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颖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河畔公寓的疯狂》(也有译为《河畔与疯狂之间》),该剧以美国的纽约市为背景,剧作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于1994 年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一名退休白人警官枪击了一名非裔美国人。故事发生在纽约的环河路附近,沃尔特·华盛顿老爹曾经是一名黑人警察,但在一次下班之后穿着便衣在酒吧喝酒时,被一名白人警察所伤,当时白人警察嘴里喊的是黑鬼。老爹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辜的非裔美国人,他不愿意向市政厅妥协,坚持了整整八年。在老爹沃尔特的公寓里,寄居着沃尔特自己、沃尔特的儿子朱尼尔、朱尼尔的女朋友露露以及朱尼尔的朋友奥斯瓦尔多,而这些人成了沃尔特的软肋,警察利用他们违法犯罪的事实恫吓沃尔特向政府妥协。除了种族主义,这部剧还展示了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概念,这种家庭关系是由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老爹同情两个年轻人,一个酗酒的小偷和一个放纵的年轻女孩,接受他们住在他河边的公寓里。最后老爹被一位欺诈的教堂女主人探视后,从身心残疾中恢复过来。在解决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后,他离开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场官司降低了他作为纽约市前警官的地位和自豪感。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对待,从而形成所谓的种族优越与劣等的区别,以及优越种族对劣等种族的歧视。此外,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种族的特点来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并以敌对、迫害和不平等的待遇对待种族。种族歧视大约始于古罗马帝国时代,其现代形式始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歧视行为包括种族隔离等。南北战争之后,尽管林肯发布了解放奴隶的法令,但种族歧视的文化根源并没有消除。在南北战争之后100 年间的美国社会中,一些基于种族歧视的、看不见的种族隔离社会规则在美国南方社会盛行。结合2020 年美国发生的弗洛伊德事件,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构成了这整部剧的社会背景。
剧中的沃尔特·华盛顿老爹是一名黑人警察、退伍军人,作为一个黑人,从70 年代末就在警局工作,即使职业上没有获得高升,但依然表现优异且英勇。面对激烈的斗殴,能英勇地稳定局面;面对烂醉如泥的罪犯,能耐心地满足他的要求,甚至会在罪犯濒死的孤独时刻陪他抽烟喝酒。但是,种族歧视在美国的大多数人心中,已经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当无辜的老爹下班在酒吧喝酒时,白人警察对着老爹连开了六枪,嘴里甚至还喊着“黑鬼”,对于白人警察来说,他会枪击一切黑色的东西。结合2020 年美国发生的弗洛伊德事件,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所以老爹沃尔特不愿意向市政厅妥协,因为这不仅是沃尔特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黑人种族的问题。所以八年了,沃尔特没有向市政厅妥协,他不愿意低头,保持一颗坚硬的心。以上种种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依旧根深蒂固的图景,种族歧视依旧是美国历史进程下的社会规则。
代际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重要部分,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道德体系。弗洛伊德指出,“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充满矛盾,具体表现为‘爱与恨’。儿子视父亲为竞争的对手,因此产生仇恨和嫉妒等心理。但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儿子感到依恋和对父亲的温柔。这两种心态共同构成了儿子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并与父亲的权威产生了认同。出于对父亲的钦佩和爱戴,儿子希望获得父亲的地位并受到尊重;因为他想像父亲一样,所以希望父亲离开这个位置。”许多相互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父子关系因此错综复杂。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父子关系的发展会经历崇父、反叛、最终和解的阶段。
父系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这种意识就是对父亲形象的书写。在正常情况下,父亲的角色通常兼具传统的道德和英雄主义情怀,反映出时代感的卓越品质。对于奥斯瓦尔多和露露而言,老爹就像一个亲生父亲而存在,他们敬重且拥护老爹,并亲切地称呼为“老爸”。奥斯瓦尔多充满着不幸,因吸毒而被拘留,在他亲生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傲慢又小气,只配在下水道转悠的混蛋“瘾君子”。在这座公寓里,老爹作为他的父亲,是奥斯瓦尔多成长过程中值得尊敬和崇拜的父亲形象。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和谐的父子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和延绵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渴求获得父亲的权威、地位和力量,父亲则成为了儿子斗争和反抗的主要对象。