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1118)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之处,历史上与苗族、汉族交流频繁。本文将从土家族的舞蹈起源与其舞蹈分类入手,探究土家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当下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伴随着土家族人民的日常劳作、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祖先祭祀而出现,土家族的舞蹈不仅仅是人们情绪的表达,更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它背后所体现出的民族观念、民族习俗以及具备的艺术价值是本民族的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无法取代的。
土家族舞蹈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跳丧舞蹈、祭祀舞蹈以及群众娱乐舞蹈。
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跳丧舞蹈为撒叶儿嗬。撒叶儿嗬是土家族人民悼念死者并为死者送行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与汉族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家族的丧事是当作喜事办的,称之为“喜丧”。因而,撒叶儿嗬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死者的灵柩前伴着鼓点载歌载舞,并且通宵达旦,其场面欢快热烈,从侧面反映出土家族人民与汉族人民迥异的生死观。
茅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茅古斯虽不能算完全的舞蹈艺术,但因其可舞性强,动作风格突出,人们往往会将其归为舞蹈艺术。在表演茅古斯时,表演者将全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其动作粗犷滑稽,或碎步进退,屈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讲着语词怪诞的土家话,唱着土语歌。
如今,土家族的群众娱乐舞蹈主要有摆手舞与巴山舞两种。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舞蹈,其节奏鲜明,舞姿朴素,以摆手、送胯为主要动作,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村寨筹办祭品,参神拜祖,载歌载舞时便会表演摆手舞。随着时代的变迁,摆手舞已逐渐褪去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粹的娱乐性歌舞。
巴山舞是覃发池老师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提炼、试验而编创出的具有土家族舞蹈语言风格的新创舞蹈,其最初的动作取材自土家族的跳丧舞蹈,随着巴山舞的逐步推广,其取材更为广泛,内容也逐渐多样化。如今,巴山舞因其动作丰富且简单易学,在土家族当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土家族的歌舞艺术正面临着汉化、失传等困境,而这些现状也正是其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些现状与问题中,首要面临的是土家族的汉化严重,而这一问题又体现在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两方面。
过去,土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从事农耕劳作,不事商贾,依山而居才有了自己的山歌、小调,通过上下山、蹚水过河等生活经历提炼出相关的舞蹈动作,如舞蹈作品《背河》,表现的便是男子背女子过河的情景。如今许多土家族的人民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山寨,进城务工,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颇受汉族文化影响,进城人口逐步汉化。而歌舞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以人为载体,更需要环境去孕育,当地人民的相继离去带来的问题则是歌舞艺术生长环境的不对位,合适的环境中没有合适的人,合适的人不在合适的环境中。土家村寨有崎岖不平的山路,城市地区有升降直达的电梯;土家村寨有河流,城市地区有车流……城市地区没有唱山歌的环境,更没有跳本民族舞蹈的条件,因而土家族的歌舞由于人口的迁移与汉化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受汉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思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如前文所说,土家族人民在面对丧葬仪式时体现出了与汉民族文化迥异的人生观念,除此之外,土家族人民的“哭嫁”也是民族特色之一。然而,随着与汉族文化的逐步融合,土家族人民对待婚丧嫁娶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说明汉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被取代。
与汉化问题同时存在的是社会进程的加快。土家族的老艺人皆是有手艺傍身之人,尤其是土家族的民歌,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编竹篾、做泥瓦工抑或木工的时候唱的,社会进程的加快带来的问题是许多手工艺制品都在被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所取代,由于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价格更为低廉、外形更为精致,手工艺制品的市场需求在逐步缩减,继而使得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手艺的失传伴随着技艺的失传,相应的歌舞技艺失去了曾经的生存环境,也就只能随之消亡了。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同样,传承土家族技艺的艺人们也在逐渐老去,而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更是民族技艺面临失传的主要原因。歌舞艺术是靠人体为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的,而由于受社会进程加快、老艺人的生存环境较差、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身怀技艺的老艺人找不到愿意学习并传承自己技艺的年轻人,时间不会因为任何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做停留,老艺人逐渐老去的同时也只能默默接受自己的技艺无以为继的现状。
面对当下遇到的现状及问题,土家族舞蹈是否有必要进行传承,以及是否能够进行进一步的传承,都是需要讨论及梳理的问题。
1.保护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以摆手舞为例,土家族的摆手舞是最能体现其舞蹈语言独特性的艺术,其摆手送胯与同手同脚的动作特征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身体语言体系。因而,传承土家族的舞蹈艺术也是在保护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当然,除此之外,土家族的语言、山歌小调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2.保留民族辨识度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服饰、歌舞以及民俗节日等方面体现,虽然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语言、服饰与歌舞艺术自成一格,是其他民族无法取代的。其中,歌舞艺术作为其中一部分,其传承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3.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人民如果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就会对其他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从而缺乏民族认同感。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增强内心的自信与坚定,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
