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2021-11-14 14:51:25
戏剧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张 馨

(山西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根据《规划建议》,到2035 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中一项任务是,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舞蹈艺术是文化艺术产业的一种,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舞蹈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机遇,又是一场重要挑战。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没有掉队,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彰显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显示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发展方式。融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方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千年,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持续开拓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应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应借鉴、吸收、融合现代元素,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既注重发扬自身传统特色,又积极接纳优质的现代文化。

一、何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何为融合?《现代汉语词典》将“融合”解释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文化融合即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融合,即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因素相互碰撞、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合而为一、融为一体。

二、为何融合:技术与需求的推动

舞蹈这一形式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存在,舞蹈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模仿,模仿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和自身的日常活动,以此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形式。模仿既是一种复制粘贴,也是一种最初级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形式。

21 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求新求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不同的审美造就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多数年轻人眼中,追求“新”是共同的想法,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他们的审美并不相符。守旧让所有东西一成不变,保留它最原始的样子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保护;逐新是对发展进步的渴望,追逐新的东西,是对时代的敬重与仰望。二者无关对错,只是看法不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至今,离不开改变与充实,舞蹈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需求息息相关。需要祭祀,就产生了具有祭祀和原始宗教性质的舞蹈;有了战争,就产生了原始战争和氏族类的舞蹈;人们在劳动时需要动力,生产劳动型的舞蹈应运而生。那么,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否能跟随时代而进步,因当代人的需求而改变呢?

季羡林先生说过:“文化一经产生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更高一层的文化。”舞蹈也是一样的,要想让民族民间舞蹈更加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相渗透,就要让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加快融合步伐,让民族民间舞蹈与丰富的现代元素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三、融合之误区:过于追求时尚

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难免有错误的产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不可避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历史文化衍生出绚丽多彩的传统舞蹈,这些舞蹈将中国56 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中国的传统舞蹈鲜活至今,也让各个民族的特色舞蹈不断发展繁衍。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基础均来自创造该舞蹈的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族本体,本民族人民自我观赏的方式保持了本民族舞蹈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所特有的文化功能。传统舞蹈发展至今,积累了丰厚的民族资源和传统文化,在发展融合的过程中,需注意不要过分追逐现代元素而忽略舞蹈本身的精华与内涵。

时尚是现代人的追求,很多学者推崇将时尚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蹈。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融合,不考虑实际情况的融合,不参考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融合则是不提倡的。西藏舞蹈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丹增贡布在《舞蹈》2020年第3 期上发表的《描绘人民精神风貌,反映时代前进步伐——对西藏自治区歌舞创作的思考》一文中提到,“西藏专业文艺团体编创了一个关于牧区女子的舞蹈,为了追赶时尚,服装袒胸露背,藏袍围裙敞开舞动。当时的中国舞协会主席说:‘他们在牧区演出不冷吗?当地的老百姓有什么感觉?’”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充分说明了舞蹈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文化风俗,否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众所周知,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当地的牧民都穿着各种皮制衣物,头戴狐狸皮帽子,身穿羊皮衣,腰上系着虹纹彩裙,而农区的人们穿戴和牧区的人们不同,这些服饰穿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都有关系,不能搞混。

俄国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的本体是生活,以生活为原型,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是舞蹈的一部分,脱离生活的舞蹈是不能触及灵魂的。舞蹈形成之初,即是原始先民们对生活进行模仿。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它托起的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是舞蹈融合与发展的基础。鉴于此,现代元素须在保留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发展。毛泽东曾说,以我为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模式中,“我”是主体,其他的“洋”“陈”“新”都是对“我”这一主体的扩展性表达。失去了“我”,其他所有的“新”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四、怎样融合:形式、技术的双重融合

(一)舞蹈本身的融合

在融合上,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是舞蹈本身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现代舞作为外来舞蹈,产生于美国和德国,提倡使用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主要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自由是所有人的期盼,也是现代人的一个代名词。现代舞不是以我国的传统习俗和人民生活为基础的,但它强调自然、自由和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期盼。现代舞由清末时期的舞蹈家裕容龄带回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在这百年里,现代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动作、技术技巧等都逐渐被我国人民认可。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应融入更多外来舞种的可用元素,推动自身的发展。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著名的傣族舞蹈《邵多丽》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傣族特点的三道弯动作,在表现上结合了现代舞的元素和动感,将少女嬉戏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灯光的变化引人入胜,在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下,烘托了气氛,更加形象生动。

(二)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一方面表现为舞蹈本身的融合;另一方面表现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无线网络覆盖了千家万户。VR、AR 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AR 技术的全称是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扩增实境),它所产生的虚拟场景是对真实场景的补充,可让人与虚拟信息进行互动,能将现实和虚拟信息进行无缝对接。AR 技术可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构建成一个三维场景展现出来,与生活相互衔接。

这样的技术有利于舞蹈的学习和演出。在学习方面,过去通常使用二维平面视频进行学习,二维平面视频中只能看到动作的一个面,比较单一,对于动作的整体造型和动态,看得并不直观,只知大概,而不能学得非常精细。AR 技术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图像,学生可以像在课堂上看老师示范那样,全方位看到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同样,老师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演出方面,每一场精彩的演出都可以用这项技术记录下来,无论什么时候想打开观看,都可以像观看现场版一样,甚至可以“走到”每个演员的身边,欣赏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演,这样的形式可以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项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每一个舞台的精彩瞬间。它也可以用于舞台效果的营造,将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将不同的场景投射在舞台上,提升美感和趣味性,给观众带来震撼。

五、结语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融合了不同时代的主题元素。中国传统舞蹈流传至今,得益于不断地与不同的时代元素进行融合,吸纳新元素,融合新要素,推陈出新。与不同的现代元素融合,可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与现代技术元素融合,更加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让学习变得容易起来;与现代时尚元素摩擦,更让我们明白了传承的重要性。传承、融合、发展这三个词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发展失去了传承,就变得没有意义;传承失去了发展,迟早会被历史的潮流淹没;而传承和发展的连接点就是融合,融合的过程也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传统舞蹈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屹立不倒,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因此,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的创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服务,为建成文化强国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蹈民族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戏剧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草原歌声(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