老爹的亲生儿子朱尼尔是一个经历过离婚,而正与妓女谈恋爱的“折扣店”盗窃犯,整日在外面到处游荡,他叛逆以及不理解沃尔特为何一直坚持诉讼,甚至将母亲的死归结于老爹沃尔特。在这里,剧作家更加突出的是父子伦理关系的迷失,年老的沃尔特因为八年前的枪击事件导致生活一团糟,妻子生病去世,律师们花光了钱什么也没干,而这一切诱导了朱尼尔与老爹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朱尼尔否认父亲的内在价值,不理解父亲,更谈不上对父亲有多少感情。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老爹生病,朱尼尔陪伴在病床旁,两个人通过聊天解开心结,在了解父亲的苦衷之后,朱尼尔的反叛心理才逐渐消失,父子关系得到缓和。在故事创造过程中,最常见的叙事方式是父亲和孩子由于特定原因而存在代际冲突,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实现和解,当故事发展,父亲的形象发生变化时,儿女们重获对父亲的尊敬,实现了父亲和孩子形象成长的目标,最后,实现了父亲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和解。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盛行的哲学和文化趋势之一。它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人的存在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他总是与外物和其他人保持经常接触。但是,当他被抛弃在世界上与他人同在时,他总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对他而言是陌生的、疏远的,并且感觉到他处于孤独和无家可归的状态,因此,他与外物的各种关系充满了烦恼、焦虑。萨特的存在主义完美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人类的处境和生存的现实。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要点是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上述三个方面在《河畔公寓的疯狂》中都有充分体现。
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是萨特自由选择理论的核心。“我们除了自由外,没有其他本质;自由在人类诞生之初就与我们的天性联系在一起。”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人类的自由是有目的的,不受任何外部条件的限制,人类可以通过个人意图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萨特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选择。我们总可以选择,但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我们不选择,那仍然是一种选择”。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无论是由于生存现实或困惑而被迫做出的被动选择,还是主动选择不做出选择,这都是人们所无法避免的选择。无论选择如何,都必须承担责任,因此在做出选择时,人们无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挣扎和痛苦。受害后的沃尔特想寻求正义,想寻求权利,这种权利是与自由相关的,因为一个警察在下班后可以前往任何场所,不能因为他前往了酒吧就应该被白人枪击,所以沃尔特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坚持了八年,依旧不愿意与政府妥协。
萨特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表明了责任。他认为,面对自由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但是人要为自己和他人负责,因为在选择时,他们自己和普通百姓还有其他选择。“人注定有自由,肩负着整个世界的重担;他作为一种存在和自我的方式,对世界负有责任。”因此,人们无法逃脱责任,必须对自己和他人的选择负责。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寄居在公寓里的各式各样的人自然是屡见不鲜,而住在沃尔特公寓里的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不幸。于是,警察开始对沃尔特采取软磨硬泡的方式,企图说服沃尔特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当两位警察发现沃尔特软硬不吃时,他们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他们恫吓沃尔特,只要沃尔特不签字,他们就抓捕朱尼尔等人;另一方面他们承诺只要沃尔特签字,就可以抹去朱尼尔等人的犯罪记录,并愿意付给沃尔特一万五千美元的补偿。此时沃尔特已经不如最初那么强硬,因为他开始和卡罗中尉讨价还价。一旦讨价还价,就意味着沃尔特选择放弃一些东西了。沃尔特最终还是和卡罗中尉谈成了,并尽可能多地获得了一些“战利品”,除了警察许诺的东西之外,还获得了卡罗中尉与奥康纳警探的订婚戒指,价值三万美元。无论这个协议让沃尔特获得了多少补偿,但沃尔特依然是在一种压迫下才签订的,他看似可以自由选择,实际并不是。因为一旦选择了反对,他的亲人将受到牵连。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但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外在现实、本性和他人的影响,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自由。尽管最终沃尔特似乎摆脱了这一切,去远方旅行了,但这事实上是他无奈的抗争。
《河畔公寓的疯狂》中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老爹的这所公寓里,这是一个美国移民家庭的缩影,全剧充斥着各种冲突和矛盾——种族、代沟、权利、抗争、自由,剧作家给观众和读者展现了一个荒谬的美国社会,通过一个黑人警察惨遭不公的形象塑造,深刻批判了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