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传播

2021-11-14 12:52刘鸣樱子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流言谣言媒介

□ 刘鸣樱子

流言和谣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流言定义为“一种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或话题”,通常产生于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之时,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流言是一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试图让人们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是“事实”,作为官方渠道消息的补充又被人认为是“小道消息”。随后,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流言传播公式:流言的流通量=事件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越与自身有关的流言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模糊的真相则会诱导人们通过流言的渠道去寻找真正的事实。流言很大程度上会伴随着谣言的产生,所以在某些层面上流言公式可以看作是谣言传播的公式。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谣言也得以搭载上互联网的快车,在更广泛的平台上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网络时代下,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力度远远跨越了曾经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模式,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谣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引发多维度空间的热议。

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

Web2.0时代,网络媒介构建了新的公共空间,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开拓了人与人交往的新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几乎达到了实时的程度。在传统社会,谣言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人际传播,而在互联网跨时空传播的搭载下,谣言传播的形态和渠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新的特征。

传播主体:范围扩大,受众同样参与传播。网络谣言传播中常出现两种主要的传播者类型,一种是别有用心者,故意制造谣言,试图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激发集合行为,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另一种是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因无法分辨谣言真实性,仅被谣言内容的情绪煽动而进行转发扩散。造谣者属于有意识的传播者,其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常常制造出骇人听闻的谣言信息,迅速吸引众多关注目光。而无法分辨真假的受众则成为了无意识的传播者。网络主体的扩大和实时互动,使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当谣言传播到自己的主页时,有些人选择相信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有些人试图通过转发能让更多人看到,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有些人则会通过对谣言的转发讨论来表达诉求,获得相关政府部门机构的重视。但无论转发的理由是什么,只要点击了“发布”或“转发”,客观上就对谣言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加了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

传播内容:热点相关,迅速调动公众情绪。谣言通常围绕着人们切身相关的利益产生,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息息相关,与谣言所涉及的相关程度越高,人越容易受到影响。社会不安因素增加时,谣言产生的几率更大。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谣言常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以文字结合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传播。此时产生的谣言都有相似的模式:煽动性的文字、掐头去尾的视频、模糊的图片、自诩是内部人员的发声者,这些言论与事件的报道同时出现,混淆视听。在其表达中,谣言更注重情绪的调动,字里行间多为煽情的话语,能够让阅读者在第一时间对其内容产生强烈的诸如愤怒、同情、恐慌的情绪反应,而会忽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人们容易失去理性的批判,而沉浸在情绪的宣泄中,借着对谣言内容的批判来表达自身的不满。

传播媒介:谣言传播的技术支持。4G、5G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性与跨空间信息传播的途径,然而这些一旦为造谣者和传播者使用,也足以让谣言在转瞬间弥漫各个角落,为谣言的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如今,各类社交媒体存在着信息碎片化阅读的特性,140字的短阅读切割了新闻的完整,也容易让造谣者钻了空子。同时,网络谣言区别于过去的以口头形式进行的传播的谣言,其中凝聚了多种传播类型的特点,如人际传播的强互动链条、群体传播的群体感染和群体暗示机制、大众传播的大面积传播模式,使得谣言能够以更迅速和高效的方式传播。

网络谣言产生及传播的机制

在奥尔波特提出流言的流通公式后,研究人员们又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的修正。目前考察流言传播时常采用下述公式:R=I×A×U(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五花八门、数量庞大,能够推送到受众手中的除了受众自己选择的信息领域外,最多的便是社会热点新闻,与问题的重要性相关联的谣言便诞生于此。很多情况下,新闻推送往往采用精准推送的模式,根据用户画像量身定制出用户所关注的领域并进行反复多次的同质信息推送,形成“茧房效应”,一再强调与受众的关联度,试图产生比真实信息更多的点击率和更大的现实影响,也为谣言的传播搭载了主体。因此,必须厘清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才能构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官方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伴随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几年我国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程度越来越高,创建了相应的门户网、监督栏,公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务公开是加强民主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但相比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渠道来说,官方的信息渠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信息公开程度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需求;官方辟谣与谣言传播速度存在差距等。新媒体环境中,如若官方发言人不及时辟谣、稳定舆论,人们很容易将目光投向最先发声的信源,建立起对某一信息的第一印象。在互联网上,众多草根意见领袖的发声引起大量附和的声音,也会导致许多造谣者以“内幕人员”的身份发布“真相”,引导网民们的视线。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够及时地进行引导,这些谣言往往会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来进行传播,诱骗着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引发更多人对政府的质疑。

