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嵬玮
(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26年历史。电影的出现是一场技术革命。它首先将静止图像变成连续的影像,一举成为视觉艺术的主要呈现形式。随着声音的加入,更增添了对人类听觉感官上的刺激。电影作为视觉和听觉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电影发展从无到有,历史上经历了诸多次“革命”。它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为了从虚构到真实,再由真实到虚构。经历了百年的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技术的发展也随之不断更新,成就着电影本身的技术性与艺术性。随着西方国家电影工业迅猛发展,电影在追求影像本体故事内容的真实性的同时,也在利用数字技术的革新构建新的电影表现形式。但是,所谓“真实性”都是在一个虚构中完成的。
何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就是通过视觉暂留,将连续图像印在胶片上,再用光电的方式把图像投影出来,图像也从胶片上放大到适合观看的黑暗的空间里。人们清晰地看到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物发生的故事。歌舞、肢体表演从舞台搬到银幕,传递着思想、情感、观念与感受。这种“真实”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电影真实地表达了社会现状,也成了人们生活的娱乐需要。
视觉图像载体集中到胶片,胶片不仅是图像载体,它也是摄制技术的载体;也是放映技术的载体,更是电影技术的载体,电影的代名词。数字化成为改变胶片承载的最终变量,电影也随之进行了数字转化成果。然而,一开始数字电影的图像呈现并不能达到胶片的效果,模拟胶片一时间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胶片被视为图像视觉呈现的最高级别。从摄制技术的角度来看,胶片的尺寸决定了光学呈现的效果。例如,成像面积、曝光范围、景深、色彩反应等因素。在图像分辨率、宽容度、色域范围这些提升图像质量的硬件条件下更是碾压数字技术。从电影制作流程上,一直延续着严谨的洗印工艺、胶片配光、胶片剪接。从放映技术角度来看,光电放映技术更是无可替代。此时的电影创作仍处于胶片的优势时代。
电影数字技术本着丰富创作手段,实现了一些胶片工艺所不能达到的功能。计算机渐渐介入胶片工艺流程。人们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影后期制作,将胶片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入计算机进行“二次创作”。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工艺中图像和声音处理的时间效率问题,使得数字化处理变得更有效率,呈现效果更为出色。2005年“数字中间片”工艺流程开始介入传统电影工作流程。2006年电影《云水谣》就是采用该技术完成电影后期制作。该片用胶片拍摄转换成高分辨率图像,完全采用数字化后期制作,最后转制成胶片拷贝发行,解决了传统工艺中胶片容易产生划痕与损伤,造成很大难度上胶片调光的问题。其色彩在国际标准规范下得到有效的优化处理。影片中的画面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还原了真实的色彩。此影片也让观众对电影的视觉感受有了极大的改变。在电影工业流程上,该技术只是完成了后期制作的关键阶段。同时在这个阶段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高分辨率数字图像大数据处理;软件之间交换数据信息衔接;计算机处理“所见即所得”大数据的能力;传统拷贝与数字放映技术等诸多技术瓶颈都急需突破。各大厂商更是推出众多数字电影摄影机,但是最大的技术限制分为三种:第一,图像分辨率。由于胶片图像分辨率接近4K,数字电影摄影机只能记录HD高清图像,无法达到胶片的图像分辨率。第二,记录方式。磁带记录,成本低、数据安全,磁信号需要再次转换数字格式;硬盘记录,成本高,需要现场存储大量数据;半导体记录,成本高,记录时长较短。第三,色彩表现。比较依赖感光元件和白平衡,少数摄影机需要硬件色彩转换器。具有以上众多技术问题的数字电影摄影机一直被人们诟病。2007年,RED公司推出了“RED ONE”第一代数字电影摄影机,这款摄影机拥有感光元件4K成像像素;兼容所有电影镜头,甚至是照相机EF镜头;大容量高速存储卡;更高级颜色转换系统。意味着全世界唯一能和胶片媲美的数字产品出现了,引起电影业界的广泛轰动,这也意味着电影将进入全数字时代。新技术一定带来新突破。2009年电影《阿凡达》以4K、3D立体、面部捕捉、三维动画、IMAX等高科技数字技术赢得巨额票房,标志着数字技术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该片可谓是开发了多项电影数字技术,甚至某些技术是专门为该电影所设计。其数字技术至今仍是世界领先。现阶段电影创作均以4K为摄制技术标准,以4K数字放映为放映标准,关于科幻、魔幻、奇幻、悬疑、动作等多种电影题材均有3D立体版本,IMAX巨幕放映版本。从数字技术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利用4K3D立体技术在电影视觉呈现方式上有着巨大改变。2020年美剧《曼达洛人》,采用XR技术和数字虚拟制作,把虚拟图像显示在LED软屏上进行拍摄,解决了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合成与融合问题,这又是数字技术给电影中的视觉艺术一次更新。真实的视觉体验,虚构的电影中的故事、虚构的绚丽多彩的场景、虚构的科幻美丽的虚拟视界,这种虚构的基础就是电影艺术性的表达,开创了视觉特效电影美学审美标准,逐渐让观众认同电影中的虚构形式,追求虚幻视觉效果体验。