1.民族人口基数庞大
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土家族人口总数为802.81 万人,在55 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6,与中国境内不足3000 人的珞巴族相比,土家族可以算是人口基数相对庞大的少数民族了。人口基数庞大意味着一旦民族文化得到传播,那将是相对广泛且有一定影响力的。
2.民族成员分布较为密集
土家族属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要特点,如位于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重庆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都是土家族人民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民族成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民族舞蹈的传播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以上地区受经济发展所限,青年人多外出务工,但当地学校中留守儿童占有很大比例,中小学可成为传播土家族舞蹈艺术的首选区域。
3.舞蹈动作简单易学
土家族的舞蹈动作相对单一且动律简单,在表演中对技能的要求较低。往往越是简单易学的东西越好传播,这也是土家族舞蹈可以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对于土家族在歌舞艺术传承上的解决方式,首要的即是来自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则主要有资金的支持、政策的支持以及人力的支持。
资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现存老艺人的扶持与保护。土家族人民分布的地区多属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贫困县,因其多数依山而居,因此交通的便捷度相对较低,在当今社会,交通的阻滞往往意味着贫困落后,山里的货物运不出去,山外的货物送不进来。多数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也是想要走出闭塞的环境。与年轻人的纷纷外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留守的老艺人,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家乡故土,但往往因为经济的问题而使生存举步维艰,年轻人更会认为,老艺人徒有一身绝技却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而对技艺的传承抱有抵触心理。对此,政府应拨发相应的救助资金,在帮助现存老艺人改善生活的同时,也让年轻一代的传承者看到更多的希望。
除了相应资金的支持,政策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覃发池的巴山舞之所以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除了覃老师本人的坚持,还有一点在于,巴山舞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将其作为当地中小学的课间操进行推广。政策的支持虽然没有资金支持见效快,但其影响更为长远。正如巴山舞虽然没有在单线上进行传承,却在足够的范围内做到了传播,传承者往往是因为对某种文化技艺有了足够的了解才选择去进行传承,而巴山舞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扩大了群众认知的范围,在未来传承之人的选择上,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如若单纯的资金与政策方面的支持都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那么还可以通过人力的支持进行传承或保留。如若政府能够成立相应部门,部门内的人员去研究、学习土家族的舞蹈艺术,或者建立相应的资料库,收集、整理并录制与土家族相关的歌舞艺术,那么总会有人愿意去从事这个职业,虽然这种方式充满了功利性,同时极有可能只能传承到舞蹈的“形”,而隐在“形”之下的文化意蕴被忽略,但能得到一定的传承与保留总比从世界上完全销声匿迹来得强。
除了政府层面的支持,各类当地的民间组织也可以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来保护即将失传的土家族歌舞艺术。
如民间歌舞团可以将土家族的歌舞艺术进行收集、提炼,继而编排出相应的舞蹈节目登台或到民间进行表演,达到传承与传播的目的。
各地景区也可以采集相应民族的歌舞作品,在景区进行表演,既向外地游客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又传播了相应民族的歌舞文化。
同时,当地的舞协还可以将土家族的舞蹈根据主题的不同改编成多个组合纳入当地的舞蹈考级教材,如此一来,既能突出当地考级教材的地域特色,又能在教材推广的过程中传播土家族的舞蹈艺术。
除了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各地方的艺术院校也有保留住民间艺术火种的条件。因为各地的艺术院校皆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歌舞类艺术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区别的动态艺术,因而地方艺术院校如若能将土家族的舞蹈作为日常练习的剧目进行学习、表演,则会使土家族舞蹈在中专生与大学生之间实现传播。同时,在院校的环境中,学习的内容可以不仅仅是动作层面,还可以渗透进文化教学,这样既使土家族舞蹈的形态得到传承,其背后相应的民俗文化也能够被学生们知悉。
除了以上三点解决方案,还有一点就是个人的坚守。这一点又可分为研究与表演两条途径。
目前,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以覃发池为主。但毕竟能出现一个对土家族的民族歌舞极为感兴趣并且愿意倾尽自己的心血去研究、传承的人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如今,土家族当地人能知道的坚守于此的也只有覃发池一人。因而个人在研究方面的坚守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孤军奋战”,难以长期坚持。最终还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及渠道上给予支持。
而表演方向即打造流量明星或网红。受“快消”文化的影响,当下中国娱乐圈的新星层出不穷,网红的更新换代更是以天为单位。伴随着很多明星走入大众视野,他们的民族也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如维吾尔族的迪丽热巴、古力娜扎,锡伯族的佟丽娅,彝族的吉克隽逸等。反观土家族,出名的明星只有许晴一个,而且许晴既不属于流量明星,也不会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而,在明星的影响层面,土家族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个人的力量极为微薄,但如能有妥善的宣传渠道与方式,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没有那么遥远与困难。
综上所述,土家族的舞蹈是能够体现出土家族生活习俗甚至生死观的艺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应当被更多人了解,并且有必要被记录甚至传承下去。虽然对于学院派的课程来说,土家族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单一,训练价值不高,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容使其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这是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无法取代的。
因而,当下的情况需要政府、民间、院校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保护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是在保护这个民族,否则,一个失去了自己文化内核、本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一无所知的话,终会沦为“徒有其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