把关的弱化。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但如今的互联网准入门槛早已不同往日,只要手上有设备、有网络,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迅捷性和覆盖面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随时对自己受到的信息作出反馈,同时做出转发的行为。这种自主权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充斥在互联网上,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便等同于小小的新闻发布场所,既是发布者也是把关人,这样一来把关的概念也就弱化了。曾经在把关人的作用下,人们能够看到的信息大多数是经过了把关人层层筛选并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一旦缺少了这个环节,信息的涌入便没有了限制,谣言的传播态势也就更迅猛。

信息交互影响强。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软件在某些意义上成为了现今人际交往的新空间。人们的交往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其间,传播关系更呈现一种强关系,好友之间的信息传递基于可信度。谣言经由某一方用户在其他平台上看到后,往往会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圈子里,与自己的好友进行讨论。很多信息在传播时通常未经授权随意转载,发布到各个社交平台上,各网络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所看到的事实的一角,从而实现信息的叠加和强化,在朋友圈、社群内转发,形成滚雪球效应。同时,人们会在发布言论的时候寻求认同感。此时,在对谣言内容的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找到了同感的人们会将多数人的认同意见当成是全体一致的战线,呈现出一种信息交互的现象。

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媒介素养定义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的门槛,人们不再需要购买电脑设备,仅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够接入网络,参与互动,使得互联网的准入门槛不再局限于小部分人。在媒介技术迭代迅疾的今天,大多数人们的媒介素养升级跟不上媒介迭代和媒介生态变化的速度,对于信息洪水的来袭,人们仅能够停留在选择和理解的层次,很少进一步去思辨、质疑。同时,网民的年龄分布不均,既有低龄化的青少年存在,也活跃着中老年人,大多数并没有太多的辨别能力,只将目光凝聚在谣言本身的内容中,而不去思考谣言的真实性。媒介素养不高,是今天互联网上存在的一个现象,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应对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必须建立起应对的机制。在应对谣言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政府公信力,畅通官方渠道。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通达的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早已熟练地从各种方面获知新鲜的信息。消息闭塞必然会引起更多人试图去窥探其背后的真相,消息封锁、压制都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反弹。制止其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来自于政府的信息公开,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政府的工作越是透明化、公开化,就越能够保证人们能在第一时间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谣言存活的难度也就更大。因此,应当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在保持信息畅通和信息公开的情况下,人民才能够正常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媒体做好把关,承担责任。一方面,媒体在发布信息之时,要核实消息的来源和事件的真伪性,不能为了抢热点和抓人眼球一股脑地将信息全部转载。要贯彻落实新闻专业主义,承担起对受众的责任,不散播小道消息,以免引起误导,最终反而成为了谣言的发布者,失去受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发现谣言时应主动辟谣。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主流媒体更应发挥专业化和权威性的优势,抢在谣言扩散之前就遏制住。

加大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公众对谣言的抵抗力。谣言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有了更为专业的包装,许多普通人甚至还有媒介机构的人员都免不了上当受骗,不负责任、不计真伪地转发,常会使得互联网空间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面对这种情况,更应该主动出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必须受到重视,不轻易传谣信谣。加强媒介素养理论的培养,提高人们的思辨意识,引导网民在面对谣言之时形成信息鉴别能力,才能够使谣言失去生存的土壤。

猜你喜欢
流言谣言媒介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书,最优雅的媒介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谣言
谣言大揭秘