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雪
(辽宁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更加丰富,更为多元,如在音乐艺术层面,钢琴表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当我们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某某钢琴机构”的广告牌比比皆是,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钢琴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当每一个家长将希望寄托于钢琴机构的培训和学习时,无不是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但面对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家长孩子的急于求成,以及机构商家的恶意营销,大多数孩子更像是机械学习的工具,弹对音,不卡壳,过度的强调技术性操作,似乎成为了钢琴表演中的唯一审美标准。笔者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家孩子已经过多少多少级了,你们孩子呢?”似乎“过级”已经成为家长们炫耀孩子钢琴水平的资本,笔者并不否认“考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演奏者练习的积极性,某种意义上能够体现钢琴演奏者现阶段的演奏成果,但笔者确实也领略过一些考过高级等次的钢琴演奏“大师”的“风采”。如果仅从旋律流畅的程度来看,倒也无可非议,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思忖良久,这样的疑问仍然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音乐会听到了相同的曲目,但这次给笔者感受却截然相反,笔者被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技巧,生动的舞台表现力和卓越的情感表现所深深折服,作品所带来的行云流水般的酣畅淋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也解开了心中的困惑:两位演奏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由于自身的美学素养不够,无法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而后者却能够将音乐旋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赞不绝口。
因此,钢琴表演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实践活动,唯有遵守美学原则,树立正确的音乐美学观,提升音乐审美情趣,才能站在音乐美学的角度,实现情感与技法的完美结合。
所谓音乐美学,实际上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门类,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在音乐领域当中,音乐美学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和音乐审视活动。正如冈察洛夫所说:“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足以见得美学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钢琴演奏艺术中,具备良好的音乐美学修养是弹好钢琴的先决条件,深厚的美学素养更有助于演奏者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名缺乏灵魂的歌者会使最杰出的作曲家的作品显得呆板,甚至滑稽。”这其中的“灵魂”,除了音乐表演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还是针对音乐的美学修养。只有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才能深入挖掘音符中潜藏的难以言喻的情愫,才能尽可能地理解、体验作曲家创作时的感受,从而让自己对作品的表达更为充分。同时,在钢琴演奏技巧上也要始终以美为宗旨,以保证演奏过程的尽善尽美,当然这两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美学素养无法脱离技巧而独立存在,因为没有技巧,就不能够演奏出动听的“声”,而技巧更不能脱离美学素养,否则就会导致双手沦为弹奏的工具,无法表达作品的“情”,只有真正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艺术境界。
任何一部伟大的钢琴音乐作品的诞生都被它当时所处的时代赋予了独特的魅力,有着与众不同的时代印记。在钢琴演奏中,对作品的表现必须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也是钢琴演奏中颠簸不破的定律。钢琴大师霍罗维兹曾告诫后人,“钢琴家在研究和演奏一部作品时,必须使自己沉浸或进入到产生该作品的文化与时代中去。”一位合格的演奏家需要积极地探索作曲家所处时代的音乐风貌以及作曲家的成长路程与经历,使自己真正与作曲家融为一体,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尊重原始乐谱的基础上,如果一意孤行,高度的“二度创作”不仅是对原创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时代的不尊重。
当然,每位演奏者都会被他自身的个性,所受专业教育的经历,所处时代的审美支配,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融入当代的特点,以他们独特的见解对作品进行诠释。他们的演奏为历史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历史性的作品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尊重历史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审美,融入时代精神,才能够使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精湛的演奏技巧与超脱的音乐表现是一场完美的钢琴表演中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位卓越的演奏家的必备技能,两者可谓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技巧为艺术表现服务,而艺术表现又为技巧增添色彩。如果只有空洞的炫技,音乐将会是一堆华丽音符无意义的堆砌,而单纯只追求音乐表现,忽视了技巧性的作用,亦无法体现音乐作品的价值,只有将二者相结合,不断开拓音乐的内在情感表现力,以音乐抒发感情,用技巧缔造氛围,才能给人以余音绕梁般的感受,才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音乐审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性活动,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对乐曲做出不同的解释和表现,从而给听众以不同的影响和感受。而钢琴表演作为音乐表演的一个分支自然也不例外,这也就造就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一方面,演奏者要忠于作品的本来面貌,遵循乐谱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反映作曲家最初的创作动机,另一方面,世界钢琴大师冯川曾说:“音乐在哪里?音乐在音符的后面。音乐的意义在于:当你翻开乐谱时,你从它的后面而不是从它的这一面揭示出它的精神所在。”这充分表明,我们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每位表演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领悟力,因此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所呈现和表达出的内容也是异彩纷呈的,好的二度创作需要演奏者以充沛的热情参与,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死搬硬套,在表演过程中,既要保持创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时投入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色,将自己的所感所想付诸于手,准确而完美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乐曲的演绎会产生不同的二度创作,对于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李斯特的作品《钟》的演绎,钢琴家郎朗与李云迪各自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都被演绎的精彩绝伦,但却各有千秋。李斯特的演奏风格细腻婉转,能够根据音乐情绪塑造极富张力的声音,郎朗的肢体语言丰富,对声音的层次、音色的控制、强弱的对比非常明显。但无论是怎样的演绎,创造性始终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必须潜心研究原谱,探索作曲家当时的真实内心,遵守原作的基本精神,使真实性、创作性二者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培养审美修养首先要加强音乐理论的知识涵养,健全的知识储备能够加深演奏者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使演奏者更为准确的把握音乐的类型,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精准分析。演奏者可以根据调式、节奏、速度、和声、音色等判断一段旋律的音乐情绪,再结合创作者的生存环境等因素,就不难感知到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同时,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已有知识体系。只有在浩瀚的音乐世界中不断积累、追求,才能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入音乐美的境界。
审美知识的积累也是提高音乐美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演奏者只有大量积累审美知识,锻炼对音乐情感的领悟和表现能力,从而在审美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格,才能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例如伟大的波兰钢琴家,波兰钢琴表演家帕德雷夫斯基,他的演奏不仅掌握了完美的触键方法和技巧,更以其丰厚的审美经验控制着其技巧的表现,注重作品的音乐形式和艺术内涵,钢琴演奏纯净细腻,独具新鲜感和创造性,被人们誉为“最了不起的巴赫诠释者”。
文学与音乐同属姊妹艺术,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没有文化滋养的音乐艺术如同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对文化素养的系统性学习,有助于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正如现在所形成的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新的学科内容,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音乐知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的,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钢琴表演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音乐文化,更折射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演奏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开阔文化视野,才能将作品中蕴藏的文化价值、美学内涵展现出来。同时,音乐不是理论艺术,必须通过聆听、编创、表演、鉴赏等实践活动获得真实体验,所以在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我们还需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将所学所感真正运用于表演,进而升华自己对美学的体会和认识。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演奏家要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将理性与感情、技术与情感相结合,这才是艺术的最终目标——美感的获得”。任何钢琴技艺卓著的演奏者不仅需要精湛的指尖技巧,还需出色的领悟力,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表现力,深厚的人物底蕴等等,只有演奏者有意识地遵循着音乐美学原则,不断丰富审美经验,提高美学素养,才能让自己的演奏水平迈上新台阶。
注释:
①《2007 西安·中国西方音乐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中姜筑的文章《从表演角度谈对西方音乐作品解读》第111-160 页。
②冯川.世界钢琴大师自述[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1997.
③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