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兰 李佳欣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所谓IP,一般指的是“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也有学者称之为“知识产权”。随着“IP热”在电影行业中的不断发酵,是指可以被改编而成电影的优质内容。围绕IP这个重要的核心资源可以延伸出包括电影、歌曲、游戏等诸多文创产品,并逐步发展成为模式化、成熟化的产业链,包装成为具有商业价值与符号意义的热销品,带有衍生性质的IP概念的理解也是被泛化的,IP可以被理解是具有知名度、影响力、核心价值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
在影视行业的语境下谈论IP的开发模式,需要考虑资本热度和舆论支持的本土化理解。影视IP开发的客体也从原本概念中的衍生产品延展成为影视制片服务与其他资本文化的搭建。影视IP的开发是在融媒体发展的视域下进行的,在影视作品的创作方式、审美诉求以及流通价值等方面为基准架构产业链,围绕IP的“核心知识”进行可持续的挖掘与裂变,从而完成影视IP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过程。研究我国影视行业IP发展现状,探究其艺术生产模式,以优质的影视IP为范例,有助于引导我国国产影视艺术内容朝着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推动影视艺术的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协同发展。
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出:“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服务所构成的惊人的丰盛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再也不是形成消费动机的首要因素,大众越发选择通过消费来满足精神与情感上的认同,塑造成如今时代最丰盛的现象。在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中,赋予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与符号意义成为艺术产业转型的重要前提,加快传统艺术产业向以市场逻辑为增值考量的新型艺术产业过渡。作为艺术产业中坚力量的影视行业,在基于多维度交互、多平台融合以及多元受众需求的复杂产业现状中寻求转型。
李泽厚曾指出:“艺术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不是艺术本身能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现实生活。”消费文化的日益盛行为影视产业提供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不同层次的受众要求迫使影视文化产业向更具市场逻辑的角度进行内容的考量和商业的估值,消费文化已然影响传统电影理念的革新。具体而言,一方面,作为电影创作者选择将艺术创作思维转变为艺术生产思维,将电影的娱乐功能放置于前位,从电影的选题、编排到最后的产出发行都遵循商品生产的逻辑;另一方面,作为受众的电影欣赏者,将自身的艺术接受心理转向多样化的消费心理,由原先置于电影生产末端的接受者转换为具备一定话语权力的生产者。
IP的打造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生产逻辑,通过选取生产要素打造IP概念,拓展文本符号,延伸出相应的价值内涵,经过IP概念的“编码”与“解码”成为IP电影制造象征价值与符号意义的重要推手;通过搭建出适合IP概念生存发展的组织结构,为IP电影谋求必要的传播手段和生存环境,从而延续IP概念的消费情感,形成完善的产业模式。
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艺术生产论”是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活动,遵循消费文化、资本输出、意识形态构建为核心的生产逻辑,以“生产—消费—交换”为模式进行文化产业生产,IP概念自身携带庞大的消费市场,经过产品的符号增值产出更广泛的消费因素,以其庞大的社会粉丝体量以及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成为影视艺术助推升级的重要武器。霍尔在文化表征中提出的“文化循环”的概念,在影视IP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也显示其突出作用,通过话语体系和价值符号的编码信息不断产生新的逻辑思考,大众在解码的过程中通过融媒平台的二次传播,成为话语的主要导向,激发IP概念潜在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效益。所以,探究IP概念在内容要素提取、符号赋值、互动流通的产出模式和生产实践,对于我国影视艺术产业的资源配置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IP内容的综合开发和生产要素的选择需要基于相应文本信息的考量,消费文化影响下的艺术产业从商业属性的角度把握生产要素的提取,进而拥有更为广泛和自由的选择空间和摄取范围,不单纯局限于文本信息的固定范畴,而是向着一个文化信息的集群拓展。简单而言,IP生产要素的内容可以从宽泛的角度进行选择,为IP的内容概念注入多样化、跨领域、大规模的时代特点。相关IP内容的综合开发运营最早可以追溯到网络文学作品,出版社对旗下的“知识产权”进行探索与整合,将文学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更新运营模式和传播方式下的文本信息只需要加入核心人物和故事情节,变优质内容资源为重要的知识资本。文学作品作为IP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素材,对其内容质量、传播影响力以及商业前景都有深远的考量,早期主要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随着消费文化影响下艺术产业的升级与网络技术的繁荣,影视IP改编所选取的生产素材扩展至综艺、游戏,甚至是虚拟人物等更为广泛的层面。