电影制作的划分更为细化:数字摄影、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后期编辑、特效合成、虚拟现实、后期调色、数字发布、数字拷贝。这将对电影创作本身的叙事表达、结构框架、呈现形式等诸多手段增加很多新的创意作品,并且可以针对叙事故事本身设计新技术为电影服务,甚至正在尝试突破人类的视觉感官极限。人们认为“人眼”是真实世界唯一显示装置。所以,摄影术诞生到现在都在以实现“人眼”作为标准。甚至有很多视觉艺术家在探索“人眼”视觉感官之外的视界。数字媒体艺术家不再坚持更为纯粹的数码影像,而转为利用更高质量的图像传递视觉效果。虽然,这些艺术门类不同却在视觉呈现效果中找到共同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满足人们的视觉贪婪,让人们开始对未来充满虚构和想象。
数字技术目前已在五个维度上提升画面质量。第一,数字图像拾取高分辨率8K~12K影像,早已覆盖“人眼”可见的范围。第二,帧速率。由于电影基准帧率为24P,明暗反差大,运动镜头与演员运动幅度较大时,人物或者物体边缘会有抖动现象,造成视觉流畅感差等问题。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和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系列页采用了48P基准帧率。其中有大量特技镜头、三维合成镜头、大场面运动镜头等,画面清晰流畅,动画更为逼真,影片图像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不再为视觉流畅度所影响。第三,HDR(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对比度高于“普通”画面,超出SDR(标准动态范围)对比度。传统显示系统展示亮度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与“人眼”的感知范围相比,而且大多执行的高清色域,使得画面的层次较差,颜色及灰度图像细节大量丢失。这一技术最先由电视系统提出,紧跟杜比Vision推出了电影标准。HDR其实就是用来解决图像宽容度的问题,让更多视觉感知和色彩范围被数字技术识别,扎实地提升图像质量。第四,显示色域。HDR技术一部分是建立在显示色域基础之上,HDR显示的颜色范围完全覆盖高清色域,色彩空间有了大幅提升,色彩层次与对比度起了关键作用。第五,颜色位深。重新定义颜色色深,显示色深从千万色到亿万色。这五个维度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李安导演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2016)和《双子杀手》(2019)都是采用了4K3D、HDR和高帧率120P,在刚刚提到的五个维度的数字技术中应用到其中两个。高帧率120P(HFR)是该影片的新技术应用。李安导演认为高帧率应该是正常帧率。这两部电影为了提升画面质量采用HDR技术增大亮度范围,超越48P和60P的帧率,用120P高帧率记录每一个镜头。在《双子杀手》中运动中的高速列车就是高帧率的重要表现。通过高帧率技术,片中摩托车追逐与大幅动作打斗戏竟然是真人与虚拟角色。该片更是将虚拟角色发挥到极致,堪称“数字造人”,正是高帧率技术成就了虚拟角色的逼真感。但是,高帧率也带来了一定制作难度。基准帧率越高,数据素材写入写出的体量就越大,成本也会变高。高速数据量使计算机处理及硬件设备性能的要求变高,而电影摄制、后期处理、放映条件全部都需要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电影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数字技术在电影中权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其影响越来越大。电影艺术需要数字技术,视觉艺术需要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下的真实与虚构,具备技术性和艺术性,两者可以同时存在、递进、更迭。技术性真实:超越“人眼”可视真实视界的视觉感受。艺术性真实:根据对视觉艺术的美学定义,还原真实世界中光线、色彩、空间中超现实影像。它们一直为电影艺术构建坚实的基础。电影每次革命都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跃。同时,也提高了电影创作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电影艺术表现形式旨在通过视觉表现来还原真实世界,再通过虚构来搭建电影的故事架构,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统一。
自从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创作后,近十年间,数字技术缔造了影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视觉效果呈现方式递进式增长,大大地提高了电影制作的成本,而电影作品内容才是创作核心。电影以构建故事为主,以镜头语言来叙事,以人物情感表达、传递思想。数字技术的干预让电影制作变得更具有创意,实现了很多难以达到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技术也成为电影画面新的构成元素。画面需要真实还原、真实模拟、真实表达、真实展示,电影创作需要真实与虚构做为电影艺术的基石。因此,数字技术使得电影变得更为真实。
基于现在电影技术手段,人们对未来影院也充满了想象。从听觉上追求全景式声音体验,从视觉上追求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基于人们追求多元化的感官体验和更丰富的影音需求,视觉艺术家也在对未来数字媒体和科技结合,尝试沉浸式影院、全景影院、自导式影院、交互式影院、VR/AR影院等新技术讨论。
