺乏对“剧班团组体制”“多组人物的表演体制”及“戏剧演出的特殊组合体制”的研究,或者研究极少,不够深入。甚至在体制研究的过程中将“角色”“人物”“行当”混为一谈,难以深入地探究中国传统戏剧的“展现形式”和“运作机制”。而缺乏对戏剧体制的研究,便会导致传统戏剧在现代化呈现与发展中缺乏支持和根据,致使传统戏剧研究流于“戏剧史”研究。此外,结合我国百年来的研究成果,能够发现,戏剧文学的著作颇多。戏剧学者和专家在此方面花费的功夫最大、时间最多。但戏剧文学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呢?即戏剧作家及戏剧剧本。并通过“评议褒贬”“考证源流”“内容介绍”等形式,对戏剧文学进行研究。其中对戏剧文学的“创作规律”“创作要素”及“形成要素”,则缺乏考究,忽视其在创作与实践层面上的价值。纵然通过各类视角对戏剧作品及作家进行考究,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其现实意义是什么,现实价值又是什么?缺乏现实价值的理论研究,必将导致传统戏剧的功能性和价值性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传统戏剧研究难以取得大的发展。因此在戏剧发展的角度,不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戏剧研究,是我国戏剧研究的又一缺憾。这种研究缺憾与我国学术研究的传统理念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想弥补这种缺憾,还需要从我国学术研究的环境、氛围及理念等角度出发。
现阶段我国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表现”及“总体构成”的研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并且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层面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戏剧研究,还难以成为学家愿意“思考”与“探究”的课题,进而导致我国传统戏剧研究普遍以“表演”“文学”“历史”为研究界限。而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我国传统戏剧研究者虽然以戏剧表演和戏剧文学为标杆,但具体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却局限在“表演技能”“文学文本”及“曲腔史”等层面上,呈现出只研究“表象”,而忽视“真理”的状态。这些缺憾导致我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研究体系、研究机制和研究方向出现种种问题和弊端,致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戏剧研究”这个学科是不是能真正建立起来,或发展起来。现阶段,我国学界传统戏剧研究都是沿用“既成事实”的学说观点,这些“既成事实”的观点,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又逐渐成为学者“强解释”和“强说辞”的装饰,难免给人以“论据不足”之感。此外,还会使中国戏剧研究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致使戏剧学科丧失“活力”,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想切实解决此问题,就需要改变这种研究态势,从理论创新、观点创新的角度出发,增强中国戏剧学科建设的力量。但在研究方向上,中国戏剧学科依旧停留在表象上,只是从表象来探究戏剧的“基本功能”“基本结构”及“总体构成”,从而忽视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艺术价值。如果说当前的研究是从表象探究本质和属性的话,那么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呢?答案显而易见。即传统戏剧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及其创作过程。但我国很少有人能够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历史环境研究与创作过程研究上,缺乏对剧作家创作理念、思想及观念在社会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考量。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缺憾主要体现在“戏剧史与曲腔史的辩证关系”“戏剧研究的侧重点”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层面上。阐述这些传统戏剧研究上的缺憾,并非要批判我国传统戏剧研究的不足,而是要纠正戏剧研究的方向,明确戏剧研究的内容,增强我国传统戏剧研究的实践性,使其与相关学科建立联系,真正地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