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理论,核心是将商品定义为外界的对象,通过赋予对象某种属性来满足需求,并将其定义为使用价值。随着商品的广泛流通,延伸出商品交换价值的概念。作为IP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资本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实现具化和量化的演变逻辑,艺术作品通过价值创造成为能够流通的艺术商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价值增值。这是由于IP内容本身的特性而决定的,即一旦形成适于流通的IP优质内容后,并不会因为艺术生产而削弱其丰富的内容链接机会,能够在传播流通的过程中开掘新的IP内容价值增值点,以一个成熟的IP内容衍生出多个IP优质内容,助推新的产业模型。影视行业在IP内容的开掘方面侧重把握知识商品的增值属性,由网络小说《盗墓笔记》作为首要的IP生产素材,生发出包括“吴邪”“老九门”“沙海”等多个优质IP内容,而这些衍生内容又能够串联主线故事,促成内容层面的精彩联动、情感层面的有序承接。当知识商品被投入艺术生产环节后,除自身具备资本属性外,通过新媒介与新受众,把握转化成为知识资本的契机,实现市场逻辑下艺术生产的价值。
作为生产模式的首要环节,IP要素的提取需要考量其包容性、创造性以及内涵性的特质,通过将选取的优质IP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转化为生产素材,成为艺术生产链条的起点,再通过输出的优质内容转化成为符号系统的“信息集合”,不断地发掘有价值的创新点,丰富优质内容之间的链接与嵌套。在核心IP塑造的文化背景和语义空间中进行分支故事的延续与开展,塑造IP的品牌意识,在构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中拓展潜在受众,实现市场价值和商业资本的利益最大化。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而言,IP内容能够呈现综合开发与运营依托于现代化、全领域、跨专业的运营机制,IP内容得以拥有丰富多样的内容题材与链接机会,在知识商品向知识资本转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被赋予符号意义和价值内涵。究其根本是为了能够满足受众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并接受IP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提供强烈的个体意识,从而对相关内容衍生品和IP开发艺术生产的增值成果产生好感。符号化的IP内容概念在进行符号赋值的过程中能够整合符号系统中优质信息的集合,拥有广阔的衍生空间。国产IP电影正是借用影像的符号元素构建符号模型和精神价值观念,承载着从IP的原生品牌消费到观众的情感共鸣所承载象征意义的情怀消费。
IP作为一种文化信息集群,在内容价值意义的拓展和衍生层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深刻的语境,是一种蕴藏于多重感知体系内的符码信息交互的过程,即从原先单一的、符号化的IP内容开发为导向,进行多种选择与组合实现IP自身价值意义和象征含义的建构。在符号化的IP内容意义进行价值拓展与商业延伸的过程中,基于原始“IP核心内容的符号意指系统开发成为可供流通的艺术商品,通过二次“编码”的赋值与流通,产生新的知识资本价值,具备极强的情感归属性和交换特征。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中,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优质的IP内容为核心导向进行故事的改编与创作,凭借精致的动画影像与成熟的商业模式拓宽市场,除一直以来对动画电影追捧的粉丝外,还收获了潜在的受众圈层,使封神宇宙IP下的《姜子牙》《凤凰》等相关作品未播先火。已经拥有固定的黏性粉丝群体的IP内容,通过精准定位受众的观影需求、贴合受众的观影心理,在投入新的编码结构中获得情感羁绊与衍生意义。
“在投入新的内容生产体系当中,形成意指系统内的有效共振。”正是借助激发受众的欲望与认同感,进行具象化的探索和链接,不断为核心符号创造新的“编码”,最终实现符号化的IP艺术生产增值。在深度挖掘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受众寻求消费信息点,凸显核心IP的情感附加值。IP内容与受众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目标受众与潜在受众在IP优质内容的多层次拓展与衍生效果中,产生消费情感和消费心理,通过IP电影文本承载的符号价值与文化意义,实现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将以信息、理念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复制和传递知识定义为媒体的首要任务,将知识定义为媒介的核心产品。对于优质的IP内容的开发,通过符号价值和商业内涵的赋予,使其架构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模式。知识资本在与之适应的结构搭建中,需要考虑时代环境、传播媒介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与艺术生产的互动关系。