沉浸式影院。电影早期就有尝试沉浸式影院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是一种未来的设想。今天,我们可以将四面体或者多面体作为影像承载体,并配合立体眼镜来呈现虚拟空间,使观众四周以及脚下都有图像,从而创造出完全的沉浸式3D体验。但这样只是改变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观看习惯,观众已不再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艺术家结合技术创新手段,将“木偶”处于虚拟世界的中心,其所有关节处都装有传感器。观众可以通过操控“木偶”的身体,来实现影像与声音在环境中显现,这也是一种交互性的新的尝试,是靠观众的主观体验来完成交互,这也是当下对沉浸式影院中交互形式的重大改变,也为未来电影在沉浸式影院中制造新的体验,提供新的思维逻辑。
2015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关于对文化和未来的想法,也提到沉浸式视觉体验“凡尘净土莫高窟”。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远处光线迎来一段走廊的出现,进入走廊后完整的圆顶投影出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当观众躺下来向上仰望的时候,这种完整的圆顶中展示了敦煌的洞穴。
该项目借助于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照片和激光扫描文件将这些数据组合成一个三维模型,然后创建了一个敦煌的应用程序用于交互式360度立体投影系统。为了更好地营造敦煌石窟壁画的细节,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手电筒”,对其进行充分照明。虚拟“放大镜”这种虚拟工具,能让观众仔细观察画作的细节。通过数字技术还可以查看已修复原始色彩部分绘画中的对象,创建3D动画模型,使观众在查看绘画细节时,“舞者”也随之浮现出画面变得栩栩如生。
全景影院。1952年第一部全景电影《这是西尼拉玛》在百老汇剧院首次公映,影片中惊险的动作镜头让当时的观众受到了巨大的视觉刺激,这部电影让现实世界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全景电影再现了更加真实的体验。为此一系列的全景电影技术手段应用范围不断增大。在20世纪70年代,Jeffrey Shaw邵志飞团队为流行乐团“创世纪”(Genesis),提供了多屏投影来对图像进行扩展,为现场表演类型提供了新的方式。
根据“全景电影”的方式,在90年代,开始对全景影院的形式展开新的探索。在空间中建立旋转平台。让观众可以用360度及3D方式探索城市,用于捕捉3D全景图的特殊旋转双头摄像头系统。随着旋转平台的运动,将左眼和右眼拍摄到的照片用于构建城市的虚拟景观。在城市的虚拟景观中合成一些3D动画,观众可以任意选择建筑内部构造进行观看。
VR/AR影院。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也是未来电影的重要特征。VR(虚拟现实),从多镜头的全景拍摄,后期多镜头缝合,置于穿戴式设备进行观看。这是VR较早的创作及呈现形式,现在也融入了AR(增强现实),如在“敦煌”项目的后续工作中使用了AR技术来对其中一个洞穴实现1∶1比例的探索跟踪系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来识别位置和方向。
交互性是未来影院的基本潜力,“功夫大师”这个项目中,通过之前设置好的“功夫大师”一套剑术。让观众自己的剑跟随大师的剑舞动所产生的轨迹,来让大众探索成为功夫大师的方法。例如这个姿势匹配装置,经过训练,观众也可以成为一名剑术大师。
该项目将动作进行数字捕捉以创建一个数据库,置于一个六面的3D可视化系统来向公众展示动作捕捉数据,观众可以与数据库的内容进行互动。这种数字可视化不仅让观众获得美学上的满足,而且也是非常有用的解析工具,还可以将观众模仿的动作捕捉,并将数据应用于虚拟建模中进行比对。这种重建式的表演进行数字化让其重新恢复了生命,这种形式丰富了电影以外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也是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外延形式。
表演性影院。未来的影院具有表演性,这也是电影形象IP和电影周边的改变。例如,我们把电影的IP形象的舞蹈用3D方式录制,置于大型六边形外壳上进行背投,有六种不同的角度的舞蹈,观众可以围绕着六边形行走并从六个角度观看3D效果的表演。但实际上创建的是1∶1比例的全息效果展示,让观众对电影中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模块组合式影院,是未来影院的另一种形式,建立一个包含3万段视频片段的数据库,支持360度的全方位浏览。这是一个真正的、完全将人包围的三维图像空间,在这里观众可以选择任何视频,系统会自动搜索并排列与观众选择的视频相关的其他视频,通过拖拽这些视频可以组合自己的电影,这就像是一种叙事电影的“乐高”工具包。同时,观众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工具包尽情欣赏自己创建的电影,也可以根据人工智能选择个性化、风格化的电影剧作构成框架。在大数据的协助下,完成数据电影的创作。通过学习来创建自动影片,构建虚拟空间中的“人类社区”,以时间、事件、人物打造平行世界的全新影像。德国此前还展出过投射在一堵长250米、高10米的墙上的影像,将我们带入未来影院的另一面,它可以存在于电影之外以任一规模嵌入到城市环境中去。
在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沉浸式视觉体验、文化遗产,以及互动叙事都将是未来影院的概念。未来电影不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在放映厅,它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和你生活在一起,那时电影会以新的艺术形态呈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我们追求的真实与虚构将置于更具有想象、更具有交互性和先进性的媒介。未来电影的真实与虚构不再是体现在电影本质的呈现,而是建立在数字媒体未来影院中的重要承载形式。肆意地发挥想象空间,打造未来世界的更多可能性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