作为IP艺术生产的主体,建立跨平台、跨部门的组织化艺术生产合作有助于内部信息要素的收集与整合,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联动成为建立适配框架的重要考量因素。互联网的更新与发展自然推动了媒介融合,随之造就“二次传播”的双向互动。《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营造以“唐探宇宙”为核心的IP,在票房实力与口碑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为延续IP品牌影响力,将“悬疑”“探案”“喜剧”等元素注入整个IP的开发。同时开发相关手游、网剧、动漫等同名产品。一方面吸引粉丝保障基本市场效益,另一方面开掘新的增值点能够培养次生粉丝,为IP衍生内容附加额外收益。整个IP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资源的配置,影响受众对IP的认知与接受的程度,资源流通的配置能够引发情感的延续与传递。影视的消费与流通环节是双向互动的行为过程,在融媒视域的背景下,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自主选择,IP电影所呈现的文化诉求与情感体验实质上是需要依赖市场份额的考量。商业属性是IP影视化的最大标准,生产者立足消费心理与情感宣泄,为目标受众圈层建构文化消费的氛围,挖掘分析潜在受众圈层的兴趣爱好,尊重源IP粉丝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情感。
融媒时代下的IP,从建立选择到被赋予符号化内涵再到输出流通的全部过程中,会有多种媒体进行多元互动。碎片化的资源模式被更为系统化、完善化和全面化的多元媒介所替代,引发IP优质内容的多次传播,更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目标受众的同时挖掘潜在受众,通过多样媒介的市场数据与信息资料,影响艺术生产者对于IP进行分析和选择,为IP的流通过程提供精准化的指导。从文学文本挖掘的优质IP内容《三体》,改编相关而成的电影《流浪地球》一经上映就引发广泛关注,掀起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继而开发出相关动漫、舞台剧、手游以及实体展览,成为兼具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热门IP。融媒时代下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对于同一IP内容进行传播和共享的同时,获得媒介技术的更新与提高,在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影响下亦能推动知识商品适应市场,利于观众的接受与认可。
从艺术生产的视域角度来看,数字信息拥有灵活性、自由性与流动性的特点,IP内容的横空出世更是瓦解传统艺术生产中空间与时间的区隔和阻碍,为艺术生产的逻辑和方式增添新的认识与思考。从原始IP内容的开发,是对建立在已经具备一定市场基础上的产品进行符号化的赋值,整合多层次内容含义的拓展与延伸,通过艺术生产的“编码”与“解码”留给艺术生产想象力的空间将被无限放大,从心理强化的角度驱使受众自觉进行感情的增值与延续。在融媒时代下的多元交互信息的平台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发展目标,不满足于单向传播,而是拓展双向交互的多次传播,巩固原始IP优质内容的地位,借以发掘次级新IP素材,增强受众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
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促进和推动作为艺术产业的影视行业更新和转型的进程,IP改编影视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电影行业增添多样化的特性。内容符号化、审美大众化的IP改编影视作品,充分丰富了电影题材,也为不同类型的受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交流机会。根据霍尔提出的“文化循环”的理论,观众通过IP电影所赋予的情感认同与身份归属,在文化表征的铺排下成为文化循环的助推者,在不同的媒介与话语中对核心IP概念的拥护,完成对其背后象征符号、文化内涵、身份认同等要素的消费,在被构建、被生产的意义中赋予IP核心的“意指实践”,通过文化的外延和内涵的价值导向,IP电影拥有不同的受众圈层,能够使得目标粉丝圈层与潜在受众圈层渗透融合,促成更为广泛而庞大的接受群。
IP艺术生产发展能够助推艺术产业的升级与革新,为艺术产业的更新换代提供新出路与新思考。对于IP优质内容的综合开发与运营,自身具备潜在竞争优势,在进行符号价值与情感赋值后会延伸至更为庞大消费市场,直接对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逻辑以及商业资本运作产生影响。
在商业资本与价值审美的双向引导下,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整合文化消费的优势,运营开发新型艺术内容和产业模式,革新并赋值其优质内容,为IP概念的流通与互动环节开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更自由的消费环境。探究艺术生产视域下国产影视IP的生产模式,是立足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模式而进行,从优质IP内容的发掘,为影视文本选择更适合其发展的优质内容。作为生产链接的起点,IP概念的选取与整合需要考量包容性、创造性与内涵性的特质,扩展IP概念在影视剧作中的生产空间。在艺术消费环节,利用IP热点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商业赋值,通过影视剧作的热点IP囊括更广泛的受众市场,适配更全面、高效的生产要素,推动IP概念在艺术生产领域朝着多元化的内容意涵与多层次的价值延伸方向蜕变。IP的交互流通作为整个生产链条的末端,同时是对艺术生产模式进行新一轮的考察与发掘,完善各要素之间的链接与流通,提升适配资源的扩大与衍生,打造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影视剧爆款IP内容。
在融媒视域下的国产IP电影势必会在行业中占有一定比例,需要IP生产模式更趋于标准化与成熟化。厘清并完善影视化IP的开发体系,明确产业链的环节标准与生产模式,迎合大众对影视化的审美期待,深究故事文本的创新与改编,探索一条本土化的影视化IP的宣传营销道路,促成一个完整的、包容的、多元化的IP生产体系,细致打磨IP的生存之道,注重影视市场的影响力、文化价值的审美力、跨媒介的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